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18:張骞(開通三條西域幹道)
求生存 難道一定要在戰場見面?--張骞讓東方遇到西方
前情摘要
從張骞發現西域開始,東亞跟亞洲的另一邊(中西亞)互通有無,甚至輾轉接觸到地球的另一邊(歐洲)。
走在死亡的道路上,面對一個不可知的命運,難道不怕艱辛嗎?在異國成家,看大漠孤煙,聽馬嘶鵰鳴,難道不想放棄使命,在這裡落戶嗎?但他懷抱着一個更遠大的夢想,希望帶同胞走到西邊的世界,看看能不能互通有無、共榮共存。
本文
作戰不順利
﹡「大骨頭」戰役(河西)(公元前123年,52歲):
張骞回國三年後,跟随大将軍衛青向河西進攻。他曾經長期扣留在這裡,了解地理情勢和水草分布,能為遠征軍提供交通和飲食信息。在部隊凱旋後得到「博望侯」爵位,封地在河南方城縣博望鎮。
﹡漠南戰役(前121年,54歲):
兩年後帶領一支部隊離開右北平(河北),跟李廣部隊約定從兩邊夾擊匈奴。但途中幾次遇到風暴,張骞對漠南環境陌生,向導也迷惘了,結果第二天才用龜速趕到。在戰場上遲到,會制造一場災難-- 李廣部隊變成孤軍,幾乎全體覆沒了。
張骞部隊雖然迫使匈奴撤退,但經過一整天找路、跋涉,已經瀕臨虛脫了,沒力氣去追擊。漢武帝很現實,他用「消滅/俘虜敵軍的數量」來定義業績(戰功)。「不戰而屈人之兵」、「驅逐敵軍卻沒有削弱他們」都算零業績、沒有功勞。
回封地成為平民(兩年)
延誤軍期屬于唯一死罪,張骞用巨額罰款和爵位(博望侯)沖抵,身份變成庶民,但保留封地。既然這樣,張骞隻好率領甘父去封地定居。(妻子在回國第二年生病去世了,兒子張綿留在甘肅天水,以防被牽連。)
張骞習慣了大漠的空曠,即使回家鄉(漢中城固)探望,也住在郊外的偏村,取名「胡城」(胡姬城)。請技師制作了一些匈奴樂器,根據腦海中的樂譜,教導村民演奏胡樂,他也跟着哼哼唱唱。
暌違十幾年,回國時父母已經過世了,但張骞彷佛看見他們在點頭,也聽到母親的聲音:「人跟人為什麼要互相殘殺?難道不能做買賣、交朋友嗎?」
寬闊的國際戰略
張骞不住地想:「四海之内皆兄弟,難道一定要在戰場上見面嗎?能不能換一種方式?」
他有國際商人和外交家的氣質,在離開長安一年後,醞釀出寬闊的國際戰略-- 不必跟匈奴硬碰硬。與其為戰争付出大筆經費,何不用在外交呢?
隻要展示漢王朝的富強,就能吸引中西亞來站隊,締結軍事經濟同盟。匈奴失去右臂(後路),大漢就能用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開辟西域幹道
張骞建議武帝,開辟幾條「西域幹道」(絲路):
﹡「西北道」(北新疆)最順暢,因為現在「大骨頭(河西)」已經納入版圖了。
﹡「中路」(南新疆)地勢險峻,而且是羌族居住區。
﹡「西南道」(雲貴、西康),取道身毒前往大夏(阿富汗)。
「大西南」(雲貴、西康)位于漢王國西南方,天不晴地不平,綿綿陰雨灑落在貧瘠的土地上,瘴氣(濕熱)滋生出毒蛇和飛蟲。多少北方漢子在工作崗位不怕苦,在戰場不怕死;流放到大西南,卻在瘴疠症候群(瘧疾、毒瘡...)裡倒下。
匈奴、羌人和任何民族都對「大西南」興趣缺缺。武帝原先也不予理會,現在聽到張骞的建議,發現投資小、可行姓高,回收率大,産生強烈的意願。他命令西南各郡派遣密使,分四路出發尋找身毒王國。
西南夷并不比匈奴文靜,他們強力阻擋,甚至把某些密使殺害了。武帝沒打算放棄,他在長安修建了一個滇池仿造品,取名「昆明池」,供戰士練習水戰。
最後調動大部隊出征,果然平定了西南夷,把大西南納入版圖。「西南絲路」(西南道)開通了,成為中國對外溝通的大動脈。
*第二次出使(前119~115年,56~60歲)
任務(短期醞釀中,長期成功):聯絡烏孫,夾擊匈奴
成果:開通絲路
西漢除了開辟「西南道」之外,也同時經營「西北道」、「中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首先占領「大骨頭(河西)」。
﹡兩年後(前119年),張骞出使西域,想聯絡烏孫(北新疆),跟漢王國夾擊匈奴。
