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殡葬史上的死亡魔咒

殡葬史上的死亡魔咒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4 10:36:54

殡葬史上的死亡魔咒(殡葬史話破鏡重圓)1

在現實生活中,夫妻死亡有先有後,待到後一人死亡時才合葬在一起。而夫妻合葬墓裡,無論是合穴還是異穴,乃至異室分葬,破開的半鏡随葬入墓内,夫妻各執之,象征着生死不離的情感,夫妻都可以通過破鏡在來世再相識、再相聚,永續他們堅貞不移的愛情,同時也體現出儒家對夫妻關系的倫理要求。

文 | 徐振昌

古代的墳墓中,往往有各種各樣的随葬品,盡管數量有多有少,但都反映着當時人們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念。考古成果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讓當代人從各種各樣的随葬品中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狀況、社會狀況,考知、證實曾經存在過的曆史面貌,糾正文獻中不實與謬誤的紀錄。可以說,考古在反映和還原真實的曆史方面,功不可沒。比如,“破鏡重圓”曾經是流傳極廣的愛情故事,長期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而考古發現,“破鏡重圓”同樣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喪葬習俗,此中的關聯,很是耐人尋味。

“破鏡重圓”的故事

銅鏡是對人們日常生活産生廣泛影響的古器物。據說,中國有4000年使用鏡子的曆史,而其中3800年是使用銅鏡,經曆商、周、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後,青銅鏡才逐步被玻璃鏡子所取代。

銅鏡不僅是古人一種日常生活的用品,又是工藝品,主要用于照面飾容、正人衣冠,随着銅鏡的廣泛使用,其功能也擴展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還有消災避邪、禮物贈送、進貢賞賜,乃至男女間的感情信物等意義。而銅鏡作為情感信物,大概在西漢已經有了這樣的風俗,因為當時存在着許多相思銘文鏡,銘文表達了男女互相思慕、愛戀的情感,并且非常直白。有表達夫妻或情人感情誓言的,如“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見日之光,長毋相忘”;“潔清白而事君,志行之合明,作玄錫而流澤,恐遠而日忘美,口外承可說,永思而毋絕。”有妻子思念遠行夫君的,如“君行卒,予心悲,久不見,侍前稀”;“君有遠行,妾(敢)私喜,自次口止,君征(旋)來,何以為信,祝父母耳,何木毋庇(疪),何人毋友,相惠有常可長。”此外,還有表達婚嫁信物的銘文等等。

以銅鏡為男女的愛情信物,由此也産生了不少相關的故事,其中,“破鏡重圓”就是一則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凄涼又美麗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南北朝的陳朝,主人公是永昌公主和她的夫君徐德言。唐代孟棨的《本事詩·情感第一》中記載:

“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後主叔寶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絕。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謂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國亡必入權豪之家,斯永絕矣。倘情緣未斷,猶冀相見,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鏡,人執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于都市,我當在,即以是日訪之。’及陳亡,其妻果入越公楊素之家,寵嬖殊厚。德言流離幸苦,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訪于都市,有蒼頭賣半鏡者,大高其價,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設食,具言其故,出半鏡以合之,仍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複嫦娥影,空留明月輝。’陳氏得詩,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還其妻,仍厚遺之。聞者無不感歎,仍與德言、陳氏偕飲,令陳氏為詩,曰:‘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遂與德言歸江南,竟以終老。”

夫妻離别,把銅鏡破半兩人各執之,以作再見的信物。破鏡之義,就是期待夫妻能如破鏡一樣,有朝一日兩半鏡片能夠重合,夫妻得以團圓。“破鏡重圓”表達夫妻恩愛的情感,感動了許多人,因而長期流傳。

“破鏡重圓”的葬俗

銘文鏡就是在鏡子的周圍有銘文,由于西漢已經存在許多銘文鏡,并且成為漢代最流行的鏡類,而至今為止,考古還沒有發現秦朝、戰國時代墓葬裡曾經有過帶有銘文的銅鏡,所以學者們認為西漢初年可以暫定是出現銘文銅鏡的年代。

