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30 05:10:12

西方的龍,或者說“Dragon”,最早其實是“大蛇”的意思。

古希臘人用“龍”這個詞語來專指兇猛的神話的“大蛇”

一、詞源:來自“看”,因為蛇看上去永不閉眼。

這個詞本身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從念起來像“多拉貢”的古希臘語“δράκων”(希臘正統在日本.jpg),演變為念起來像“德拉科”的羅馬拉丁語“Draconem”,再演變為法語的“Dragon”,進而被英語沿用至今。

至少在古希臘時期和羅馬帝國時期,“德拉科”是泛指“大蛇、大蜥蜴”,并不特指目前這個“獅身、蝠翅、鷹爪、鱗角”的“龍”。

或起源于印歐語系的詞根“derḱ”,表示“看”

一種說法是,希臘詞“δράκων”的來源可能是印歐語詞根“derḱ - ”,在幾乎所有印歐語中“derḱ”都有“看”、“視覺”的意思。

其在希臘語中衍生的名詞“δράκος”有“眼睛”之意。因為蛇是不會眨眼的,所以希臘人也用該詞變形的“δράκων”來表示“蛇”。

另一種說法是,“derḱ - ”在希臘語生出的動詞是“δέρκομαι”。“δέρκομαι”的不定過去時态為“ἔδρᾰκον”。但個人突擊了一下希臘語法的變格,發現“δέρκομαι”為該詞現在時的被動語态,其現代時主動語态應為“δέρκω”,變格不定過去時後,應該是“έδερκξα”(主動),“δέρκχτηκα”(被動),并不能變成變成“ἔδρᾰκον”。因此,個人認為這個說法存疑,放在這裡僅供參考。

二、古希臘“δράκων”具體指代的詞義和形象考證

(一)詞義考證:大蛇,奇異的、兇猛的、神話的 大蛇

1.荷馬史詩的《伊利亞特》

“δράκων”最早的文字記載,應該是前800年左右。荷馬史詩的《伊利亞特》篇中出現了“δράκων”一詞,這個詞就是指代的“蛇”。

《伊利亞特》第十一卷中形容阿特柔斯之子(阿伽門農)着甲形象時,說他

“胸甲滿綴着箍帶,十條深藍色的琺琅,十二條黃金,二十條白錫;及至咽喉部位,貼爬着琺琅勾出的長蛇,每邊三條,像跨天的長虹。” “盾面上環繞着十個銅圍,夾嵌着二十個閃着白光的圓形錫塊;正中是一面凸起的琺琅,顔色深藍,像個拱冠,突現出戈耳工的臉譜,面貌猙獰,閃射出兇殘的眼光,同近旁的騷亂和恐懼相輝映。背帶上白銀閃爍,纏繞着一條黑藍色的盤蛇,卷蜷着身子,一頸三頭,東張西望。接着,他戴上頭盔,挺着兩支硬角,四個突結,頂着馬鬃的盔冠,搖撼出鎮人的威嚴。”

上文第一處“蛇”,是《伊利亞特》第11卷第26行,用的是“δράκοντες”;

第二處是《伊利亞特》第11卷第39行,用的是“δράκων”。

兩個詞,均取“大蛇”之意。

2.赫西俄德的《神譜》

同時期赫西俄德的作品《神譜》中也用到了“δράκοντες”和“δράκων”。赫西俄德用這兩個詞形容“奇美拉”和“提豐(堤福俄斯)”,也取的大蛇之意。

《神譜》第320~325行講奇美拉:

口吐烈焰的奇美拉,她可怖而高大,捷足而兇殘;她長有三顆頭顱:一如猛獅(μία μὲν χαροποῖο λέοντος);一如母山羊(ἣ δὲ χιμαίρης);一如可怖的巨蛇 [ἣ δ᾽ ὄφιος(蛇) κρατεροῖο δράκοντος(兇猛的大蛇)]。其上身如獅,尾如大蛇(ὄπιθεν δὲ δράκων),中似母羊,吐息可怖的烈焰。

《神譜》第820~830行講提豐:

宙斯将泰坦諸神逐出天堂之時,通過金發的阿芙洛狄忒,遼闊的大地(蓋亞)與冥界(塔爾塔羅斯)交媾,誕下幼子提豐——雙臂力大無窮,雙腿永不疲倦的神啊:肩上所長,是百餘蛇頭,吐着黑信子的,可怖的巨蛇之頭![ἐκ δέ οἱ ὤμων ἣν ἑκατὸν κεφαλαὶ ὄφιος, δεινοῖο δράκοντος, γλώσσῃσιν δνοφερῇσι λελιχμότες] 在他奇異的頭上,眉下的眼睛裡迸發出火光。每當他敏銳凝望,火焰便從目間和他可怖的頭上噴湧。

