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水調歌頭與哪首詞對應

水調歌頭與哪首詞對應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1:12:41
一首千古絕唱背後的追思

1074年,蘇東坡結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那時候的他,已經有三年未曾見過他的弟弟蘇轍了。為了能夠離弟弟所在的濟南近一點,以便兩人能經常見面。他主動申請到山東密州任職。

很快,朝廷批準了他的請求,調任蘇轼至密州做知州。蘇轼整裝待發,準備在正式上任之前,到濟南去看看弟弟。

杭州到山東的路程雖然相隔千裡,但這次赴任,在蘇東坡看來,是他這幾年貶谪生涯中最興奮的行程。如果不出意外,趕在冬季到來之前,他就能再與弟弟會面,把酒話詩篇了。

在告别杭州的船塢時,正直秋季,蘇東坡的心中沒有離愁,一路向北。遺憾的是,在蘇東坡剛剛到密州,準備繞道濟南去看弟弟時,已經是深冬。大雪連綿,冰封航道。

在往後兩年的歲月裡,又因為各自公務的繁忙,兄弟二人始終不得相見。

情緒終于爆發在熙甯九年,也就是1076年這個中秋節。

水調歌頭與哪首詞對應(這首詞在中秋寄情背後)1

中秋

那天他跟着朋友一起喝酒。不知不覺,他們喝到了第二天淩晨。或許朋友們早已散去,又或許全部酩酊大醉。蘇東坡望着天邊還未落下的那一輪孤月,心生一絲涼意,同時也思念起世上唯一懂他的弟弟。

一首千古名篇,應運而生: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水調歌頭與哪首詞對應(這首詞在中秋寄情背後)2

水調歌頭

這首中秋詞一出,頓然成為了千古絕唱。把中秋能表達所有的情感和思緒都被這首詞表達完畢了。

詞的上阙,從飲酒、賞月開始,仿佛是在暗自地發着牢騷,好像對一切都感到疲倦了。于是就想逃避現實,“乘風歸去”,奔向天上的月宮。

但蘇轼畢竟不是李白,轉念一想,月亮上也不一定好。“瓊樓玉宇”,這麼高一定冷死了。在恍惚之間,他仿佛看到一縷光,映着孤單起舞的清影,哪裡比得上這人間啊。

而到了下阙,再次轉到了自己的角度。月兒在天空中緩慢地運行,轉過閣樓,将月光投射進窗子,照着他那個失眠的人身上。他想想都覺得月亮似乎在戲弄他,用自己的圓來襯托着自己内心跟弟弟分别的缺憾。

不過,他又想,月亮不會是故意的。畢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明月和人事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正如“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既然他不能改變月亮運行的規律,但是總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吧?

雖然和弟弟蘇轍分割兩地無法相聚,但希望彼此都能好好地生活。雖相隔千裡,但都看着同一輪月亮,寄托相同的思念。

雖然蘇轼的出發點,隻是在中秋之夜懷念兄弟。但最終他将對兄弟獨有的思念抽象化,化成一輪圓月,變成了所有人對在乎之人的思念。

而這首《水調歌頭》表達的情緒,并非蘇轼一時所感。而是從年幼開始就積累起的情誼。

水調歌頭與哪首詞對應(這首詞在中秋寄情背後)3

蘇東坡·畫像

蘇轼對蘇轍:如師亦如友

蘇轼比蘇轍大三歲,在他們年少的時候,父親蘇洵已經放棄了科舉,在家中專研聖賢經典,考究古今治亂得失。

父親蘇洵和母親程氏兼任教導兩兄弟讀書的老師。他們經常一起與父親探索學問,年少蘇轼也對蘇轍照顧有加。

蘇轍在蘇轼的墓志銘裡這樣寫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我小的時候跟随你,懂得了許多的道理。你從背後撫慰我的時候,就是我的兄長;而教導我的時候,又變成了我的老師。

的确,無論在政治觀點、文學修養方面,兩兄弟都高度契合。

蘇轼的詩文以“奇縱”聞名,精通儒釋道各家典籍,喜愛使用晦澀的典故,以及一些雙關語。很多詩文,就連當時的人都看不懂。

比如最著名的一句是: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雪後書北台壁(其二)》

不少人不思其解,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下雪了把玉樓凍得起了米粒兒,光照在了被雪覆蓋的海面上,把眼睛都眩出了花。

但其實,蘇轼使用了兩個道教裡生僻的典故:把人的肩膀稱為“玉樓”,把人的雙眼叫做“銀海”。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天太冷了,凍得肩膀縮起來了起了雞皮疙瘩。雪太白了,把眼睛都炫得生花。

很多時候,蘇轼寫詩文,隻願意給弟弟一個人看。因為他認為隻有弟弟最了解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而在性格方面,兩兄弟卻截然相反。蘇轼的性格,以輕快、開朗、好辯著稱,而蘇轍的性格則沉穩、拘謹、寡言。

但蘇轍一遇見自己認為不對的事情,性格就立馬轉變成同哥哥一樣,不吐不快。

在王安石變法初期,權利極大,不少反對新法的人口不敢言。而兄弟倆均不甘沉淪,對新法提出了很多緻命的批評。兄弟倆雙雙被貶官。

在蘇轍被貶陳州當學官的時候,很不被當地政府重視。

蘇轼就寫了一首詩《戲子由》,表面上是調笑弟弟蘇轍的,其實是為了給弟弟出氣。

這首詩是這樣說的: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

意思是,我的弟弟身形(暗指學識)猶如山丘一樣高大,而你們的學社(暗指氣量、對教育的重視)卻如木舟一樣狹窄。正因如此他研究學問的時候,常常低頭吟誦,一旦擡起頭想要欠伸,就要被低矮的房檐打到腦袋。