這趟大手筆任務,三百人攜帶駿馬六百匹、牛羊萬頭,以及價值千萬的銅銀器、玉器和絲織品(金銀玉帛)。「大骨頭」通道已經安全了,使者團隊浩浩蕩蕩地抵達烏孫。随行人員包括一票優秀的副使,計劃從烏孫出發,分頭拜訪更遙遠的國家。
烏孫剛剛分裂,國王已經年邁了,朝臣對西漢的實力和誠意欠了解,不敢貿然跟匈奴翻臉。
張骞仍然努力地遊說,他也派遣副使去南新疆訪問于阗和扜彌,去中亞訪問奄蔡、康居、大宛和大月氏,去南亞訪問身毒(印度),去西亞訪問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和條支(伊拉克)。
49歲脫逃回來,出征「大骨頭」和漠南。56歲再一次率領使節團出國,用四年時間講幹口水,讓烏孫各界認識大漢,并且渴望去實地看看。
西域人來到中原
現在張骞60歲,終于啟程回國了;烏孫王派遣幾十位使臣、翻譯和向導護送,并且贈送武帝幾十匹國家級良馬。西域第一次組團訪問中原,武帝很興奮,任命張骞為「大行」(外交部長),接待外國使者和賓客,層級屬于九卿(高級中央官員)。
使臣親眼看到漢朝的強大和富庶,興奮地回報,不久烏孫王跟漢朝建立外交、通商關系,并且要求和親,将來王子、公主都會成為漢家的後裔。武帝也先後把細君公主、解憂公主,許配給兩任烏孫王。
細君公主
解憂公主
兩國經過幾十年交流,締結軍事盟約,從兩邊夾擊匈奴。漢朝戰敗,烏孫則把匈奴擊潰了。張骞沒辦法在戰場上對匈奴進行戰略包圍(夾擊),卻用外交和經濟手段達成使命。
外交&經濟戰
匈奴汗國跟漢朝對峙幾百年:
﹡被衛青收複「塞外明珠」(河套)(前129年)。
﹡被霍去病奪走「大骨頭」(河西)(前121年)。
﹡又在漠北受到重創(衛霍、前119年)。
﹡在張骞(前119~115年)之後,連西域這條退路也漸漸斷絕了,隻能限縮在漠北的荒寒裡。
﹡在李陵那二十幾年(前99~74年)跟西域恢複交往,挺不錯的。
﹡他過世之後主戰派得勢,又跟西域、東漢沖突。
﹡因此,北匈奴注定要往新疆(烏孫)、中亞(康居)遷徙。最後停留在東歐,以大匈牙利平原為中心,建立匈奴帝國,首府在布達佩斯附近。匈奴帝國威脅東西羅馬帝國,差點用草原遊牧文明取代歐洲的基督教文明。
張骞或奔波或作戰,在異國異鄉的路上投入将近20年,回國第二年(61歲)就去世了。但故事還沒講完-- 他已經打開中西之間的大門,影響力正要開始發酵。
派往各國的副使不辱使命,在這些國家倡導、解釋,引起普遍性的向往。他去世不久,副使陸續把使節團和商隊帶到長安,從此漢朝聲威遠播,跟西域各國建立邦交。繼任的使者通通頂着「博望侯」的頭銜,争取好感。
東亞遇到中西亞
中國人的胸襟素來開闊,然而千山萬水阻隔,隻能零零星星地往外探險。大部分探險家還沒跨足山外的山、見到人外的人,就在途中倒斃了。張骞讓東亞遇到中西亞,并且間接地遇到歐洲。
武帝根據張骞的足迹和建議,開通洲際道路絲路(silkway),成為東西貿易的大動脈:
1. 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橫跨新疆戈壁(「北道」走天山北側,「南道」走南側),再翻越帕米爾高原,或經過或跳過中亞,到達西亞的阿富汗(大夏)、伊朗(安息、波斯)、伊拉克(條支)、叙利亞(希臘化國家)。
2. 天上掉下來一個大商機,西亞(阿拉伯)商隊抖擻起來了。他們走水路或陸路去意大利(東羅馬帝國,中國人叫它「大秦」或「犁軒」),或者往南走到印度。當時中歐班列還沒誕生,西亞從「中歐轉口貿易」賺取暴利,蛻變成阿拉丁神燈式的奢華國度。
3. 西南道,應用限于民間,流通量較小,但造福大西南居民;他們終于能順利地走出去了。
照顧外國人
大漢從甘肅(内地)到新疆(外國),沿路設置堡壘,維護絲路的暢通。「自敦煌西至鹽澤(羅布泊),往往(沿路)起(設置)亭(堡壘)。」東西之間在駝鈴聲中,大規模地互通有無,商品、思想和文化都彼此激蕩。
