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散文閱讀理解的難點

關于散文閱讀理解的難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17:10:56

關于散文閱讀理解的難點(散文閱讀考點解讀與訓練)1

考點:

1.高考卷三類題型

2.“作用題”解讀

3.“表達技巧”解讀

4.設題角度

5.答題模式——考查文章表達技巧、表現手法類題目的答題程序

一、高考卷三類題型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語句所要表達的含義,即寫什麼;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表達技巧及其效果(作用),作用題的命題表達方式一般為:“作者這樣寫有什麼作用(或好處、效果)?”

3、審美鑒賞性試題,即在選定的評論角度對作品作出評論,提出看法。

二、“作用題”解讀

“這樣寫”指的是什麼,“好處”又如何評定呢?

所謂“這樣寫”是就表達技巧而言的,而“好處”是就技巧所産生或達到的效果而言的。

三、“表達技巧”解讀1.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是指作家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律和方法來塑造文學形象和表現作品的内容的。

2.主要表達技巧:(1)作家在表達方式運用上的技巧和文體知識運用方面的技巧;(2)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其他相關寫作方面的技巧。

四、文學作品常用的5種表達技巧

1.修辭手法:比喻、排比、反問、拟人、誇張、反複、設問。

2. 表達方式:記叙、說明、議論、抒情、描寫(描寫手法:動作、心理、肖像、語言,正面、側面,白描、工筆等)、叙議結合、白描細描。叙述人稱的變換和選擇;叙事順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運用和作用,描寫的特點及作用。

3. 表現手法:想象、聯想、類比、懸念、象征、渲染、烘托、對比、襯托、先抑後揚、托物言志、點面結合、動靜結合。

4.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繁簡;材料是否典型、生動、真實、新穎;以小見大;選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小事來表現主題。

5.行文結構:承上啟下、起承轉合、鋪墊、照應、銜接。

五、設題角度

(一)修辭

1.如果考題在語言運用方面設題,則主要會從文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比喻、拟人、誇張、排比、反複等)創造出什麼樣的意境,表達效果如何等方面設計問點。

2.修辭作用的兩個要點: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3.示例

【示例1】比喻手法所具有的作用和好處;【示例2】拟人的作用和好處。

4.常見修辭

(1)比喻: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2)拟人:生動形象,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于抒發某種感情。如果在人稱上将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于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3)排比:增強氣勢,加強語氣,強調了+對象+特性

(4)設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

(5)反問:增強語氣,發人深思。

(6)對偶:語言整齊,節奏鮮明。

(7)反複:突出思想,強化感情,增強旋律。

(8)誇張:誇大或縮小,突出事物的本質,給人鮮明的印象。

(9)對比:強調了……突出了……(答題要結合内容)

對比既是修辭方法,也是表達手法。作為修辭手法的基本作用是為了塑造反差鮮明的形象,使讀者印象深刻。作為表達手法作用是豐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達層層深入而更加集中。

(二)表達方式

1.考叙述人稱的選擇

① 第一人稱

【典型表述】叙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非典型表述】能給人親切、真實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缺點是容易受到時空的局限,非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情就無法寫進去。

② 第二人稱

【典型表述】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非典型表述】第二人稱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語言生動;而在表情達意方面,運用第二人稱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對話。便于交流感情,給人以親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環境限制,有明确的傾訴對象。

【示例3】第二人稱的好處。

③ 第三人稱

【典型表述】能比較直接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非典型表述】它的優點在于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從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便于客觀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2.考叙述順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1)順叙: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叙。

(2)倒叙: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叙: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内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叙:對上文内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5)平叙:(指叙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3.考描寫的特點(白描、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的作用)

(1)白描,能使文章語言樸實,格調清新,平中見奇,含義深邃,真實感人。

(2)“細節描寫”的作用在于具有真實性,能夠具體生動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和增強藝術感染力。

(3)景物往往構成環境或背景,所以寫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環境,提供背景,或營造某種氣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襯人,它又可細分為兩類:

