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七夕怎麼過?潮州七夕出花園為什麼咬雞頭?七夕節在很多地區都有拜七姐的習俗,但有的地方也稱為拜七娘媽,而南方地區拜七娘媽多為與家中小孩相關,潮州的出花園也是與小孩相關,那麼潮州七夕有什麼講究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内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潮州七夕怎麼過
走仔會
潮汕人習慣稱女兒為走仔,已出嫁的女兒相約在同一天回娘家省親,潮俗稱之為走仔會。
《詩經周南葛蕈》中有歸甯父母的記載,歸甯即女子出嫁後返回娘家省親,後來這一習俗随中原移民遷徙入潮而傳到潮汕地區,可見由來已久。
潮俗的歸甯禮共有三次,俗稱頭返厝、二返厝和三返厝。走仔會就是已婚女子在歸甯禮成之後,于每年的同一天回娘家省親的一個民間節日。
走仔會的日期多定在農曆的傳統節日,其中,最為普遍的是農曆的七月初七日。
祭拜公婆神
潮汕民間認為,公婆神是兒童的保護神。因此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日,即公婆神生日時,凡家中有15歲以下的小孩的人家都要在家中祭拜公婆神(潮陽稱床腳婆,揭陽稱公婆母)。其由來潮仙各地有不同的傳說。
公婆神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覺的眠床底下或床頂端。家祭的公婆神不立神像,隻用一個瓷碗作香爐。
每年七月由做母親的帶着十五歲以下的幼兒祀拜一次。祭品有飯、甜丸、粿品、魚肉、紙錢及紙制婆衣(供阿婆用的壽衣)。
祭品逐年有所增加,至十五歲出花園時最為豐盛,以謝公婆神多年來保佑孩子平安之恩。
潮州七夕出花園為什麼咬雞頭
傳說來源于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潮汕的名人)。傳說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
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着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着雄雞頭上髻。
老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隻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颔下須。
對得好,老者将公雞送他。回到家裡,他父親将公雞宰了,燙熟後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占鳌頭之意。
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