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步辇圖、唐宮仕女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千裡江山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百駿圖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它代表着中國美術史的裡程碑,代表了這個擁有5000年曆史的文明古國的藝術價值,它是曆史長河裡一抹獨特的色彩。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1、洛神賦圖
2、步辇圖
3、唐宮仕女圖
4、五牛圖
5、韓熙載夜宴圖
6、千裡江山圖
7、清明上河圖
8、富春山居圖
9、漢宮春曉圖
10、百駿圖
洛神賦圖是東晉著名的畫家、詩人和書法家顧恺之的作品。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恺之藝術的若幹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着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步辇圖是唐朝最受敬愛的中國國畫家之一閻立本所作,被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這幅畫是博物院中最具藝術價值的作品。這幅畫長129.6厘米,寬38.5厘米,花在堅硬的絲綢之上,描繪了在公元640年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現存畫作被認為是宋朝摹本。
唐宮仕女圖的作者是唐代張萱與周昉的一幅系列畫,這是唐代最具影響力的畫作,該畫描述唐代美女衆生像。主要表現唐代貴族婦女生活情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征。張萱的畫作以融入生活的形象而聞名,周昉以柔和而明亮的色彩吸引人,這些畫在全國各地的博物館中收藏并流傳。
五牛圖有唐朝畫家韓滉所畫,這幅畫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中,此畫為黃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在橫卷上畫了五條神态、性格、年令各異的牛。韓滉的五牛圖滲透着濃厚的個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勤勞、溫順的牛的品性,表達愛同忠君的真情實感。
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闳中的繪畫作品,在這幅畫中,官員韓熙載家設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此畫繪寫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韓府夜宴過程,即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整幅作品線條遒勁流暢,工整精細,構圖富有想象力。此畫現存宋摹本,絹本設色,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千裡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繪畫畫卷作品,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緻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
清明上河圖,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為北宋風俗畫,屬國寶級文物,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并用,極富于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将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
漢宮春曉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作品。該圖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時節宮闱之中的日常瑣事:妝扮、澆灌、折枝、插花、飼養、歌舞、彈唱、圍爐、下棋、讀書、鬥草、對鏡、觀畫、圖像、戲嬰、送食、揮扇,畫後妃、宮娥、皇子、太監、畫師凡一百一十五人,個個衣着鮮麗,姿态各異,既無所事事又忙忙碌碌,顯示了畫家過人的觀察能力與精湛的寫實功力。人物皆唐以來衣飾,取名漢宮,是當時對宮室的泛指。
百駿圖是意大利籍清代宮廷畫家郎世甯作品,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此圖共繪有100匹駿馬,姿勢各異,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謂曲盡駿馬之态。該圖稿本為紙質,縱102厘米、橫813厘米,原作分别收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紙質稿本)和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絹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