①正襯:即以景物之優美襯托人物心靈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涼襯托人物命運之悲慘。

② 反襯: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氣氛之歡快來反襯人物悲慘的命運或人物凄涼的境遇。

【示例4】細節描寫的作用和好處。

【示例5】景物描寫的作用和好處。

【全景式考點】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人物對話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态,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3)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4)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5)正面描寫,側面描寫。(三)表現手法

如果考題從表現手法方面設題,則主要從象征、對比、襯托、欲揚先抑、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好處,以及用它們塑造形象所起作用等方面設計問點。

1.用典:能豐厚文章的文化底蘊,豐富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2. 寓莊于諧:能使文章行文活潑,幽默風趣。

3.襯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體事物什麼特點或者烘托出所要表達的某種感情。

4.對比:用什麼與什麼構成鮮明的對比,從而鮮明形象地表現事物(道理)的什麼特點,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

5. 象征:象征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達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被象征對象的什麼特點。

6.渲染:是用各種手段對環境、場面、人物、時間等多方面的重彩濃墨的描寫,以突出什麼氣氛、刻畫人物的什麼特點、表現文章的什麼主題。

7.伏筆:在文章的前邊将下文要表現的人物或時間預先作出暗示,然後在相宜之處作呼應,使故事情節的發展合理,使讀者感到巧妙有趣。

8.前後(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嚴密,中心更加突出。

9.設置懸念:引起讀者對故事發展或者人物命運急切期待,從而引起下文。

10.寫作上由實而虛的作用:從人們熟悉的實體寫到蘊含哲理的象征體,符合認識的一般規律,便于讀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示例6】“‘我不信了春天’,作者為什麼這樣說?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考查欲揚先抑手法所具有的突出下文内容的作用和好處。

(四)材料安排

如果考題從選材組材方面設題,則主要考材料和中心的關系,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等。

1.插入史實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1)插入史實

①反思曆史,以古證今或借古諷今。②具有例證的作用。③真實性、可信度

(2)插入某一事件:

①引出下文的議論或抒情,在結構上往往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啟迪作用,一般表示對生命、生活或事業的積極而深入的思考。

2.引用古典詩文或格言的作用

①具有論證觀點、闡明事理的作用。②有豐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③詩情畫意。

3.以某一物象作标題的作用

①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②象征某種哲理,表現某種情思。

【示例7】《向日葵》一文中,以"向日葵"為題目,不外乎串起作者不同的人生階段和人生感悟,同時借向日葵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

(五)行文結構

如果考題從結構安排方面設題,則主要在文章開頭結尾是否各有特點,結構是否嚴謹和完整勻稱,以及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等方面設置考點。

【示例8】鋪墊的作用及好處。

【示例9】首尾呼應手法所具有的作用和好處。

1.首段的作用

【典型表述】文章的開頭: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

(1)直接入題法(開門見山、開篇點題)

(2)間接入題法:往往比較含蓄,對于文章的主題思想能夠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

【非典型表述】

(1)開篇點題

①渲染氣氛(記叙文、小說),埋下伏筆(記叙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

②總領下文;引出下文;

③總括全文,點明題旨,或者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

(2)開啟或引出下文。(3)引人入勝或發人深省。(4)有強烈的抒情作用。

2.末段的作用 (1)文章的結尾語句,一般不可能再對文中某一内容進行“闡釋”。

(2)末段的作用一般是總結全文(總結)、點明題意(點題)、深化主題、升華感情、呼應開頭(首尾呼應)、啟發讀者思考等作用。

3.中間段的作用

(1)提問方式: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為什麼?或文中某段文字的作用、影響。

(2)一般是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承接上文具體内容,引出下文具體内容。

(3) 它在結構上的作用一般是過渡,在表達上的作用一般是襯托。

①正面襯托(或烘托、鋪墊);②反襯。

(六)語言特點與風格賞析

1.用詞——疊詞、文言詞(文白相間)、拟聲詞、動詞、形容詞

2.句式——整散結合(反複句、排比句、對偶句),長短結合,肯定與否定(不是……而是)

