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阜陽七夕節做什麼 七夕節起源于什麼時候

阜陽七夕節做什麼 七夕節起源于什麼時候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13 11:35:28

  阜陽七夕節做什麼?七夕節起源于什麼時候?中國的節日都不會隻有一個簡單的寓意而已,大多都是以各種的習俗和美食,再加上節日上的傳說和故事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可以在漫長的歲月中還是被人們牢牢記住。那麼像阜陽在七夕有什麼習俗?

  阜陽七夕節做什麼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裡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

  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闆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闆;

  或将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将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抛在水面乞巧。

  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遊,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七夕節起源于什麼時候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烨、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複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