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經典古文名篇80篇朗誦

經典古文名篇80篇朗誦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8 02:49:20

經典古文名篇80篇朗誦?經典誦讀小古文一百篇,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經典古文名篇80篇朗誦?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經典古文名篇80篇朗誦(經典誦讀小古文一百篇)1

經典古文名篇80篇朗誦

經典誦讀

小古文一百篇

上 冊

第一組 鄉村即景

1、放風筝

青草地,放風筝。

汝前行,我後行。

2、鄉 村

鄉間農家,竹籬茅屋,臨水成村。水邊楊柳數株,中夾桃李,飛燕一雙,忽高忽低,來去甚捷。

3、蘆 花

水濱多蘆荻dí。秋日開花,一片白色,西風吹來,花飛如雪。

譯文:水邊有很多蘆葦。秋天開的蘆花,一片白顔色。當西風吹來的時候,蘆花就像雪一樣飄起來。

4、荷

池中種荷,夏日開花,或紅或白。荷梗直立。荷葉形圓。莖橫泥中,其名曰藕。藕有節,中有孔,斷之有絲。

譯文:

池塘種着荷花,夏天有的開白花,有的開紅花。荷葉的莖挺立在水中。荷葉的形狀圓圓的。荷花的橫卧在泥土中,它的莖就是我們叫的“藕”。藕有節,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斷會看到藕絲。

5、菊

菊花盛開,清香四溢。其瓣如絲,如爪。其色或黃、或白、或赭、或紅。種類繁多。性耐寒,嚴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獨盛。

注釋:

①溢(yì):原義是水漫出來,這裡是流出、散發出的意思.

②其:它的.③或:有的.

④惟:隻有.

⑤赭zhě:紅褐色譯文:

菊花盛開,清香四溢,它的花瓣有的像絲、有的像爪.它的顔色有黃的、白的、赭的、還有紅色的,種類繁多.菊花很耐嚴寒,當嚴霜降臨的時候,其他的花都凋謝了,唯有菊花依然盛開。 第二組 天的魔術

6、雨

今日天陰,曉霧漸濃,細雨如絲。天晚雨止,風吹雲散,明月初出。

譯文:

今天天空陰沉,清晨的霧漸漸變濃。細密的雨如絲般落下,待到天黑雨就停了。微風吹散了雲,明亮皎潔的月亮開始顯露出來。

7、雪

冬日嚴寒,木葉盡脫,陰雲四布,彌漫天空,飛鴉千百成群,未暮歸林。

夜半,北風起,大雪飛。

清晨,登樓遠望,山林屋宇,一白無際,頓為銀世界,真奇觀也。

譯文:

這個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樹葉全都落了。天上布滿了烏雲,陰沉沉的籠罩住了天空。天上飛着成百上千的烏鴉,還沒有天黑就回到栖息的樹林。

半夜的時候,刮起了北風,大雪紛紛揚揚的下了起來。

第二天的早晨起來後,登上樓台向遠處眺望,遠處的樹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就仿佛銀裝素裹的世界,真是好看極了!

8、日月星

日則有日,夜則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譯文:

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晚上又有星星.太陽、月亮、星星三個裡面,太陽最亮,月亮其次,星星最弱.

9、日 時

一日有夜,分為十二時。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夏日長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長。夜半為子,日中為午。午前曰上午,午後曰下午。

譯文:子[zǐ] (夜十一點至一點)。醜 [chǒu] (淩晨一點至三點)。寅[yín] (夜三點至五點)。卯 [mǎo](早晨五點至七點)。辰[chén] (上午七點至九點)巳 [sì] (上午九點至十一點)。午[wǔ] (白天十一點到一點)未 [wèi] (下午一點至三點)申[shēn] (下午三點至五點)。酉 [yǒu] (下午五點至七點)戌[xū] (下午七點至九點)亥 [hài] (晚九點至十一點)

一白天加一夜晚,共分為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就是指這十二個時辰的。夏天白天長而夜晚短,冬天白天短而夜晚長。半夜十二點為子時,中午十二點為午時,午時之前的白天為上午,午時之後的白天是下午。

第三組 别樣的争和辯

10、貓捕魚

缸中有金魚,一貓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墜水中,急躍起,全身皆濕。

【注釋】①伏:趴,臉向下,體前屈。②墜:落,掉下

魚缸裡有一條金魚,一隻貓爬在缸邊,準備把它(金魚)吃掉,(貓)不小心掉到了水裡,急忙跳了出來,(可是)全身的毛都已經濕透了。

11、貓 鬥

黃白二貓,鬥于屋上,呼呼而鳴,聳毛豎尾,四目對射,兩不相下,久之,白貓稍退縮,黃貓奮起逐之,白貓走入室,不敢複出。

譯文:

有黃貓白貓兩隻貓在屋頂上打架,兩隻貓都發出呼呼的叫喊,四隻眼睛相對怒視,兩貓對打不相上下,過了很長時間,白貓稍微有些退縮,黃貓奮力打白貓,白貓打不過躲進了屋裡,不敢再出來。

12、龜兔競走

龜與兔競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 龜行遲,努力不息。及兔醒,則龜已先至矣.