當時的蘇轼,也被貶到杭州,自己尚自顧不暇。看到弟弟受到委屈,雖然自己無能為力,但是也要寫詩給弟弟,給予精神上的支持。

水調歌頭與哪首詞對應(這首詞在中秋寄情背後)4

蘇轍

蘇轍對蘇轼:傾其所有

如果說,蘇轼對弟弟,一方面是提攜,另外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支持。那麼蘇轍對哥哥,則是在物質上傾其所有了。

在元豐二年,即1079年,蘇轼被調往湖州知州。在照例上表謝恩的文章中,蘇轼發了幾句牢騷。

“陛下知其愚不适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湖州謝上表》

當時主張改革的新黨與反對改革的舊黨競争激烈。新黨之一的監察禦史何正臣,立馬從中揪出毛病。說蘇轼心懷不滿,拿自己和“新進”對比,說自己“不生事”來暗指“新進(新黨)”在“生事”。

接着他們又從蘇轼以往詩文中找到蘇轼“包藏禍心”的蛛絲馬迹。這件事情被稱為“烏台詩案”。

因為蘇轼遠在湖州,蘇轍一知道這件事情後,先是立馬派人星夜兼程,告訴蘇轼,讓他早作準備(這在古代可算是通風報信,屬于重罪);

緊接着,他上書朝廷,表示自己願意辭去所有的官職,來贖回兄長的罪過。

那時候,蘇轍雖然還處于被打壓的狀态,但是他的仕途剛剛出現轉機,為了讓兄長免于受罰,自己甯願再次開罪當權派。

果不其然,朝廷拒絕了蘇轍的請求,蘇轼锒铛下獄。

在獄中,蘇轼誤認為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寫下了一首絕命詩,裡面有這樣幾句:

“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獄中示子由》

有幸和你今生成為了兄弟,讓我們來生繼續如此,來了結今生未了的因果。

所幸的是,宋太祖早有誓言:“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

經過七個月的審訊,蘇轼被貶偏遠的黃州,而蘇轍受牽連貶到筠州,五年不得調任。

水調歌頭與哪首詞對應(這首詞在中秋寄情背後)5

蘇東坡像

人們常說:“共患難易,同富貴難”。但是這句話用在這兄弟倆身上完全不合适。

元祐六年,也就是1091年,蘇轍被任命為尚書右丞,實際的權利相當于副宰相,即将達到他政治生涯的頂峰。蘇轼也在這年被召回京城,可是因為性格與政治主張與大多數人不合。

很快又遭人排擠。蘇轼自請出京城外任。而蘇轍也随兄連上四劄,也乞外任,但未獲準許。

兩兄弟在短暫的會合後,又迎來了分别。

紹聖元年,新黨再次執政,兄弟倆一同被貶廣東。雖然蘇轼的工資一直很高,但是沒有儲蓄的習慣,身上的盤纏不足以趕赴惠州。

蘇轍平常節儉,知曉後,将自己多年來的儲蓄,幾乎全部給了哥哥。

無論是患難還是富貴,兩兄弟總是互相扶持。猶如蘇轼在《水調歌頭》裡寫的那樣,雖然遠隔千裡,但兄弟二人共享同一片月光;雖然窮達由天,但無論什麼情況,兄弟二人皆唇齒相依。

水調歌頭與哪首詞對應(這首詞在中秋寄情背後)6

三蘇雕像

最後的遺憾:臨終前不見子由

紹聖四年,蘇轼再次遭到貶谪,這次被貶到最遠地方:海南。

蘇轍來到廣西藤州送别哥哥,他知道哥哥将要渡海,也不知今生是否能夠再次相見。

于是他們倆一路上都走得很慢很慢,但終于還是走到了海邊。當天晚上,蘇轼身上的瘡變得嚴重了,疼痛難忍。

蘇轍不忍,一夜陪着哥哥不眠,并在床頭念蘇轼最喜歡的陶淵明的《止酒》詩。

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閑止。坐止高蔭下,步止荜門裡。

……

從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顔止宿容,奚止千萬祀。

——《止酒》陶淵明

第二天一早,兄弟二人來到渡口。蘇轼乘着一葉孤舟來到了荒涼之地海南儋州。而這是兄弟二人最後一次會面。

三年之後,朝廷大赦天下,蘇轼北上複任。北歸途中,蘇轼病逝于常州,臨終前,他一直念叨着弟弟的名字。

而此刻的蘇轍,正在颍川。當知道哥哥去世後,他悲痛交加。蘇轼臨終前的遺願是“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希望弟弟能親手為他撰寫墓志銘。

蘇轍痛苦流涕:“小子忍銘吾兄!”在悲痛中為哥哥撰寫了祭文。

蘇轼經常說自己的兄弟、知己很少,沒有什麼人能理解他。但是自己卻并不因此而介懷。

他在一次送别朋友的詩中,說過這樣兩句話:“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是呀,四海中隻要能有子由一人,此生足矣……

十一年後,蘇轍去世,葬于郏縣小峨眉山蘇轼墓旁。兄弟二人終再相會。

參考文獻:《宋史·蘇轼傳》《宋史·蘇轍傳》 《東坡七集》《東坡先生墓志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