3.标點(句類)——反問句、設問句、感歎句

4.修辭手法——引用、雙關、反語、比喻、拟人、誇張

5.表達方式——描寫、議論、抒情、記叙、說明

6.語言風格——豪放、柔婉、質樸、華麗、诙諧、簡潔、細膩

7.語體角度——書面語與口語結合,褒貶色彩

8.音韻角度——抑揚頓挫,節奏感,旋律美,音韻和諧,一唱三歎

9.地方色彩——方言(京味京韻……)

10.表現手法——想象與聯想,虛實……

11.藝術效果——暗示性,形象性(詩化,詩情畫意)……

12.語氣——口氣,态度,節奏

13文體角度——小說(對話描寫,個性化語言)

六、答題模式——考查文章表達技巧、表現手法類題目的答題程序

(一)答題程序

1.判定使用了什麼表達技巧、表現手法;2.指出該表達技巧、表現手法的作用;

3.結合文本具體分析這樣寫的好處(即表達效果)。

(二)示例

《總想為你唱支歌》:“文章第五段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來描寫枯死的胡楊林?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解題步驟:第一步,要指出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比喻、拟人。

第二步,要回答比喻、拟人的作用:使所描寫的對象生動形象、具體可感;

第三步,結合文本分析,得出結論:這樣寫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胡楊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第2課時:散文訓練(試題版)

一、楊振聲《書房的窗子》

書房的窗子楊振聲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書房的窗子。說起窗子,那真是人類穴居之後一點靈機的閃耀才發明了它。它給你清風與明月,它給你晴日與碧空,它給你山光與水色,它給你安安靜靜的坐窗前,欣賞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話,它打通你與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雖是到處一樣,而窗子的方向,卻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獨喜歡北窗,那就全是光的問題了。說到光,我有一緻偏向,就是不喜歡強烈的光而喜歡清淡的光,不喜歡敞開的光而喜歡隐約的光,不喜歡直接的光而喜歡反射的光。就拿日光來說罷,我不愛中午的驕陽,而愛“晨光之熹微”與落日的古紅。縱使光度一樣,也覺得一片平原的光海,總不及山陰水曲間光線的隐翳,或枝葉扶疏的樹蔭下光波的流動。至于反光更比直光來得委婉,“殘夜水明樓”,是那般的清虛可愛,而“明月照積雪”使你感 到滿目清晖。  ③不錯,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陽下是那樣霸道,而在月光下卻又這般溫柔。其實,雪的反光在陰陰天宇下,也滿有風趣。特别 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來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隻看從紙窗透進滿室的虛白,便與平時不同,那白中透出銀色的清晖,溫潤而勻淨, 使屋子裡平添一番恬靜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開那尚未睡醒的爐子,那屋裡頓然煦暖。然後再從容揭開窗簾一看,滿目皓潔,庭前的枝枝都壓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還是陰陰的,那就準知道這一天你的屋子會比平常更幽靜。  ④至于拿月光與日光比,我當然更喜歡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 的素淨。現實的世界退縮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們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們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時,整個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比之“晴雪梅花”更為空靈,更為生動;“無情有恨何人見,月亮風清欲堕時”比之“枝頭春意”更富深情與幽思;而“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也比“水晶簾下看梳頭”更動人憐惜之情。  ⑤這裡不止是光度的問題,而且是光度影響了态度。強烈的光使我們一切看得清楚,卻不必使我們想得明透;使我們有行動的愉悅,卻不必使我們有沉思的因緣;使我們像春草一般的向外發展,卻不能使我們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斂。強光太使我們與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離。而一切文藝的創造,決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攏,而是事物經過個性的熔冶、範鑄出來的作物。強烈的光與一切強有力的東西一樣,它壓迫我們的個性。  ⑥以此,我便愛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強,固不必說,就是東窗和西 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進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約,反射而不直接。說到反光,當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麼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隻希望北窗外有一帶古老的粉牆,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點微黃的顔色;假如可能,古牆上生幾片青翠的石斑。這牆不要去 窗太近,太近則逼窄,使人心狹;也不要太遠,太遠便不成為窗子屏風;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牆上的光輝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潤澤而淡白,不帶一分逼人的霸氣。這種清光絕不會侵淩你的幽靜,也不會擾亂你的運思。  ⑦假如,你嫌這樣的光太樸素了些,那你就在牆邊種上一行疏竹。有風,你可以欣賞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賞窗上迷離的竹影;有雨,它給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潔,那清勁,确是你清寂中的 佳友。即使無月無風,無雨無雪,紅日半牆,竹蔭微動,掩映于你書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幾紋波痕,那般的生動而空靈。你書桌上滿寫着清新的詩句,你坐在那兒,縱使不讀書也“要得”。(選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1.本文語言典雅,請以第②段為例,從詞語運用、句式選擇、修辭方法三個方面加以簡要賞析。