無論是奇美拉還是提豐,赫西俄德都用了“δράκοντος”這個詞。并且是和直接作為“蛇”講的“ὄφιος”一起用,放在其後,作為對“蛇”這個表述的解釋 —— 不是一般的蛇,而是“δράκοντος”。

總而言之,我們或許可以說,在古希臘的神話作品中,“龍”指的仍然是“蛇”。不過不是一般的蛇,而是兇猛的大蛇。

(二)形象考證:古希臘神話中的“大蛇”已經具備了後世“龍”的大部分特征

希臘神話中的“龍”,或者說“大蛇”,已經具備了後世“Dragon”的全部特征,隻不過不在同一個怪物身上罷了。這其中,還有不同怪物形象從前到後的變化。這裡隻取一個比較大衆的形象。

① 提豐:人身、蛇尾、百蛇頭,眼睛銳利、噴火,聲音奇異,或曰有翅可飛行。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都是翻譯惹的禍)1

② 奇美拉:獅羊蛇三首、獅子上身、羊中身、蛇尾,口吐烈火。

具體形象,有的認為三個頭都長在肩膀上,身體呈獅胸,羊腹,蛇尾。這是偏現代的形象,有可能是“龍”形象出現後反哺奇美拉形象的結果。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都是翻譯惹的禍)2

另外一種認為,身體前中後三段各有一個頭,前面獅子頭,中間羊頭,尾巴蛇頭。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都是翻譯惹的禍)3

後來這個獅身、蜥蜴首、獅面、羊角、鷹爪、蛇尾、蝠翅,口吐烈火的“龍”形象,奇美拉恐怕是貢獻元素最多的神話生物,可能還沒有“之一”。

③ 拉冬:巨蛇,百頭、有奇異的再生能力,不死不滅,金蘋果的看守者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都是翻譯惹的禍)4

④ 勒拿九頭蛇/水蛇許德拉(Lernaean Hydra):犬身,九個蛇頭,最大的蛇頭可快速複原,長生不死,體型巨大。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都是翻譯惹的禍)5

⑤ 皮同巨蚺:一條巨大的蛇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都是翻譯惹的禍)6

這些怪物,已經有了後世“Dragon”的雛形。

尤其是奇美拉,貢獻了後世“Dragon”的大部分有效元素。

同時,這些負面的神話形象,也貢獻了後世龍的大部分的性格特征。

“翅膀”的出現

公元前5世紀,希羅多德在其作品《曆史》(Histories)的第三卷裡面說,阿拉伯是許多有翅膀的小蛇的家園。并形容說這種小蛇的翅膀形類蝙蝠,它們顔色各異,喜歡住在乳香樹上。他還說,和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的蝰蛇不一樣,這種“有翅膀的蛇”隻有阿拉伯才有。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都是翻譯惹的禍)7

這個“小飛蛇”的形象有點像中美洲的“羽蛇神”,這可能是後世“Dragon”蝠翅的來源。

三、馬其頓和羅馬帝國時代的“龍”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擊敗底比斯和雅典組成的聯軍,馬其頓稱霸希臘。之後亞曆山大東征,将波斯、埃及、印度的一部分納入版圖。

再之後,發生了四次馬其頓戰争,最終馬其頓于公元前2世紀被SPQR吞并。SPQR繼續擴張,最終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這個過程中,地中海地區這些不同文明繼承者們的文化,會發生相當充分的交融。

“大蛇”這種神話生物的形象,自然也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産生“雜交”。剛剛提到的,各種已經出現的元素就會再次重新整合。

(一)詞彙變化

剛剛引用的古希臘作品裡出現了“Ὄφις”這個蛇的原詞。這個詞到羅馬,變成了拉丁語裡的“Serpens”。“δράκων”多拉貢則變成了拉丁語裡的“Draco”德拉科。在羅馬時期,“Serpens”和“Draco”仍然是可以相互替換的近義詞。

(二)形象變化

  1. 達契亞軍團軍旗

SPQR時期“Draco”的其中一個典型形象的,是達契亞軍團軍旗。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都是翻譯惹的禍)8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都是翻譯惹的禍)9

