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是什麼意思?印度社會洋溢着濃郁的宗教氣氛,祭司被人們仰視如神,稱為“婆羅門”“婆羅門”源于“波拉乎曼”(即梵),原意是“祈禱”或“增大的東西”祈禱的語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惡人受罰,因此執行祈禱的祭官被稱為“婆羅門”,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婆羅門是什麼意思?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社會洋溢着濃郁的宗教氣氛,祭司被人們仰視如神,稱為“婆羅門”。“婆羅門”源于“波拉乎曼”(即梵),原意是“祈禱”或“增大的東西”。祈禱的語言具有咒力,咒力增大可以使善人得福,惡人受罰,因此執行祈禱的祭官被稱為“婆羅門”。
其實婆羅門教到中國後,隋以前并非昙花一現。來自婆羅門教的音樂、繪畫、雕塑、醫藥、天文、數術、占蔔術、咒術等等,對中國文化起着重大而持久的影響。雖然這些往往是和佛教的文化影響混淆在一起,但還是能夠分得清的。如石窟或寺廟中的多手多臂像,都是源于婆羅門教,雖然後來是以佛教的名義出現,至于我們在《隋書·經籍志》中所見到的婆羅門典籍,更是非常清楚了。在幾百年後的《宋史·藝文志》裡,我們還可以發現諸如《婆羅門僧服仙茅方》一卷這樣的書籍的存在與流傳,證明婆羅門教還頑強地保持着它的一些特性。
婆羅門教随着佛教進入中國,當時道教并未興起,婆羅門教深刻影響了道教的教義,道經中充斥着關于梵的論述,三清的形成也與婆羅門教的三大主神密切相關,道教儀軌也有明顯的婆羅門色彩。《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由東晉後期葛巢甫所“造構”,在道教史上有重要影響,位于《道藏》之首的位置。《度人經》中有明顯的外來成分,以往的研究者常将之歸于佛教影響,實際并不确切。《度人經》的外來成分主要來自婆羅門教,如以大梵為主神,宇宙經曆劫運的演化圖景,元始天尊開劫度人,等等,都是直接來自婆羅門教,或是從中引伸、訛變而成的。其中“大梵隐語”之類對諸天的贊頌之辭,譯自婆羅門經典,但經過了濃縮改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