絲路沿途有白雪皚皚的高山,也有無垠的大漠和鹽堿沼澤。商人、旅客、使者和學生頂着流沙、風暴和冰雪的危險,絡繹不絕地跋涉。「馳命走驿,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使者不斷地往來奔馳,外國商人天天路過塞下)。
漢朝有泱泱大國的風度,武帝對官員很殘酷,對外國客人、移民完全是另一張臉孔。幾年前南匈奴歸降,武帝動搖國本、贈送一千多萬兩白銀,讓他們安頓在水草肥美的地區。現在大批外國人住在長安,也得到全方位的禮遇。
東西的物産 互相交流
據說張骞想尋找黃河的源頭,搭木筏(「乘槎」,讀「茶」)逆水往上流航行幾十天,到達某個先進的城市,城牆高聳,建築物類似中原的政府機關。有一位婦女織造出缤紛的布匹,丈夫牽牛去河邊飲水。
張骞乘槎
張骞在河邊拾起兩塊小石頭,回國後交給博學家東方朔檢驗,發現那是織女的織機石(布匹壓石)!原來他遊曆到銀河去了,遇見牛郎和織女。乘槎、星槎、浮槎這些名詞,成為「外交官出使」的同義語。
早在先秦時代,中國人就知道宇宙是球形的。但他們甯可鋪陳一些神話色彩--大地的盡頭通往天上,不信的話順着黃河走下去吧,源頭在西域,是西王母的花園;再往遠方走就到達天庭了。李白根據這假設的浪漫吟唱着:「黃河之水天上來」。
神秘主義把張骞渲染成「航天員」了,而且不需要宇宙飛船,就能直接登上銀河,這多節能省碳啊!固然純屬神話,但事實上現代人通通是張骞一生奔波的受惠者。
蔬菜胡麻、橄榄、胡桃、胡瓜、胡蘿蔔、胡蔥、胡蒜、胡荽和胡椒,水果葡萄、西瓜、石榴和苜蓿,總共四十多種物産來自西域。
東西的文化 互相輝映
你歎口氣,如果張骞沒發現西域,就不必天天啃蘿蔔、嚼西瓜了。但華夏食譜會變成「單日大白菜,雙日小白菜」,動物園會失去大象、孔雀、犀牛、駝鳥、駱駝和獅子。舶來品香料、珠寶、玻璃制品、地毯和毛織物也會跟古中國絕緣。
新疆是人種和文化互相激蕩的結果。相貌是東西混和體,佛寺遺址的大型壁畫可以稱為「藝術聯合國」,融合了希羅、印度、波斯和中國畫法,畫裡某些胡人有典型的歐洲臉孔。
歐洲更得到奇妙的啟發-- 中國絲織品大規模西運,色彩像野花,質地像蛛絲,,市價跟金子等值。大漢也出口茶葉、鐵器、漆器、瓷器,更傳輸了蠶桑、冶鐵、鑿井、渠道飲水這些農工技術。歐洲人開始憧憬「絲國」(Ceres)。
結論
埋着頭耕耘--實驗主義者的偉大
這些都要感謝張骞。他是中國的頭一個外交部長,深入不毛,走過天山,翻越帕米爾高原,俯瞰瀾滄江大峽谷,把絲綢的華美帶給羅馬,把石榴的甘甜帶給同胞。何必在戰場上厮殺呢?東方和西方互相激蕩,思想、生活自然會變得更充實。
六十歲出頭,就結束了颠沛流離的生命,文字紀錄少得可憐,教科書也隻用寥寥幾句話,交待這些改變時代的事迹。張骞幾乎沒有寫進小說、編進戲劇,更沒有成為電影主角。看起來有點落寞,但他其實并不需要輿論制造的聲勢或誇獎。
這就是實踐主義者的偉大,沒有留下多少探險紀錄,沒有顯赫的功績,沒有震耳欲聾的名聲,隻顧着埋頭耕耘,卻激發出東方和西方的潛力,讓漢唐宋元和平崛起,讓歐洲沖破教皇的封鎖。
負責走下去,不負責走到哪裡
張骞認為,「走下去」是他的責任,「走到哪裡」不是他的責任。把自己交付給國家和同胞,是一種活潑而充滿挑戰的生涯。他不願意封閉在安逸或利益裡,那種生涯不追求突破,是呆闆而孤單的。
隻要聽上帝指揮跨出一小步,總能走出心裡的一片璀璨,到達某個地方(get somewhere)。
活潑和善意 付諸行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上帝活潑而充滿善意,祂設計的天體和人類也是這樣的。張骞受父母影響,由于個性活潑,喜歡探索新事物;由于充滿善意,不忍心看見人跟人互相厮殺。
梁啟超給張骞貼上「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的标記。他不計代價,把心裡的活潑和善意付諸行動。經過長期的準備、探索和煎熬,終于完成人生的使命,造福了世世代代的後人。
我們是英雄的後人,我們也可以當一個英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