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州市鎮江鎮建國生态紅心蜜柚基地,從梅州來的蜜柚種植專家廖堂輝正在田間帶領工人摘下保護袋,觀察蜜柚的長勢,就提高蜜柚的産量和品質收集數據材料。
在高州市人民醫院與中山大學合作共建的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裡,青年科研人員正圍繞幹細胞功能特性、治療機理與臨床轉化等課堂埋頭思索。
在高州市華僑中學裡,廣東省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華僑中學校長龔美娟正與各科教師探讨新學年課改新方向,制定科學、詳盡的教學計劃。
……
9月,秋種作物正迎着陽光微風奮力破土向上,這是奮鬥的季節。高涼大地上,一大批高學曆、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響應号召、投身一線。教育、醫療、農業、鄉村……他們紮根基層,在一線實踐中貢獻才智、綻放芳華。
近日,高州市委召開人才工作會議。會上,茂名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高州市委書記王土瑞要求,要圍繞高州市實際,打造一批能推動産業提質、帶動新興業态發展的創新團隊,形成以高層次人才引領産業升級的良好态勢。要把柔性引才與本土育才有機結合,圍繞科技創新、制造業、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開展專業人才隊伍鍛造行動,打造粵西地區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第75期《南方日報·高州視窗》頭版報道。
堅持自主培養
打造本土人才隊伍
高州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今後五年要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争創更高水平的全國百強縣、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全省鄉村振興示範縣。要完成這個目标,人才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在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豐盛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達為正在忙碌地對接處理農産品銷售的各種工作。作為高州第一個農民高級工程師,2012年選擇回鄉創業的何達為無疑是本土荔枝龍眼電商銷售的先行者。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要素。”何達為認為,培養更多合格的新農人是推動廣東荔枝更好走出去的重要舉措。
2015年,何達為擔任高州市電子商務協會常務副會長,并擔任茂名市電商協會特聘講師,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各類培訓工作。同時,他還兼任高州市根子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社長,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示範社,現有社員58戶,輻射帶動農戶2600多戶。
因為聯農帶農效果顯著,何達為先後獲評“茂名市大學生回鄉創業推進鄉村振興先進個人”“廣東省勞動模範”“廣東省鄉村振興先進個人”等榮譽稱号。2021年11月,他被評為“廣東省鄉村工匠經營管理(農産品經營管理)專業高級工程師”。
何達為正在廠房調試加工設備。
作為農業大市,高州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人才就是第一推動力。何達為的成功史就是高州人才工作的成長史。在高州,像何達為這樣在本土培養成長起來的農業青年專家還有許多。
堅持自主培養,人才與行業需求、發展需要的适配度才能更高。高州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召開專題會議,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高州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6.5萬人。
揚帆計劃、高涼名師、青年名醫名師、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萬名鄉村技能人才……高州堅持自主培養,一個個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的專項培養計劃落地,累計培訓實用人才6.9萬多人次,培養省級認證高素質職業農民1159人,高州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總量達8.56萬多人。
高州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隊伍。
同時,高州不斷探索人才引進提質工程和人才回歸工程,實行“訂單式+市場化”引才模式,通過招才引智、回鄉共建、剛柔并濟等方式,“十三五”以來高州累計引進碩士或副高職稱以上人才182人,柔性引入博士或正高職稱人才195人,高層次人才數量相比2016年增長208.6%,成為茂名引進高層次人才最多的縣市。
搭建科研平台
創造有為有位人才環境
“體外循環專業相對小衆,難遇到适合的科研平台。高州擁有省心髒重大疾病診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心血管外科是省醫學特色專科,年心髒外科手術量位居全國前列,具有開展體外循環研究的專科優勢。”從哈爾濱醫科大學轉而入職高州市人民醫院的鄧麗坦言,平台于醫學生而言就如同土壤之于花草樹木。
近年來,随着醫改不斷引向深入,高州醫療名片越擦越亮。要吸引并留住人才,就要搭建好平台。
“高州從市委、市政府到醫院都十分重視臨床科研的發展,為我們做好體外循環專業及其相關臨床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鄧麗說。
