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京師玩兒主,今兒和各位聊聊北京人的老規矩。
老北京人的規矩大,禮兒多,這是出了名的,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北京老人,那是特别的講究。所以說您隻要是在這裡生活的人,那就一定得知道這些規矩,這規矩,通俗來說,就是“裡兒和面兒”。在老北京人中,有一句常用來埋怨的話,那就是:“您瞅這人嘿,怎麼連個裡兒面兒都不懂啊”,說的就是這事兒。提到老北京的老規矩,據有人統計說,原先能約有4000多于條。
老北京人頂在意的就是這裡兒面兒了。因為它們,都是自個人兒打小兒就被家人立下的規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從娃娃抓起”的,您比如說:小孩子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能羅鍋“溜膀子”,更不能一落座就抖腿、飯桌上吧唧嘴等等。還有就是,早年間,老北京人家裡,即使是窮的揭不開鍋了,這些個規矩也不能忘,要是忘了,輕則就會被人笑話,重則就會被家長好好的“教訓一頓”。這麼說吧,從您一骨碌從炕上爬起來,到您滅了燈歇下,全躲不開個規矩。如一早出門,無論您碰上誰,街坊也好,同事也罷,一照面兒就得打招呼,“起了您恁”,“起了”,“喝了嗎您”,“剛喝過”,“得,我那兒正沏着呢,沒喝我那兒喝去啊”。在北京民間,還有那麼一句俗話叫:“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藝;說話辦事,顯出爹的教導。”
2014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題是《北京老規矩》,這看似簡單的題目可着實難倒了一大批考生,大家不禁感慨:“這些年誰還講老規矩?别說老規矩了,新規矩我們都不懂!”2015年底,一部京味兒電影《老炮兒》的上映,再次引起了大家對“規矩”、“禮數”的關注。比如一開場,關于問路的那一段兒,一位小夥子鑽北京胡同,迷了路,不知道該怎麼走,向六爺打聽,上來第一句就是:“哎,問一下……”六爺很不高興的回了一句:“懂規矩嗎?怎麼說話呢”!這言語間,卻把當下普遍存在的“禮貌”問題曝光于衆。通過這樣一個很小的細節,就反映出了當今社會的一些“通病”。您再比如說,問完路後,又有多少人還會來一句“打擾您了”或“麻煩您了”的話呢?反正我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告訴他後,扭頭就走的居多。其實這些,就是很多老北京人特别受不了的“沒規矩”。現在一些人不知天高地厚,缺失了待人接物最基本的“禮貌規矩”,他們信馬由缰、信口開河,甚至把“不禮貌”當成一種榮耀,這種舉動,有時還能得到同伴們的附和,這怎能不是一種社會怪象?還是在那部電影中,其開頭用了很多場景表現老北京人的這些禮兒面兒,以及六爺對這些的重視。比如鄰居問六爺要蔥還不忘說一句“有您的一份兒”,這就是老北京平時打照面應有的。關于六爺的規矩,确切的說是他信守的“道”,但這“道”,雖然已顯的和這個時代有些格格不入了。
所謂老規矩,如果細分的話,主要可分為四類:一是家規,即家庭或家族定的規矩;二是社會交往的規矩;三是社會場所的規矩,比如交通法規、乘坐地鐵的規定、影劇院的相關規定;四是行規,也叫門規,即各行各業、各門各派、三教九流的規矩。我們通常說的老規矩,主要是指家規和社會交往的規矩。
老規矩過時了嗎?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們的生活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了,講這些老規矩和舊禮教有意義嗎?當然是有必要的,因為有些規矩永遠不會過時。正是在快節奏、多元化的現代社會,禮教、禮數、禮儀以及老規矩、新規矩顯得尤為重要。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禮,關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當下,流行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叫“細節決定成敗”,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懂規矩。有多少高學曆的年輕人,因為不懂禮數,在言談舉止中給别人造成不好的印象,從而與好的工作失之交臂。然而,并不是所有老規矩都需要繼承和遵循,随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确實有些已經過時。但尊老敬賢、孝敬父母、長幼有序等核心内容,到什麼時候也得講。至于北京老規矩為什麼怎麼多?其原因之一在于北京人向來就是,特别“講究”的一類“特殊”的群體。因為我們認為失了什麼,也不能失了禮節。在北京人的講究裡,最重要的就是禮數:從小至待人接物,大到婚喪嫁娶,它們總是不可少的。古人有雲:無規矩不成方圓。北京人最怕别人說的就是“這人怎麼那麼不懂規矩啊”。沒規矩是沒教養所緻。沒規矩隻是一個人在現眼,沒教養則是一個家庭乃至家族的整體教育問題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北京作為六朝古都,在這裡,皇帝和官員們根深蒂固的規制思想傳承了一代又一代,并且開花散葉,使得老百姓們耳濡目染,漸漸的把各種規制、原則,演繹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乃至思想中來。北京作為首都,它可以說是全國的首善之區,很多風尚和規矩帶有示範功能,為全國各地所效仿,因此北京的風氣風尚直接影響着全國。漢代有首民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這說的是都城的婦女如果流行某種打扮,那麼其他城市的婦女就要效仿,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規矩也是如此。除了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之外,北京禮兒多,還因為它是漢族、滿族,以及多個民族的規矩融合的産物。尤其是滿族旗人入關以後,他們把這些民族同胞中,向來有的如“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的美德和傳統,結合滿族自身思想和行為上的一些優點和長處,很好的保留和傳承了下來,并且還制定和規範了許多的嚴格的禮節制度。這經過歲月的沉澱、時間的積累,從而形成了北京人“講究多”的說道兒。
那麼北京有沒有屬于自己獨有的老規矩呢?當然是有的,您比如每天向長輩請安的規矩:請安。這一禮節來自滿族,而且,隻有男人行此禮才叫請安。辛亥革命之後,半跪半蹲的請安姿勢逐漸消失了,但它作為一種禮節和家庭規矩,在滿族人家中依然流行,隻不過,請安變成了一種問候,不用再擺什麼姿勢了。與此同時,請安這個詞,作為問候的同義詞,也納入老北京話之列。平時,老北京人見了面,往往要說:“二爺好呀!我這兒給您請安了。”這個“請安”相當于“問安”,意思是:“我這兒向您問好了。”提起北京,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有裡有面兒,咱今兒要是往深了聊聊它,那這句話裡,先說的就得是規矩。不過說實在的,北京人多少都有點兒“混不吝”的勁兒,但再怎麼混,出門兒遇到長輩兒時,您都嘚先有個“尊稱”,而後還必須加個“您”字兒的。還有就是在問路的時候,要是少了“您”字兒,那就太說不過去了。這個“您”字是尊重,是禮貌。哪怕遇到陌生人,一句“師傅,您好”那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實,說到這些,還真不是北京人事兒多,它就是一種習慣、一種禮貌。多一個稱謂,客氣一點兒,大家聽着都舒坦。人活一世,就是要有個規矩的。這有了禮數,才能有體統。
自古以來,北京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他們既創造着中華民族的禮儀文化,也體會着禮儀文化帶來的各種精神享受。今天帶着大家了解了下老北京的那些規矩和禮數。它們可以說是老北京人最重要的财富,老北京人的禮數與貧富無關,這錢沒了可以再掙,禮數要丢了,那就“掙”不回來了。
那好了,今兒就和各位聊到這兒,咱們回頭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