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退出歌壇的費玉清,怎麼也沒想到,自己37年前的那首《一剪梅》竟然在2020年火爆歐美。那些不太标準的發音從老外嘴裡飄出來,配上誇張搞怪的表情,喜感十足。
回顧這首歌在海外爆火的路徑:一開始是演員“蛋哥”在短視頻平台上傳了一段自拍視頻。他在雪地裡轉了一圈,哼唱着“雪花飄飄,北風蕭蕭……”。在國内,這條魔性視頻獲得了超過320萬的點擊量。後來,視頻被網友上傳到海外平台,引發了海外網友的模仿狂潮。
《一剪梅》爆火有很多原因,比如朗朗上口的旋律、簡單易記的歌詞,以及蛋哥獨特的外形。有學者分析,《一剪梅》表達了一種情感、一種狀态,從曲調本身和翻譯文本都可以看出其背後透露的情緒和感知。而這正契合了當前(疫情之下)人們的心理需求。
一首老歌能在海外翻紅,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其實,不管是旋律、歌詞、歌曲表達的意境,還是蛋哥的個人形象,這本質上都是偶然的,很多中國流行歌曲都有這方面的特質。《一剪梅》爆紅背後,是其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染力。先有外國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可,才有《一剪梅》的走紅。
應當說,從文化引進來到走出去,中國經曆了漫長的時間。自近代以來,中國就進入了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體系,中國在尋求進步的同時,一直是亦步亦趨地追趕着西方。這包括器物、制度,也包括文化。
不過,随着中國現代化建設發展的成熟,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那些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優勢與特質,也開始逐漸作用于歐美國家。沐浴了歐風美雨之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文化,也邁開了走出去的步伐。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是我們文化輸出的根柢。這裡有五千年的曆史文明,有豐富的國學經典,有異彩紛呈的中華民俗,有門派多元、争奇鬥豔的書法、美術、音樂戲曲等藝術門類。我們從來不缺文化輸出的資源與底蘊,缺的往往是一個機會、一個平台、一個渠道。
《一剪梅》是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文化産品。優美動聽的曲調,古意十足的歌詞,以及費玉清韻味十足的演唱,都體現着中國文化的精髓。相比于西方的流行音樂,它更有厚度,也自帶一種文化氣息。當它被推送到外國朋友眼前,這是一種與衆不同的文化清流,引發追捧并不奇怪。
近年來,中國文化輸出有不少成功案例。從孔子學院到中法文化年,從動畫片《中華小子》在法國熱播并獲得動畫大獎,到《延禧攻略》《如懿傳》版權被海外搶購,中國文化“出海”的步伐越來越快。這都表明,随着中國文化精品的增多,以及開放交流力度的加大,中國文化在海外的感知度也越來越高。
在全球化語境中,深厚底蘊得到彰顯。我們可以在詩詞歌賦、傳統禮俗、考古文物中讀出一種豐富的人生,一段雲谲波詭的曆史,以及一個朝代的榮辱興衰。這種曆千年而不變的文化質感,往往是外國文化所不具備的。這是中國文化在全球化傳播競争中的“比較優勢”。
中國文化走出去,也離不開互聯網。如果沒有發展成熟的短視頻平台,蛋哥演唱的《一剪梅》也不會被傳到海外,更不可能引起模仿潮流。以短視頻、社交媒體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産品,正在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利器,它們對中國文化傳播的全新塑造,也正在提升中國文化的世界形象。從這個角度而言,傳播中國文化,也需活用新型互聯網傳播工具。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