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曆史感興趣的朋友,都聽說過野史和正史。那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别,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别呢?
在曆史研究以及學習中,野史和正史常常被人混淆。一般認為,官方編撰的史書就是正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十四史,而私家編撰的史書就是野史。史學家謝國桢就對這個概念作出解釋:凡是除去官修的史書,就是一些文人或者是寒士所編著的曆史著作就是野史,也就是野史筆記,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稗官野史。
那麼,正史和野史的概念是怎麼産生的呢?這兩者之間的發展之間還是經曆了漫長的演變和發展。最早将正史作出定義的是阮孝緒,他在《正史削繁》中提出,像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其創作體例都是紀傳體,主要的大綱是圍繞着君王的本紀創作的,所稱之為正史。
唐朝時候官修的史書《隋書.經籍志》中也認為,創作體例是紀傳體的史籍就是正史。對這一概念提出不同見解的也有,比如說唐代著名的史學家劉知己在他的《史通》中對這一概念作出了界定。劉知己認為,凡是記錄一個朝代的史書就是正史,像《春秋》《尚書》這樣的記錄某段時期的曆史著作也可以歸到正史中。
在《明史》中,對正史的概念也有界定,将紀傳體史書和編年體史書一同歸類到正史中。清朝對正史的概念作出了比較清晰的解釋,在乾隆年間修訂了一部比較重要的著作《四庫全書總目》,将正史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規定。
從司馬遷的《史記》到《明史》這些官修的紀傳體史書就是正史。正史隻有官方可以編撰,私人是不能随意更改的,這種說法比較清晰,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野史的發展那麼,野史是什麼,界定的概念是什麼呢?這麼說吧,像一些随筆、雜錄、記聞就是野史,這些書中保留了很多具有史學研究價值的是史料,所以叫做野史,也叫做稗史。野史可以說是民間的一種史學文化,古代所留下的野史著作可以說是非常之多,具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價值,可以作為是正史的補充。
野史原本是雜史的組成部分,像《新唐書》中就有雜史這樣的分類,雜史中就有野史、雜錄、稗史這三種。東漢時期這種體例在民間悄悄的發展。在宋朝以及明朝時期,野史的發展可以說是相當大,出現了很多的作品。到了清朝以後,就直接将野史稱為是稗史。
明清時期的野史著作已經相當完備,像《稗海》這部著作,集中收錄了曆朝曆代的許多野史,清朝的《明記稗史》,也是對多種野史著作的總結。
野史一般記載寫什麼呢,大多都是一些名人轶事,迎合了大衆的獵奇心理,并且相比正史中的記載表得更加明顯。這種著作早在先秦時期就表現出來。像劉向的《說苑》以及《列女傳》就是這樣的作品。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也是這樣的作品,兼具文學性和曆史性。這本書記載了大量名人故事,生動地再現了曆史人物的風貌以及内心活動。其中對石崇以及謝安等人的故事讓人記憶深刻。
正确對待兩者之間的區别野史對曆史的記載也不像正史一樣多有遮蓋,這些作品的隐私性是非常強的,對事情的描述非常主觀,不像正史那樣的死闆、嚴肅。作者在寫野史的過程中,一般都比較随意,并沒有想讓太多人看到這本書,所以并沒有很多的拘束。就像是高高在上的帝王都不會手下留情,往往将其真實的一面揭露出來。
比如說《開元傳信記》中對唐玄宗李隆基前期的勵精圖治,開創了繁榮盛世的功績做作出比較客觀的評價。
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就是一部著名的野史,其中對李隆基與楊貴妃兩人的奢侈作風就進行了直接的披露,這樣直接又大膽的批判也是非常少見的。像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就非常贊賞,他對古代正史中一味的地歌功揚統治者多好多好是非常鄙視,反而覺得傳統史學家所倡導的秉筆直書精神在野史作者上比較明顯。
那麼,野史正史的價值孰重孰輕呢?在《隋書》中,對正史是相當推崇的,将其列入史部之首。而劉知己對野史的态度是對其借鑒的态度。當然,雖然說正史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但是野史中對曆代的典章制度、民風習俗等方面的記載野史。當然,對野史的一味貶低也是不正确的。當然,對野史擡得過分高也是不可取的。
像清朝的《清朝野史大觀》,算是清朝野史的大集合,書中對統治者也有過分的吹噓和主觀化色彩。比如說乾隆有多牛多牛,道光有多節約等等,也有對皇帝的過分美化。
當然,正史的地位依然是不可撼動的,編修正史的學者都是國家精心挑選的,其價值大多數還是很高的。如果一味地野史,必将陷入曆史虛無主義。以至于到了後來,魯迅才越來越看清了正史的價值,并且還會時常翻閱。
參考文獻
阮孝緒:《正史削繁》
瞿林東:《雜談野史與正史》
吳紹軌:《“野史”特征漫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