2.窗子在全文的結構中有什麼作用?試作簡要說明。

3.作者為什麼說“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比之“晴雪梅花” 更為空靈、更為生動?請聯系第④、⑤段作簡要分析。

4.在第⑥、⑦段中,作者為什麼要着意描寫想象中的古牆和疏竹?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20分)

菩提本無樹

熊召政

①五祖寺在黃梅東山上,雖然其規制比之省城歸元寺、當陽玉泉寺,略欠恢宏。但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不要說放在鄂省,就是放諸全國來考量,也是不可替代的。

②大家都知道,佛教傳自印度。但自從禅宗産生後,佛教才算實現了中國本土化。這個過程經曆了數百年,盡管曲折,但最終找到了出路。這種皈依是雙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③禅僧們依漢土的文化習慣,稱自家門派的開創者為祖。依其傳承的譜系,則初祖達摩來自西土印度,而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則都是大别山人。前二位在山北,後二位在山南。我的家鄉在大别山主峰之下,我每以此為驕傲。但人們往往隻知道大别山是紅色革命根據地,是一支英雄的山。卻不了解它同時也是一座拈花示笑,見鳥忘機的佛國禅峰,不但産生了四位禅宗領袖,而且還培植了個性鮮明的中國式的宗教智慧與情懷。

④慧可、僧璨、道信與弘忍,四位禅宗的道場分别在太湖的司空山、潛山的天柱山、黃梅的雙峰山與東山。這大别山中的四座峰頭我都專程拜谒過。觀其風樹從容、丹青開于空際的景象;聽其泉流嗽石、鐘磬飛而遠聞的韻緻,我的心難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塵之思

⑤老實說,這四處祖庭,東山的風景不算最好。禅是靜谧的、安甯的,它的生機如枝頭開放的鮮花,雖然燦爛,卻無聲無息。東山喧鬧了一些,過多的俗聲,使滿月蓮花境界稍受影響,也侵擾了諸佛的莊嚴。但是,專程前來拜谒的旅人,若有參透了般若智慧的禅風禅骨,一定能夠剔去嚣雜,在寺中曲折的廊庑間以及生着青苔的石階上,聽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那個舂米的和尚吟誦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⑥這個舂米的和尚釋名慧能,他目不識丁,曾被五祖弘忍稱作“獦狚”,這含了一點點貶損的意思。慧能千裡迢迢到五祖寺來,本意是探究佛法,但他隻能到廚下做苦力。三年後,他卻因這首偈,得到了弘忍的完全肯定,把象征着禅宗正脈的袈裟傳給了他。

