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覽的作品。受訪者供圖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要去鼓浪嶼當代藝術中心(KCCA),需要坐船才能抵達。最近,“切磋——當代藝術邀請展”正在這裡展出。
8位參展藝術家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在一個題材上反複“切磋”: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許江,畫向日葵畫了20年,且會一直畫下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隋建國,用手捏泥巴捏了十幾年;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張方白畫鷹,畫了30年……
作為本次展覽策展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彭鋒說,不要覺得當代藝術是“西方藝術”,也不要覺得當代藝術“難以捉摸”。“在元宇宙呼之欲出的時代,藝術還能有什麼作為?希望本次展覽能給出一種答案。”彭鋒說,這是一個與所有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的當代藝術展覽。
中華文化講求“之後”的韻味
“切磋”的藝術家陣容堪稱豪華,從50後到80後,幾乎囊括了較長時間跨度下,中國當代藝術史的代表人物,在一線城市都難得一見,這次卻集體“漂洋過海”來到這個南方小島。
向日葵是藝術創作常見的母題,而許江筆下的“葵”,畫出了一代中國人的精神記憶。1955年生于福建的許江,早年曾在福州紅衛骨膠廠做過工人,“骨膠熬制的時候有一股很難聞的臭味,半個城區都能聞到”。他心懷理想,緊握畫筆、有空就畫,在恢複高考後考入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由此開啟了自己的藝術之路。
“我們這一代人有着向陽花開的青春記憶、生命記憶。”許江回憶,那是2003年夏天,他随團考察亞洲各國的當代文化,在土耳其馬爾馬拉海峽邊的亞細亞平原上,遇到了一片葵園,“仿佛被人忘卻了一樣,已經凋謝、枯老,但依然一整片挺立在那兒,朝向一個地方,像一群老兵,在荒原上等待最後一道軍令”。
那一片蒼茫的葵園,是一種凋零的壯烈,又是一種茁壯的生命力。從此,葵之于許江成為一種自知自識。如今,他已畫葵20年,筆下“雖曆經滄桑卻依然懷抱理想,雖有些殘破卻依然堅強”的向日葵,期待給年輕觀衆追夢的力量。
在鼓浪嶼當代藝術中心的全黑展廳中,隋建國用3D打印技術,為本次展覽打造了一個沉浸式星空宇宙。而每一塊星座隕石上,都留有他的手紋。自2008年以來,隋建國已與泥反複“切磋”十餘年,最終借助3D技術,完整展示了“泥”的形象,同時也強調出人的參與——印在泥塑上的手的紋路。
彭鋒說:“當代藝術有一些比較簡單化的處理方式,也确實能引起一時的震撼,但可能不會耐人尋味。中國人看了這種藝術,隻會覺得好奇,但後面的味道不太足。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不一樣,中華文化講求之後的韻味。”
此次8個藝術家的作品正體現了這樣的特點——因為切磋,它有可琢磨性,有更豐富的意涵。“我們想通過這次展覽,來揭示與呈現中國當代藝術中的這股潮流。”彭鋒說。
把中國特有的藝術語言變成國際語言
鼓浪嶼,現存931座不同時期曆史建築的島嶼,是中國在全球化發展的早期階段實現現代化的一個見證,在2017年以“鼓浪嶼:曆史國際社區”之名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鼓浪嶼建一個當代藝術中心,在中心辦一個東方語境中的當代藝術展,恰如其分。“切磋”一詞,來源于《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一種包含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的方法論。
展覽中最年輕的藝術家李鴻韋是一個80後,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和阿爾弗雷德大學紐約州立陶瓷學院陶藝系。盡管身受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教育,但李鴻韋所建立的藝術價值體系,仍以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為基礎。
李鴻韋的作品已被大英博物館等多家國際知名博物館和美術館永久收藏,瓷,是貫穿李鴻韋藝術創作的一種媒介。他認為,在中國這個“瓷器國”,重拾“瓷”的意義,不隻是緬懷曆史,更需要通過鮮活的方式來賦予它新的藝術形态,重新訴說過去、當下和未來。
在這次展出的《碎片系列》中,“瓷”從器物性中獨立出來,它與不鏽鋼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屬性,它們的結合也暗含時間邏輯。
張方白1965年出生于湖南衡陽,在40多年的創作中,最穩定也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關于鷹的作品。在材料上,他逐漸将目光轉向本土——引入了湖南常見的棕絲。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七鷹圖》上,大量棕絲纖維的使用,豐富了視覺感受。
雖然畫的是油畫,但在張方白的作品中,常常能獲得一些水墨感。“我的作品吸收了中國傳統文人山水的‘積墨法’,轉換和挪用傳統作品的形象,将中國美學中的蒼茫、雄渾、高古、樸拙、荒寒在畫中體現,希望把中國特有的藝術語言變成國際語言。”張方白說。
夏季的海浪沙灘總有着無窮的吸引力,數據顯示,截至7月19日,今年以來鼓浪嶼共迎來遊客56.2萬人次,日均達1.8萬人次。小小的島嶼上,文化交錯,吸引了衆多年輕人慕名而來。作為世界遺産,鼓浪嶼整個島嶼都是藝術品,而鼓浪嶼當代藝術中心是一個持續産生新的藝術品的地方。
“切磋”展覽不定義概念,在彭鋒看來,即便是“元宇宙”這樣的熱議話題,也與藝術有關,“元宇宙最初和藝術沒有關系,它是現實世界的數字孿生;但我們在理解元宇宙的概念時,需要借助藝術。元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大的藝術作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王國強,張玉佳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