【譯文】

烏龜跟兔子賽跑,兔子跑得很快,卻在中途睡覺,烏龜跑得慢,卻總是不停地走,等到兔子醒來,烏龜早就到了終點了。

13、五官争功

口與鼻争高下。

口曰:“我談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

鼻曰:“飲食非我不能辨。”

眼謂鼻曰:我近鑒毫端,遠觀天際,唯我當先。“又謂眉曰:“爾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雖無用,亦如世有賓客,何益主人?無即不成禮儀。若無眉,成何面目?”

譯文:

嘴巴和鼻子争上下。嘴巴說:“我談古論今,你有什麼能耐待在我上面?”鼻子說:“所有的飲料食物沒有我就不能分辨。”眼睛對鼻子說:“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麼細微的事物),遠可以觀察到天邊,隻有我當排名最先。”又對眉毛說:“你有什麼功勞待在我上面?”眉毛說:“我雖然沒有實際用途,但是如果沒有眉毛,那成什麼面目了啊?”

注釋:

(1)居:呆在;(2)唯:隻有;(3)乃:還;(4)爾:你;(5)觀:仔細看;(6)當:擔當;(7)居:處在某種地位或某個地方;(8)雖:雖然。(9)謂:對某人說。

第四組 讀書要得法

14、讀書

飛禽走獸, 饑知食,渴能飲,又能營巢穴為休息之所。其異者,能為人言。惟不知讀書,故終不如人。人不讀書 ,則于禽獸何異?

譯文:

飛鳥走獸這類動物,餓了知道去吃,渴了就會去喝,還能自己建造巢穴作為自己休息的場所。其中更靈異的,還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動,隻是因為不知道讀書 ,所以一直不如人。人如果不讀書,那麼和禽類獸類有什麼分别?

15、讀書有三到

讀書須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有不到者乎?

譯文

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讀書上,那麼眼睛就不會看仔細,既然思想不集中,就隻能随随便便地誦讀,絕對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經集中了,眼睛、嘴巴的應用怎麼會不到位呢?”

注釋

1.心不在此。此:這裡。 2.決:一定 3.心到最急。急:迫切、重要。

16、讀書需有疑

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

譯文:

書剛開始讀的時候,不覺得會有什麼疑問;但讀着讀着,慢慢就會出現一些問題;讀到一半時,每個小節都會産生疑問。再往下讀,疑問就會慢慢被解決。最終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所遇的問題都被解決了,這才能稱得上是學習。讀書不會産生疑問的人,需要教給他獨立思考的方法,使之頭腦裡“有疑”;學會了“有疑”,就要想辦法去鑽研,千方百計去解決疑問,到這裡才是真正的進步。

1.朗讀句子,給每個分句各作一次停頓,劃上“/”。

以 緻 /融 會 貫 通,都 /無 所 疑,方 始/ 是 學。

2.解釋帶點字的意思。

疑漸漸釋 解釋 方始是學 正 讀書無疑者 ……的人

3.朱熹在本文中說明,讀書想有長進須經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無疑者須教有疑 ”,第二階段是“ 有疑者,卻要無疑 ”。(均用原文回答)

4.孟子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請結合本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

完全相信書本上的知識不如沒有書。我們對于書本上的知識要敢于質疑,有分辨,有判别。

17、鐵杵磨針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媪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譯文: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課,就出去玩了。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個老婦人在那裡磨一根鐵棒,于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幹什麼。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笑老婦人太愚鈍了。老婦人說:“隻要功夫到了沒有什麼做不了的。”李白十分驚訝這位老婦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

1.補出文中A、B兩處省略的内容。

A: 李白 B: 老婦人

2.解釋帶點字的意思。

未成 完成 棄去 離開 逢老媪 遇見

方磨鐵杵 正 問之 代指老婦人 欲作針 想要

白笑其拙 笨拙 太白感其意 感動 還卒業 回去

3.“鐵杵磨針”的故事後成為一句俗語: 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4. 李白勤學苦讀,終成詩仙。請再舉兩個我國古代名人的勤學事例。

匡衡鑿壁偷光. 車胤螢囊映雪 蘇秦“錐刺股” 孫敬“頭懸梁”

5. 這個故事,給你怎樣的啟示?