目前,鄧麗及其團隊已刊發中文核心期刊論文4篇、SCI論文3篇,開展國家藥物臨床注冊研究項目2項。“圍繞臨床疑難問題,未來的一年或者兩年,我們醫院會有自己的原創技術。”鄧麗信心滿滿。
鄧麗(中)利用3D打印的主動脈夾層模型指導團隊成員開展研究。
吸引人才,用好人才,需要創造有“為”有“位”的工作環境,讓英雄有用武之地。高州深刻認識到人才驅動首先要驅動人才的道理,通過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互促互進,在機制運行、平台搭建、隊伍建設等方面同步運行、同步提升,為人才幹事創業提供廣闊的創新創業平台和事業發展空間,當好人才伯樂。
高州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支持力度,高新技術企業從2015年的1家發展到2021年的2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完成備案50多家;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主營收入5億元以上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構建了“産業成形、創新成勢、人才成群”的良好發展勢态。
據統計,目前,高州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茂名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0家、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1家、博士工作站4家,建成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15家、“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2家,RCEP荔枝(龍眼)國際采購交易中心已正式營業,全省首個荔枝産業鍊黨委在高州成立,為人才服務特色農業産業生産、供應、銷售提供了紅色保障。
人才驅動
投入人才激勵資金1.6億
人才引得來,也要留得住。如何解決山區縣人才留不住難題?做好人才服務是解題核心。
高州全面梳理各類專項人才政策,以優質公共服務構建高效便捷的高層次人才服務體系,進一步激發人才幹事創業動力。
據悉,“十三五”以來,高州累計投入人才激勵、培養、補貼資金1.6億元,實現縣鎮兩級人才驿站、鄉村振興人才驿站全覆蓋。舉辦人才活動周等各類人才活動150多場次,服務對接各層次人才1萬多人次。
高州市鄉村振興人才驿站工作人員為前來咨詢的專家人才服務。
高州建立市領導聯系專家人才制度,及時協調解決人才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增加人才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設立人才平台建設資助項目、高級技師人才資助項目、科技創新獎等系列激勵政策,以人才效應激活發展效益。
高州市人民醫院共發表SCI收錄期刊論文92篇總影響因子達408,與中山大學合作共建的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成為廣東省首個縣級醫院幹細胞産學研基地;廣東生命一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獲得2021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成為茂名市首個榮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的企業……
在人才的驅動下,高州跑出了高新科技領域發展加速度。
“下一步,我們将繼續牢牢把握人才這個關鍵變量,主動對接國家、省、茂名市重大人才項目,優化人才引進培養政策,建立人才信息智庫,做優人才服務體系,确保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為全方位推動高州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高州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葉理論說。
高州建成多個鄉村振興人才驿站。
奮鬥個案
90後“兵支書”林嘉文:
退伍後選擇回鄉服務
“今晚7時30分開始林臣村村民會議,明天中午12時是廖屋村。”在高州市泗水鎮林豐村,村黨支部書記林嘉文正在安排當天的工作。作為一名“90後”,土生土長的林豐村人林嘉文在退伍後毅然選擇回鄉服務。2021年村級換屆選舉中,他高票當選林豐村黨支部書記,成為一名“兵支書”。
人居環境整治是林嘉文上任要解決的第一塊硬骨頭。當時,村中尚有不少危舊泥房未清拆,禽畜放養、亂堆放現象普遍,林嘉文帶領村“兩委”幹部,逐家逐戶上門做群衆的思想工作,以水滴石穿的态度化解群衆内心的壁壘。最終,林豐村委會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拆除廢舊泥磚房200多間,廢舊豬牛欄80多間,覆蓋15條自然村,1067戶,建設污水池3個。還在拆除了廢舊泥磚房的地方打造成了“四小院”,受益群衆達1000多人。
林嘉文(右二)開展平安大走訪。
林豐村委會至林豐小學路段是林豐村群衆出入的主要道路,過去這裡坑坑窪窪,下雨天泥濘不堪,群衆多次反映“行路難”問題。林嘉文在上任後,立即着手籌建村内道路硬底化,争取上級資金支持。同時,村内黨員幹部發動村民積極捐資參與,最終成功籌集數萬元建設了道路路基和路兩旁的排污管,并在年底前将該道路硬底化建設完畢,解決了周邊群衆出行難的問題。
林嘉文的腳印遍布村内的每個角落,對村裡的情況如數家珍,對需要處理的問題一個個記錄在冊:廖屋村申請建設文化廣場,山尾村地界糾紛,上村的困難戶申請困難補貼……一項一項處理好了,就在記錄本上打鈎。
林嘉文的經曆是新時代基層管理人才的縮影。如今,在林嘉文帶領下的林豐村的整體面貌大變樣,鄉村振興成效日益突顯,村中一番生機勃發的景象。
“為家鄉發展努力。”林嘉文坦言,自己仍然是一名年輕的黨支部書記,将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積累,提升能力,為家鄉發展作出更大努力。
青年緻富人才鄧耀光:
農村也有廣闊天地