⑦在湖北這片土地上,有兩件事在曆史中都具有典型的意義。一是劉備看中二十七歲的諸葛亮,拔擢為“軍師”;二是弘忍看中慧能,讓其成為接班人。若按各自當時的情況看,劉備麾下,不但有關羽、張飛與趙雲,還有大謀士徐庶。諸葛亮寸功未建,隻憑一個《隆中對》就立即受到重用,用現在的話說,他隻是一個回鄉知識青年,連城市戶口都沒有。而慧能呢,隻是一個廚房裡的雜役,弘忍門下,一千多個弟子,可謂衆星燦爛,特别以神秀為首的十大弟子,個個都是“博士後”,與他們比,慧能隻能算是一個“農民工”了。但僅憑二十字偈,他就成了禅宗的第六代領袖。盡管事後看,諸葛亮與慧能的選拔都是正确的,但在當時,這種選拔難免遭到世人的非議。中國用人,曆來論資排輩。若劉備與弘忍兩人,不敢打破常規,獨具慧眼起用新人,則諸葛亮與慧能,恐怕就會混迹于衆生,終老江湖了。

⑧基于此,無論是用世間法還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會感受到它的卓爾不群

⑨我個人認為,政治領域中諸葛亮的《隆中對》,佛教領域中慧能的《菩提偈》,都具有石破天驚的意義。慧能之前的五祖,規定了禅宗的方向,但尚未讓禅宗走向民間。讓佛教走向大衆,用智慧啟迪人心,慧能是第一人。

⑩凡是智慧的,必是大衆愉悅的;凡是衆生愉悅的,必是簡便的。有《六祖壇經》傳世的慧能,早成了令人景仰的智慧大師。弘忍畢生做了很多功德,然而他最大的功德,莫過于發現了慧能。

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多次到五祖寺參谒。前不久,我再次去到那裡。在五祖傳衣缽處,新蓋了一座祖師殿。殿角有一棵參天古樹。導遊小姐說那是菩提樹。一位年輕的遊客茫然地問:“不是說‘菩提本無樹’嗎?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樹呢?”

⑫導遊小姐不知如何回答,隻是微笑着。我看到這一幕,忖道:若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這樣的對話,便是禅家活潑潑的機鋒了。

(有删改)

1.簡要賞析文章第④段劃線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這種皈依是雙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無論是用世間法還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會感受到它的卓爾不群。(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簡析第七自然段寫劉備請諸葛亮和弘忍看中慧能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認為文章最後兩個自然段可以删去,這樣使文章更簡潔,你贊同嗎?請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趙思運《兒童如詩》

兒童如詩

趙思運

①我一直認為,兒童的本質是詩的,詩的本質是兒童的。兒童和詩都是神性的。

②兒童是泛神論的,在兒童的眼裡,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他會對着我們認為沒有生命的東西說話,會給小凳子穿上四隻鞋子……他那清澈的眸子裡閃爍着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覺得,一個大善言談的人往往就失去了靈性與神性,孩子的言語不發達,但上帝賦予他了洞穿萬物的神力,他能夠直接與萬物交談,因為我們不能,所以我們往往對孩子的交談感到不能理解。神性與太多的言語是對立的。不會說話的兒童以神性與萬物溝通,而當他漸漸長大成人,足以表達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時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與常人無異。所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在《彩虹》詩中寫道:“兒童是成人的父親。”兒童是引領我們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親。

③詩人牛漢講過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寫東西,他的外孫女突然傷心地大叫:“爺爺,花滅了!”這時,牛漢以一個成年人的權威口氣矯正道:“不對!應是‘花謝了’!不是‘花滅了’!”外孫女堅定地抗議道:“花真的是滅了,花就是燈!”是嗎?花是燈嗎?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會做出否定的回答。

④但是,外孫女的回答卻“如五雷轟頂一般”使牛漢“驚愕得啞口無言了”。在孩子眼裡,燈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兒童的言語所幻化出來的世界是成年人從未想象與經曆過的,這一世界不是他們創造出來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随處都可以遇到的。在他們的眼裡,一切都是有詩意的。他們的世界一下子點燃了我們成年人世界的詩意,使我們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間蘇醒過來。

⑤孩子的世界是詩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對孩子的殘害就是對人生之詩的殘害,對美好世界的殘害。孩子們在災難來臨的時候,他們對人性、對世界的絕美的幢憬是永恒不滅的。記不清是在哪一家刊物上讀到過這麼一首詩,是納粹集中營裡的一位小女孩寫的:

