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賞詞品清明
易子雲
我們的先賢,把“清”和“明”這兩個幹幹淨淨的文字組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氣和節日的名字,本就意蘊綿長并充滿着詩情畫意。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用他們筆下的詩詞歌賦,陪伴着清明,走過了風,走過了雨,走過了兩千多個春秋。
清明,處在仲春和暮春之交。在古代,這段時間有上巳、寒食和清明三個節日。後來也許是因為它們相距太近,以踏青、曲水流觞為主的上已節和以祭奠先人為主的寒食節的習俗,被清明節融合在一起,并傳承至今。
清明時節,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莺飛草長,桃紅李白,春光明媚,适合人們踏青旅遊。名勝西湖,更是賞春的好去處。“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争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钿車。 遊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歐陽修這首詞,寫的正是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景象。節日繁華的氛圍和世俗人情味道,盡在其中。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清明時節,春光明媚,梨花飄香的西子湖畔,遊人如織。夜幕降臨,遊湖踏青的人們散去,笙歌已經停歇,但湖畔的楊柳,又成了流莺的樂園。在詞人吳惟信筆下,清明時節的西湖,簡直就是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風景名勝如此,鄉野田園又是怎樣呢?“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鹂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赢,笑從雙臉生。”晏殊的這首詞,用輕快的筆調,描繪了绮麗的田園風光和青年女子的歡樂心情。燕子歸來,梨花開過,黃鹂婉轉,楊柳飛絮,鄰女嬉笑,好一派歡快愉悅的景象。
再來看看張先筆下的清明遊春圖吧。“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遊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人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這裡既有白天踏青的熱烈喧鬧,又有笙歌停後的庭院靜美。
清明,除親近自然遊山玩水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習俗,就是祭奠逝者。
說到清明節祭奠逝者,人們不禁會想到杜牧的那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的名氣太大了,搞得人們一提到清明,就是“欲斷魂”的樣子。本詩前面的基調有些陰郁,好在尾句“遙指杏花村”,開拓出較大的想象空間,一掃陰霾,頗為清新明快。
詞人張炎也曾遇上了一個落雨的清明:“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莺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自從“清明時節雨紛紛”之後,清明下雨似乎也就挺平常了,但有一點應該注意,人們的心境不同,在雨中的感受是不同的。張炎這首詞寫于宋亡之後,對于張炎而言正是天涯遊子,欲歸無處。詞人心情,不言而喻。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瘗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莺。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吳文英這首詞是寫清明懷人的,上片寫的是風雨中的“愁思”,下片寫的是時移境遷,詩人仍一往情深的“癡想”:詞人在晴朗的清明日,觀賞西園的美景,隻見黃色的蜜蜂,一次次撲向懸挂秋千的繩索,頗感奇怪。詞人思考後頓悟,是因為妻子生前蕩秋千時,在繩索上留下了手上的香氣,雖已經年,而蜜蜂還能辨識。讀到這裡,蜜蜂頻撲的原因已不重要,因為此時讀者已被詞人對妻子的深深懷念感動得淚眼朦胧了。
蘇轼在清明時節懷念妻子的詞,更是令人潸然淚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生者和逝者,雖然陰陽永隔,卻“不思量,自難忘”。特别是夫妻相顧無言的情景,更是摧肝斷腸。
和這種哀傷的情緻不同的是高翥的清明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字字句句,寫得驚心醒目。兒女白天祭掃時,淚血痛哭,夜晚回家後,照舊有說有笑。今朝有酒今朝醉,百年之後一滴酒也帶不到地下。詩人在此向世人大呵一聲:人啊,活着就要好好享受生活!人沒了,什麼都是枉然!
清明節也有寫感慨戰亂的詩作:“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窺郡廓,清明幾處有新煙。”張繼這首詩的尾句最為精妙,禁止煙火的寒食節已過,清明節應該是重新起火的日子,而眼前隻有幾家新煙,景象一片凄涼。
今天又是清明,這時該綠的草木都綠了,該開的花兒都開了。柳條在風中搖曳,幾隻小鳥在榆樹枝中穿行,一切都是那樣的新鮮和美好。我們也應像古人一樣,走進并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看着窗外明媚的春天,讀着前人的詩詞,從古人的平平仄仄中,品味清明節的詩情畫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