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12 01:31:30

“自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道德經》中,老子說:“道法自然”,又說:“百姓皆曰:我自然”。這裡的用法還是組合名字,“自”是自己,“然”是本來的樣子。也就是說“道”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一般規律,按照這種規律辦事,就是“居無為之事”,就是“輔萬物之自然”,因為百姓的生産活動是被政府“輔”而不是被政府“管”,因此治理天下可以“自然而成”。

這種解釋于現代科學中對自然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事實上這又是個“翻譯問題”。在拉丁語境中,自然指的是“NATURA”,在希臘語境中自然指的是“PHYSIS”。這兩種說法都與自然物理、自然科學、自然宇宙天體相關,在一定程度上與“自己原本如此”有關聯,但具體所指的對象是不同的。

(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1

先進讨論的“自然觀”是基于西方語境來讨論的,有些學者因為這是“科學的土壤”,傳統中國因為主流觀念中缺乏“自然觀”,而導緻自然科學被傳統文化打壓而不能正常發展。自然觀是對自然界總的看法和态度,自然界屬于世界的一部分,在馬克思主義的劃分中,世界由三大部分組成,即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意識。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馬克思在認識自然,形成自然觀的過程中,并非“從一而終”的,而是随着學識的積累和實踐的證明最終選擇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在早期讀黑格爾哲學的時候,馬克思認為:“占主導地位的不是物,而是形式”,在宏觀世界中“感性的自然也隻是對象化了的、經驗的、個别的自我意識,而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識,所以感官是具體自然中的唯一标準”。年輕的馬克思跟黑格爾一樣“把自然界從自身釋放出去時”,實際上解釋的是“抽象出來的這種自然界”概念,而不是具指自然萬物的本身。這時候的馬克思具有很強烈的唯心主義傾向,認為:“自然界是思想的産物”,“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

(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2

在讀費爾巴哈的時候,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自然觀進行了批判,如果不存在一個思想對象,那麼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不存在一個可以被感知的、現實的、物質的自然界,那麼人的感覺、對自然的認知是從哪裡來的呢?這種思想上的轉變像極了佛教的禅機“指月之手不是月”。人們口中的“自然”隻是指向了自然界,而并不意味着人們說的自然就是自然界的實際存在,很多不明所以的人總是習慣性地把“指向月亮”的“手”當做是“月亮”的本身,唯心主義者在“如何指月亮”這個問題上發展了“能動作用”,而對真正的月亮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隻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這意味着在舊的唯物主義視角下,現實的感性世界僅僅是自然感性,是開天辟地以來始終如一的東西。也就是說“自然”是以發展的形式存在的,舊的唯物主義者隻能看到眼前的這個自然,而對自然的曆史和未來缺少必要的認知和探索。

(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3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所說的自然,并非純粹的、客觀的、先于人類存在的自然。而是有人類“在場”,有人類參與改造的自然,馬克思認為現實世界才一個人通過自己能懂的實踐活動創造出來的人化的自然界。量子學中的“測不準原理”可以很好的解釋這種觀點,如果要通過測量來認識量子存在狀态,那麼必然會對“自然狀态”産生“人為的幹涉”,從而認識到的是被幹涉過的狀态,而非原本狀态。如果不通過具有幹涉性的測量,那麼人類又無法認識到量子。這是馬克思著名的“人化自然”的觀點。

自然的本質是客觀的、物質的、實在的,這隻是一隻指向自然的手。自然觀的本質是在人類參與的情況下、在人類在場的情況下、在人類與自然發生了必要“互動”的情況下、在人類幹預的情況下認識到的自然。如果沒有這些“情況”,人類不可能認識自然,如果有了這些“情況”,看到的自然便不再是原本的自然。這種矛盾是存在辯證關系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因為主客觀因素而辯證對立,又因為主觀可以對客觀進行實踐,客觀對主觀進行反映而辯證統一。這樣認識到的自然不是腦海裡想象的、虛構出來的自然,像佛經中的世界,像神話體系中的天界,是沒辦法在客觀層次上跟人類發生互動關系。人對自然的認知從實踐中來,越是偉大的認知,越是需要偉大的實踐來完成。

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人的本質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