“今年,我們把小番茄嫁接到茄子根部,利用茄子發達的根系為小番茄初期成長提供充足的養分!”高州市鎮大嶺耕哥生态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鄧耀光自信滿滿地向農戶介紹今年千禧番茄種植的黑科技。1994年出生的鄧耀光是高州市石仔嶺街道青年人才黨支部的黨員,雖然年紀不大,卻已經是遠近聞名的緻富能手。
今年是鎮大嶺種植千禧番茄的第4個年頭,參與種植的農戶已經從本村輻射至隔壁村,種植面積翻了幾番,種植規模近400畝。不僅在種植規模上再次升級,種植技術也全面更新。“利用茄子發達的根系,等小番茄長穩長好後就把茄子剪掉,經過這樣的技術處理,小番茄能長到2米高。不僅産量更大,品質也更優,抗病蟲害能力也更強。”鄧耀光說。
農閑間隙,鄧耀光利用合作社優勢帶領村民承接水果打包發貨業務,再掙多一份收入。
2019年,在外闖蕩多年的鄧耀光在當地青年人才黨支部的号召下,回到家鄉一心當起了新農人。他勤勞肯幹、腦瓜子活,又得益于“三變”改革的春風,鄧耀光從前輩鄧槐波的手中接過接力棒,開始加大力度流轉土地,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全程機械化農事服務中心,紮根基層一線,開辟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
多年來,鄧耀光一步一個腳印,打造了“一地三金”的經營托管模式(土地變股金、土地變租金、土地變薪金),把沉睡資源變成香饽饽。同時,把紅色資源、法治文化融入到村農房管控風貌提升及新農村的建設、整體的規劃當中,建設了花之韻、法治公園和農耕文化館,呈現出一派美麗鄉村的新景象。
目前,鄧耀光成立了農業合作社,打造了養殖、包裝、銷售一體化電商服務産業。據悉,2021年村集體合作社實現350多萬元分紅,平均每戶分紅超3萬元。鎮大嶺村也通過“三變”改革,變出富民強村新天地。
“農村也有廣闊的天地!”鄧耀光說。
沙田鎮“農場主”馮顔英:
為村民搭建就業平台
“明天上午,有一批辣椒需要采摘上市,大約需要10個人幫忙,有時間的姐妹聯系我報名。”剛往微信群裡發完消息,高州市萬桦家庭農場場主馮顔英馬上打開淘寶開始回複客人的咨詢。身兼多職的她既是農場主,又是工人、客服、會計,她還是一名人大代表。
2021年,為助力化解家鄉年輕人大量外出,勞動力不足,緻使家鄉田地閑置的問題,馮顔英以多年經商所積累的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創辦了高州市萬桦家庭農場。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承包了500多畝土地,種植谷物、蔬菜、豆類、水果等。
馮顔英在種植過程中,始終堅持物理防蟲、合理用肥、适度防治等科學種植手段,所以農場出産的農産品質量優、品質佳,深受消費者的歡迎,成功打開了“網上 網下”兩個市場。農場的規模、收益在不斷擴大、提高,而随之不斷增加的還有村民們的分紅和務工收入。
馮顔英帶領村民種植時蔬。
目前,馮顔英的農場擁有固定工人10餘名,臨時工人上百名,其中多為因各種原因難以外出務工的村民。通過在馮顔英的農場務工加分紅的方式,這部分村民既有了穩定收入,又可以兼顧家庭,實現家門口就業,幸福感倍增。
此外,為進一步喚醒村中沉睡的土地,讓它們真正動起來、活起來、用起來,馮顔英充分發揮自家農場的技術和機械優勢,為村民免費提供農機技術指導、農業機械耕種和育苗等服務。通過示範種植、技術教授等多種方式,向村民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輻射帶動農戶發展種植業,并幫助他們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帶動農民增收緻富。
“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内為群衆辦點實事,為更多村民搭建就業平台增加收入。”馮顔英說。
延伸
“1 N X”人才政策體系解讀
今年,高州拟出台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1 N X”政策體系,為高州打造人才強市、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再添人才力量。
“1”就是研究制定高州《關于加強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統籌支持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意見》内容包括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的目标任務、建強科創載體平台、鍛造新時代高素質人才隊伍、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建立健全激勵評價機制、深化人才工作“放管服”改革、深入開展人才生态保障行動、組織保障等八大方面内容。
“N”即出台實施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的“N”項實施方案,探索因地制宜的人才隊伍建設之路。圍繞中心工作謀劃布局,拟寫了科技創新、企業經營管理、制造業、農業農村、專業技術和技能、黨政、教育、醫療衛生、社會基層治理、宣傳文化10個重點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行動方案。
“X”即制定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服務保障的配套管理辦法,精準支持人才隊伍建設。辦法涵蓋了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實施意見、市級急需緊缺專業人才管理辦法兩方面的配套辦法,包含了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管理、人才待遇、人才補貼、人才評定等方面的實施細則,旨在做優人才生态環境,強化高州市在人才引進中的競争力,打造人才“引、育、留、用”全鍊條,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數讀
“十三五”以來
●高州累計引進碩士或副高職稱以上人才182人
●柔性引入博士或正高職稱人才195人
●高層次人才數量相比2016年增長208.6%
●成為茂名引進高層次人才最多的縣市
【撰文】邱茜
【通訊員】何雁玲 李子彬 賴冰瑩 詹耀霞
【作者】 邱茜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