隻有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以頑強意志戰勝學習和生活遇到的各種困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

第五組 智慧少年

18、稱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輕重, 不能稱。操之幼子名沖,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積載船中,使水及原痕。複稱他物, 則象重可知矣。”

譯文:

曹操得到一隻大象。想要知道大象的體重,但是(象太重了)沒辦法(用秤)稱出來,曹操的小兒子叫曹聰,跟曹操說:隻要把大象放進船裡,标記水痕到達的地方。讓大象出來,然後把其他東西裝到船上,直到水達到原來刻記号的地方。再稱出這些東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1. 補出文中省略的内容。

2. 劃分正确的停頓。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3處)

将他物/積載船中,使水/及原痕。(2處)

3. 解釋下列文句中詞的詞義。

操之幼子 之( 的 ) 幼( 年紀小 )

水痕所至 至( 到達 )

複稱他物 複( 再 )

4.曹沖想出了什麼好辦法稱出大象的重量?

隻要把大象放進船裡,标記水痕到達的地方。讓大象出來,然後把其他東西裝到船上,直到水達到原來刻記号的地方。再稱出這些東西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5.你認為曹沖是怎樣的一個孩子?你從曹沖稱象這個故事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曹沖是一個聰明能幹、喜歡動腦筋思考問題的孩子。從曹沖稱象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隻有積極動腦筋思考。我們才能想出好辦法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

19、道邊李苦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釋:

諸小兒:小夥伴們。多子折枝:果實很多壓彎了樹枝。競走:争着奔過去。信然:真是這樣。

全文翻譯:王戎七歲時曾和衆小孩兒一起玩,看見路旁李樹上有許多李子,折斷樹枝,衆小孩兒相繼跑着搶走李子。隻有王戎站着不動。别人問他為何如此,他答道:“李樹在路邊生長而且結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的李子。”拿來一個真的是這樣。

1. 劃分正确的停頓。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2處)

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4處)

2. 解釋下列詞的詞義。

嘗( 曾經 ) 遊( 遊玩 ) 唯( 隻 ) 必( 必定 )

人問之 之( 代指他不摘李子的理由 ) 取之 之( 代指李子 )

3.從短文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人應該學會觀察,勤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4.王戎是如何判斷出李子是苦的?

路邊的李子很多,卻沒人去摘,所以王戎判斷李子是苦的.

20、破甕救友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衆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注釋

(1)選自《宋史·司馬光傳》。

(2)【光生七歲】司馬光長到七歲。光,即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現在山西)人。北宋大臣,史學家,編撰《資治通鑒》等書。

(3)【凜然】嚴肅莊重的樣子。

(4)【《左氏春秋》】又稱《左傳》,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編撰的一部史書。

(5)【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通“旨”。

(6)【自是】自此,從此。

(7)【釋】放下。

(8)【甕】(weng)口小腹大的一種容器。

(9)【棄去】逃走。

(10)【迸】湧出。

(11)【退】回家。

(12)【了】了解。

(13)【于】在。

(14)【聞】聽、聽到。“聞”在文言文中主要有6種意思①聽,聽到如本文中的“聞講《左氏春秋》”。②聽說,知道③報告上級④用鼻子嗅。⑥聲望,威望。如《傷仲永》中的“不能稱前時之聞。

(15)【破】打開,打破。

譯文

司馬光7歲時,已經像成年一樣(古代成年指弱冠20歲,并非如今的18歲)聽人講《左氏春秋》,特别喜歡,了解其大意後回來以後講給家人聽。從那以後,他對于《左氏春秋》喜歡得愛不釋手,甚至忘記饑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裡面玩,一個小孩站在大缸(甕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那次以後京城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在圖中,廣為流傳。

備考訓練

1.試用“╱”為下面句子劃分停頓,劃三處。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衆皆棄去。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1)凜然成人() (2)即其大指()

(3)群兒于庭()(4)足跌水中()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2)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4.讀完《破甕救友》,談談你從幼年司馬光身上所獲得的啟示。

參考答案

1.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衆皆棄去。2.(1)好像;如同(2)懂得,明白(3)玩(4)沉沒,淹沒 3.(1)從此,他書本不離手,如饑似渴的讀書,以至于忘記饑渴冷熱。(2)司馬光拿起石頭擊破水缸,水湧出來,小孩得救了。4.①面對問題,我們要打破常規,尋找解決方法。②困難面前既要機智,又要采取果斷的行動。

破甕救友故事道理

告訴了我們做事一定要沉着、冷靜,同時也要向司馬光學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