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浩浩蕩蕩5000多年曆史的中華文明,養育了民族曆史底蘊深厚的華夏兒女。身為華夏兒女的我們對中華民族的曆史有多少了解呢?縱使我們從小到大學習了十幾年,我們了解從原始社會到當今社會得的各種大事件,但我們也絕不可能事無巨細,對中華曆史上每一件事都了如指掌。
且不說事件了,就說一些複雜字體,我們見了都不認識。比如說饕餮、梼杌、狖轭鼯軒亦颠隕等等。不用說它的意思了,我們很多人就連這幾個字都不認識。但在中國衆多漢字中甚至還有一筆即成一字的,不是漢字“一”,而是漢字中其他五個最稀有的生僻字。
這個字有好幾個讀音,它是我國漢字裡最典型的象形字,與其他生僻字不同的是,它還有一個外國名字,Radical line(意思為豎直的線)。接下來,先了解一下它的讀音和含義吧。
它的第一個讀音就是“shu(四聲)”,這就是它最簡單的象形意思,與“豎”是一個意思,還有一個意思,差不多就是火柴棍這個意思。第二個讀音為“yi(一聲)”,是古代的一種不常見的姓氏,在如今社會都很少甚至沒有見到過這種姓氏。第三個讀音為“gun(三聲)”,意思是上下相通,或者說是從上行往下行寫的意思,根據畫面想象一下,其實這個讀音也是很象形的;它的第四個讀音為“tui(四聲)”,意思是從下行往上行寫,正好與第三個讀音為反義。
在任何字典或是著名書籍《說文解字》中,都有這個字的解釋。而這個字來源已久,在康熙字典中都有這個字的記載,甚至連漢朝文人的記載中都有對這個字的介紹。它既是自己的部首,也是自己的整體。但是有人第一眼對這個漢字感到并不熟悉,其實再看看我們現在的漢字,許多字都離不開這個筆畫。比如說“我們”的“們”,“剛強”的“剛”等等。
這三個漢字如果放在其它漢字中都是筆畫,可誰能想到這些筆畫拆出來竟然又成為了一個生僻字呢?首先說第一個,“丶”,在其它漢字中它是筆畫“點”,可是單拆出來它就有自己的讀音和意思了。單拆出來這個字讀“zhu(三聲)”,沒有别的讀音,但是有不同的意思。一方面是古人斷句時的符号,與現在我們短句時的頓号是一樣的,另一方面,它是古代同“主”或“注”的字眼,最後這竟然也是一個姓氏。
第二個生僻字就是“亅”,在許多漢字裡它都作為一個筆畫出現,比如說“剛”,在比劃裡它叫做豎鈎,可是單拆出來,作為一個漢字出現,它念作“jue(二聲)”,意思是魚鈎上的倒須溝。這樣看來,這個亅字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象形字。很多人在書寫帶這個部首的字時将豎鈎的鈎丢掉,不妨這樣記憶:魚鈎如果沒有了鈎如何釣魚呢?我們都不是姜太公,沒辦法讓魚願者上鈎,所以以後就隻能認真書寫豎鈎這個筆畫
再說到接下來的一個生僻字,“乚”。作為筆畫它叫做豎彎鈎,單看這個筆畫,它像鵝一樣浮在水面上,很有美态。但是單拆出來時他作為漢字讀作“hao(二聲)”,或者“yi(三聲)”。讀作“hao”的時候,它是一種長度單位,意思同于毫米的毫;讀作“yi”的時候,意思同乙,是一個部首或者無意。
而與此次很相近的一個字為L(字體大概是這樣,因為沒有被收錄,所以難以打出。),讀作“yin”,但他們的意思與讀音都完全不同。在書寫一些字體時,比如說乳,有人常常将豎彎鈎的鈎丢掉,但是現在如果知道了這兩個字的區别,應該就不會再寫錯字了。
有人看到它,說這不就是大寫數字“0”嗎?其實并不是的,數字“0”大寫數字為“零”,而這個〇,是意思同零的另一個漢字。甚至在許多場合都要用到這個字,比如說,在表示年份和頁碼時就要用到它,如果你寫一個“二0二0”年,那就是錯誤的寫法了,并且,您也不能寫成“二零二零”。所以,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要多加注意。
在判斷是非之中,這個漢字還代表着正确。在古代它還作為一個标點符号出現,它的古代名字叫做大勾号,你看今天我們使用的句号像不像這個漢字?但他們隻是像,并不是一樣的,古代的大勾号已經被這個漢字合并了。
并且這還是一個姓氏呢,重慶就有位姓“〇”的先生,在辦理自己的二代身份證時,在電腦上怎樣都查不到這個漢字,重慶那時候公安局的辦理人員也說查了《辭海》怎樣都查不到這個姓氏。在數據庫中無法查到的漢字都得用黑色小方塊兒代替。但是這樣的話他的二代身份證就無法生效了。但是也是有解決辦法的,他們已經把這個姓氏上傳到公安部,在公安部裁定升級字庫之後,各個地方的公安局在進行下載字體。
對于文中提到的這五個生僻字,有的網友認識其中幾個字,有的網友一個字都不認識,許多網友表示,這五個生僻字不提醒的話,跟符号一樣,如果都認識的話,應該是天才吧!雖然是調侃,但是也說明這些生僻字确實有難度,最起碼絕大多數人不能認全這五個字。其實除了單字結構的這五個字,我們流傳了這麼多年的漢字中還有很多其他生僻字詞,對于文化的繼承,我們刻不容緩。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許很少會用到這些生僻字,但是作為華夏兒女,理應對中華傳統文明有所了解,我們不能讓生僻的文明就這樣消失在眼前,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我們理應肩負。前些年,有首關于生僻字的歌曲很是流行,這首歌曲的流行就說明了我們的價值觀,恰恰也表達了我們繼承傳統的願望,可見華夏兒女繼承傳統文化的決心。
往期文章精選:
不到33歲他就當上哈佛教授,被問為何不回國,他說:要帶團隊回國
餘秋雨“抛妻棄子”,和20多歲女演員再婚,如今依舊無兒無女
老人的妻子患癌住院,一輩子積蓄被偷,求助政府才知道他的身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