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老師
來源:星陪伴(xinghuivip)
這首詩主要寫詩人感物傷時,勸誡自己和别人勤勉,或說有勸人及時行樂之意。全詩三章,每章八句。詩人有感脫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摯,以重章反複抒發,語言自然中節,不加修飾。經考證,此詩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它不僅有其獨特的樂舞意象,作為一種意識形态也是對當時晉國時代特征的反映。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詩經》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淩的怨歎與憤怒,常用複沓的手法來反複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隻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曆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内),《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包括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經過潤色後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是《詩經》中的核心内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
十五國風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風19篇、鄘(yōng)風10篇、衛風10篇、王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魏風7篇、唐風10篇、秦風10篇、陳風10篇、桧風4篇(桧即“郐”kuài)、曹風4篇、豳(bīn)風7篇。周南中的《關雎》、《桃夭》,魏風中的《伐檀》、《碩鼠》,秦風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國風·唐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為先秦時代唐國(晉國)民歌,有些詩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有些詩寫征夫思家戀土和對戰争的哀怨;有些詩記叙了奴隸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國風·唐風》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戰争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痛苦和災難。這些詩都是有感脫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摯,語言自然中節,不加修飾。
這是一首歲末述懷詩。《毛詩序》說:“《蟋蟀》,刺晉僖公也。儉不中禮,故作是詩以闵(憫)之,欲其及時以禮自虞(娛)樂也。此晉也,而謂之唐,本其風俗,憂深思遠,儉而用禮,乃有堯之遺風焉。”南宋王質對《毛詩序》說進行了反駁,其《詩總聞》指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而“警戒”的内容則是“為樂無害,而不已則過甚。勿至太康,常思其職所主;勿至于荒,常有良士之态,然後為善也”。蔣立甫《詩經選注》受王質說啟發,定此篇為“勸人勤勉的詩”。
《詩經·蟋蟀》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歲聿其逝。
今我不樂,日月其邁。
無已大康,職思其外。
好樂無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車其休。
今我不樂,日月其慆。
無已大康,職思其憂。
好樂無荒,良士休休。
聿(yù):作語助。
莫:古“暮”字。
除:過去。
無:勿。
已:甚。
大(tài)康:過于享樂。
職:相當于口語“得”。
居:處,指所處職位。
瞿(jù)瞿:警惕瞻顧貌;一說斂也。
逝:去。
邁:義同“逝”,去,流逝。
外:本職之外的事。
蹶(jué)蹶:勤奮狀。
役車:服役出差的車子。
慆(tāo):逝去。
休休:安閑自得,樂而有節貌。
大意:
天寒蟋蟀進堂屋,一年匆匆臨歲暮。
今不及時去尋樂,日月如梭留不住。
行樂不可太過度,本職事情莫耽誤。
正業不廢又娛樂,賢良之士多警悟。
天寒蟋蟀進堂屋,一年匆匆臨歲暮。
今不及時去尋樂,日月如梭停不住。
行樂不可太過度,分外之事也不誤。
正業不廢又娛樂,賢良之士敏事務。
天寒蟋蟀進堂屋,行役車輛也息休。
今不及時去尋樂,日月如梭不停留。
行樂不可太過度,還有國事讓人憂。
正業不廢又娛樂,賢良之士樂悠悠。
就詩論詩,此篇勸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顯。此篇三章意思相同,頭兩句感物傷時。詩人從蟋蟀由野外遷至屋内,天氣漸漸寒涼,想到“時節忽複易”,這一年已到了歲暮。古人常用候蟲對氣候變化的反應來表示時序更易,《詩經·豳風·七月》寫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九月在戶”與此詩“蟋蟀在堂”說的當是同一時間。《七月》用夏曆,此詩則是用周曆,夏曆的九月為周曆十一月。此篇詩人正有感于十一月蟋蟀入室而歎惋“歲聿其莫”。首句豐坊《詩說》以為“興”,朱熹《詩集傳》定為“賦”,理解角度不同,實際各有道理。作為“興”看,與《詩經》中一些含有“比”的“興”不同,它與下文沒有直接的意義聯系,但在深層情感上卻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所以從“直陳其事”說則是“賦”。從觸發情感說則是“興”。
詩的三、四句是直接導入述懷:詩人由“歲莫”引起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稱要抓緊時機好好行樂,不然便是浪費了光陰。其實這不過是欲進故退,着一虛筆罷了,後四句即針對三、四句而發。三章詩五、六句合起來意思是說:不要過分地追求享樂,應當好好想想自己承當的工作,對分外事務也不能漠不關心,尤其是不可隻顧眼前,還要想到今後可能出現的憂患。可見“思”字是全詩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長。這反覆的叮囑,包含着詩人寶貴的人生經驗,是自儆也是儆人。最後兩句三章聯系起來是說:喜歡玩樂,可不要荒廢事業,要像賢士那樣,時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奮向上。後四句雖是說教,卻很有分寸,詩人肯定“好樂”,但要求節制在限度内,即“好樂無荒”。這一告誡,至今仍有意義。
此詩作者,有人根據“役車其休”一句遂斷為農民,其實是誤解,詩人并非說自己“役車其休”,隻是借所見物起情而已,因“役車休息,是農工畢無事也”(孔穎達《毛詩正義》),故借以表示時序移易,同“歲聿其莫”意思一樣。此詩作者身份難具體确定,姚際恒說:“觀詩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盡是細民,乃士大夫之詩也。”(《詩經通論》)可備一說。
全詩是有感脫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摯,以重章反覆抒發,語言自然中節,不加修飾。押韻與《詩經》多數篇目不同,采用一章中兩韻交錯,各章一、五、七句同韻;二、四、六、八句同韻,後者是規則的間句韻。
名家點評
鄭玄《毛詩箋》:“憂深思遠’謂‘宛其死矣’、‘百歲之後’之類也。”
歐陽修《詩本義》:“考《序》及詩,但刺僖公不能以禮自娛樂爾。”
方玉潤《詩經原始》:“此真唐風也。其人素本勤儉,強作曠達,而又不敢過放其懷,恐耽逸樂,緻荒本業,……今觀詩意,無所謂‘刺’,亦無所謂‘儉不中袍’,安見其必為僖公發哉?《序》好附會,而又無理,往往如是,斷不可從。”
錢鐘書《管錐篇》:“按每章皆申‘好樂無荒’之戒,而宗旨歸于及時行樂。”
祝敏徹《詩經譯注》:“這是一首宣揚及時行樂的詩。詩人一方面說要抓緊時光享受,另一方面又要告戒自己不要享受過分,這樣才能長期保持享樂生活。”
高亨《詩經今注》:“這是統治階級的作品。宣揚人生及時行樂的思想,但又自警不要享樂太過,以免自取滅亡。”
陳子展《詩經直解》:“《蟋蟀》蓋士大夫憂思深遠,相樂相警,勉為良士之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