小女孩對揮鍬動土的德國士兵說

劊子手叔叔

請把我埋得淺一點

你埋得大深了

明天我媽媽就找不到我了

⑥讀到這樣的詩句,我的靈魂深處有一種椎心的疼痛,那種感覺絕不是用“震撼”一詞就能夠概括得了的。我會想象到:任何一個劊子手讀這首詩都會感到不寒而栗!這首詩是在控訴,但又絕不僅僅止于控訴,她的價值更在于喚醒,喚醒我們的人性,喚醒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對人類的尊重,對美好世界的尊重。那個美好世界不僅僅屬于孩子的烏托邦,它應該屬于我們現實中的每個人,屬于全人類,這個美好的世界應該包括那個女孩,也包括那個劊子手。

⑦最沉靜也最打動我的走這麼一個小場面,記得是格非某一篇小說裡寫的,十幾年以前讀過的。現在隻記得幾句話。是一個成年人與兒童的對話。

⑧你的橋不牢

它是給鴿子走的

鴿子能飛過河去不用橋鴿子也能飛過去

它是給沒有翅膀的鴿子走的

所有的鴿子都有翅膀

沒有翅膀的鴿子沒有翅膀

⑨在課堂上我曾拿這幾句話以《童話》為題給學生當詩講過,有一個學生很感動,說是讀到的最好的詩了。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成年人與孩子的對話,成年人的話是對的,孩子的話也是對的。但在本質意義上二者卻是極端對立的。成年人一再強調的是實用價值,依據的是常識與現實的真理原則;孩子強調的是精神價值,依據的是人性與形而上學的神性原則。在巨大的張力中,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神性的執著。孩子單純的話語裡的豐富蘊藉足以令人沉思、深思。

⑩美國當代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健康的兒童性”的概念,認為成年人應該具有雙重視角,一方面,像成人一樣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會的底蘊,另一方面,又以兒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塵土擦拭掉,讓詩性與神性的光輝重新放射出來。

⑪随着社會的發展、物欲的無限滋生,現實功利的、純粹理性的、實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們的詩性與神性封鎖住了。在上帝的眼裡,成年人都是盲人。

⑫迷茫之中如何尋找光明?

左眼是詩歌,右眼是兒童。

1.為什麼說“兒童是引領我們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親”?(4分)

2.請分别說明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義。(5分)

(1)這個美好的世界應該包括那個女孩,也包括那個劊子手。

(2)孩子單純的話語裡的豐富蘊藉足以令人沉思、深思。

3.結合全文,說說對“兒童如詩”的理解。(5分)

第2課時:散文訓練(試題版)答案

一、楊振聲《書房的窗子》

1.①選用了諸如“山陰水曲”“隐翳”“枝葉扶疏”“清虛”“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詞語,格調典雅。或:在用詞上使用了對比手法,如“強烈”與“清淡”“敞開”與“隐約”“中午的驕陽”與“落日的古紅”等成對的詞語并舉,使語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長短相間,以長句為主,且整散結合,錯落有緻,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連使用了三個“不喜歡……喜歡 ……”,顯得整齊、工整、典雅。或:多處直接引用了古典詩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殘夜水明樓”“明月照積雪”,使語言具有古典韻味。2.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條重要線索。  ②作者開篇寫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寫“我”喜歡北窗的理由,最後具體形象地描繪想象中北窗的景象。3.①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顯空濛靈動。  ②因為幽光能激發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就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③因為光度影響了态度,月光與日光所帶來的美感是不同的。4.①通過古牆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繪出來,強化了作者對北窗的偏愛,因為此處更宜于讀書和寫作。  ②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增強了畫面感,營造了詩的意境。  ③寫想象中的古牆和疏竹,使行文搖曳多姿,富有變化。(言之有理即可)

二、熊召政《菩提本無樹》

1.【答案】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2分)描寫了大别山中的四座峰的秀美的風景和獨特的風貌,(1分)表達了作者無限向往之情。(1分)