狼颚、蛇身的“Draco”旗,其狼首是金屬制的,裡面有特殊的結構,據說随風飄揚的時候會發出嘯鳴聲,就像真有生命一樣。

2.龍象之争

羅馬作家普林尼(23~79年)在自己的作品《自然史》裡,将印度人的“Drakon”描述為能勒死大象的大蟒蛇。

羅馬作家埃裡亞努斯(170~235年)則在自己的作品《論動物特性》裡,将“Draco”直接說成是印度原生的一種大蟒蛇,并認為其能夠絞殺大象。

後世有不少西方作品在提到“龍”的時候,喜歡講“龍象之争”的故事。從某種程度上說,西方人将中印關系,比喻為“龍象之争”,其實是頗有其曆史淵源。

3.希伯來人的《聖經舊約》

聖經之中的龍形象與古希臘龍形象的聯系,來自創作聖經《武加大譯本》的聖傑羅姆(340-420年)。聖傑羅姆在翻譯舊約的時候,将很多表征“邪惡”的形象翻譯成了“Draco”,比如撒旦、路西法。

這可能是為了方便羅馬人理解,畢竟“Draco”本身在古希臘神話裡就是各種有蛇頭的惡神。

因此,一些典型的惡魔,羅馬人說它們是Draco,個人認為,其實是說它們是“大蛇”、“惡蟒”、“惡神”。

随着時代的變遷,中世紀“龍”、“惡蟒”形象分離之後,羅馬人“撒旦是龍”的說法反而造成了誤會。

今天的撒旦:惡魔——“Demon”的出現和流行。

英語中的惡魔是“Demon”,這個詞在希臘語裡是“精神”、“意識”的意思。拜占庭時期,正教教徒用“Demon”形容異教徒們膜拜的神像,意思是上面有邪惡的精神依附(即惡靈)。随後,便開始逐漸用“Demon”來形容《聖經》中的邪惡形象,并演化成了今天的“惡魔”。

四、中世紀“龍”形象的定型

在講上述故事的時候,我沒有提到北歐神話。

這主要是因為北歐神話成型年代晚,它很多東西的形象,實際上受到了世界其他神話的影響。就“龍”這個問題,北歐神話并沒有貢獻新的元素(當然,它豐富了各種形态的新“龍”)因此在希臘、羅馬已經湊齊了現代意義上的“龍”的基本元素之後,沒有引出北歐神話來增加篇幅。

不過,這裡還是要提到,龍的“貪婪、守财”的性格形象,是北歐神話整合的。公元800年左右的古英語史詩《貝奧武夫》中,龍的“貪财、卑鄙、饕餮”的性格形象就已經很接近現在了。

不過該詩歌對龍的描述仍然像是“兇猛噴火的大蛇”,沒有提腿,也沒有提翅膀。應該說,到11世紀左右,兇猛的巨蟒仍然是龍的主要形象。

11世紀~13世紀,伴随着《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聖喬治屠龍記)故事的流行,“龍”這個話題逐漸變得風靡起來,并在13世紀達到其階段性熱度的巅峰。一大批二創、三創的文學作品将龍的形象迅速豐滿起來,并使其從蛇的形象中脫離,真正獨立出來。

《聖喬治屠龍》的故事,有後來所有令人們喜愛的、津津樂道的,直到最後變得俗套厭煩的元素:吃人的怪物,被獻祭的小孩,打扮成新娘等着被惡龍吃掉的公主,英雄救美的聖騎士,部分版本還有騎士公主結婚的劇情......

聖騎士屠龍故事的雛形早在8世紀就有了,但直到11世紀,才開始在格魯吉亞出現了如此豐滿、如此動人的完整版本。

這個故事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插畫、壁畫作品。11-13世紀,不同地區的作品繁多,能看到龍的形象在這300年裡迅速蛻變并向現代轉變。

11世紀的格魯吉亞壁雕是這樣的: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都是翻譯惹的禍)10

12世紀,是這樣的: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都是翻譯惹的禍)11

13世紀的意大利,聖喬治和龍的形象變成了這樣,這已經很接近現代龍的形象了: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都是翻譯惹的禍)12

同時期,另一幅插畫上出現了和現代極為接近的“龍”

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都是翻譯惹的禍)13

到這裡,龍的現代形象已經基本出現了。

再往後的作品,大都是對這個形象的微調,而不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