【解題思路】解答本題可以從修辭方法、詞語運用、分析句子、理解文章幾個方面考慮,“觀”是視覺,“聽”則是聽覺,從試聽兩個角度分别描寫峰頭秀美的風景和獨特的風貌。“我的心難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塵之思”表達作者的向往之情、喜愛之情。

2.【答案】(1)禅宗既包含了印度文化,又包含了中國本土文化,值得研究。(2分)

(2)無論是從世俗看還是從佛教看,五祖寺都有非凡的意義。(2分)

【解題思路】由第2段“大家都知道,佛教傳自印度。但自從禅宗産生之後,佛教才算實現了中國本土化”可知,“這種皈依是雙向的”是指禅宗既包含了印度文化,又包含了中國本土文化;“因此也是有趣的”是值得研究。“五祖寺”在山中“世間”和“山中”各代指世俗人間和佛教,“卓爾不群”意為優秀卓越。

3.【答案】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都是敢打破常規、獨具慧眼識别人才的典型,具有曆史意義又對現實具有啟發意義,豐富了文章的内涵;(4分)引出下文對五祖寺的贊美,為下文的議論作了鋪墊。(2分)

【解題思路】内容: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都是敢打破常規、獨具慧眼識别人才,具有曆史意義。結構:引起下文,為下文議論做鋪墊,豐富了文章的内涵。

4.【答案】不贊同。(1分)理由:①文末兩段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題,導遊小姐和一個年輕人的對話充滿禅意,給人啟示,收到了言有盡意無窮的效果;(2分)②文末兩段寫作者遊五祖寺時看到的菩提樹,回到現實,照應标題,使全文結構完整、嚴謹。(3分)

【解題思路】先亮明觀點不贊同,再從内容和結構上分析。内容上:文末兩段導遊和遊客的對話充滿禅意,“菩提本無樹”是我國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深化文章主旨。結構上:照應題目,使文章結構嚴謹。

三、趙思運《兒童如詩》

1.因為兒童眼裡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有靈性、有詩意的,兒童有能直接與萬物溝通的神性,兒童能點燃成年人世界的詩意,使我們成年人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間蘇醒過來。【解析】因為“兒童的本質是詩的,詩的本質是兒童的。兒童和詩都是神性的。兒童是泛神論的,在兒童的眼裡,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他們的世界一下子點燃了我們成年人世界的詩意,使我們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間蘇醒過來”。

2.(1)在這個尊重生命、尊重人類的美好世界中,弱小的生命應得到保護,堕落的靈魂應得到拯救。

(2)孩子單純的話語裡有天真、陌生、非理性的眼光,有人性與形而上學的神性原則,有被強調的精神價值,它能給人以思考和啟示。

【解析】文中談到“任何一個劊子手讀這首詩都會感到不寒而栗!這首詩是在控訴,但又絕不僅僅止于控訴。她的價值更在于喚醒,喚醒我們的人性,喚醒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對人類的尊重,對美好世界的尊重”。又因為“成年人一再強調的是實用價值,依據的是常識與現實的真理原則,孩子強調的是精神價值,依據的是人性與形而上學的神性原則”。

3.①兒童有洞穿萬物、直接與萬物交談的神性,兒童和詩都是神性的,兒童的眼裡的一切都是有詩意的,兒童的世界是詩的世界。兒童和詩歌都以一種詩性的、神性的方式去觀照生活和世界。

②兒童和詩歌都能将人們從現實功利的、純粹理性的、實用真理性的生存狀态中解救出來,還原生活的詩性與神性。【解析】①兒童有洞穿萬物、直接與萬物交談的神性,兒童和詩都是神性的;兒童的眼裡的一切都是有詩意的,兒童的世界是詩的世界。兒童和詩歌都以一種詩性的、神性的方式去觀照生活和世界。②兒童和詩歌都能将人們從現實功利的、純粹理性的、實用真理性的生存狀态中解救出來,還原生活的詩性與神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