既然漢代銅鏡已經成為男女的感情信物,又流行銘文鏡,那麼,在靈魂不死的觀點引導下,人們逐漸認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孝之至已”(朱熹:《四書集注》),“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生如死,如亡如存,終始一也”(《荀子·禮論》)的理念,于是陽世體現“破鏡重圓”涵義的破裂銅鏡必會随着人死而轉入地下,成為重要的随葬物品。

我國著名作家,後來成為文物研究專家的沈從文,在20世紀50年代根據一枚刻有“見日之光,長毋相忘”的銘文鏡推斷說:“西漢初年的社會已經始用作男女間愛情的表記,生前相互贈送,作為紀念,死後埋入墳裡,還有生死不忘的意思。‘破鏡重圓’的傳說,就是在這個曆史階段産生,比永昌公主故事早七八百年。”(沈從文《唐宋銅鏡》)除了他的這個推斷,“破鏡重圓”成為一種喪葬習俗,更有一些考古發現可以證實。

據洛陽考古發掘隊的《洛陽燒溝漢墓》考古報告,編号為M38的墓穴,是同穴異室三人合葬墓,豎井墓道兩端分别鑿成M38A、M38B二墓室。38A内是雙棺,推斷為夫妻;38B内是單棺,是陪葬妾姬。在38A室左棺以及38B單棺内各放有半個銅鏡,合起來恰好是一面完整的鏡子。這很有意思,說明男主人不是同妻子而是與妾姬有很深的情感,兩人恩愛非淺,活着的時候是這樣,死了還不忘每人棺内放置半片銅鏡,作為他們愛情的信物,期待“破鏡重圓”,希望來世還要做真正夫妻的見證。

安徽省懷甯縣的兩座唐墓,兩墓相距三米,都是南北方向。在這兩座墓穴裡,各發現一枚半鏡,兩枚半鏡可以重合。銅鏡為圓形,龜紐,凸弦紋将鏡面分成兩區,内區是四隻栩栩如生的仙鶴浮雕,外區則為浮雕篆書32字銘文,銅鏡直徑為22.5厘米。(《江用虎、沈翀《破鏡原來真的可以重圓》)

江西玉山縣一座唐墓,隻出土了半塊銅鏡,未見另一半。考古人員認為,“半面銅鏡系入葬前打破,由後代在死者夫妻雙方墓穴中各置半枚。”(張敏、周偉《半面唐朝銅鏡印證“破鏡重圓”》)

江西省星子縣北宋墓,是長方形豎穴石椁的夫妻合葬墓,男女各一墓室。根據墓志的記載,妻子先死先葬,丈夫後死後葬,兩人下葬時間相距九年。随葬物品有瓷器、陶器、銅鏡等,其中銅鏡出土已是兩半,在男女棺内各置一半,合起來成為“亞”字的正方形。小圓紐,素寬邊,紐座鑄凸紋朵花,主題紋飾是雙線連錢紋相間星點紋,直徑14厘米。(彭适凡、唐昌樸《江西發現幾座北宋紀年墓》)這座北宋墓,是夫妻分别下葬的,丈夫死後才合葬一起,考古報告發的照片已經是一面複原後粘合得很好的完整鏡子了,說明這确實是按照“丈夫埋一半,妻子埋一半”的埋鏡習俗進行的。

殡葬史上的死亡魔咒(殡葬史話破鏡重圓)2

據已有的考古材料表明,這種“破鏡重圓”的喪葬習俗,涉及至河南、廣東、安徽、江西等地,以江西為多,時間跨越了自漢至清的各朝代。

需要強調的是,毀鏡下葬的習俗,并非起自于西漢,還可以追溯到周秦時代。有學者提出,秦代出土的銅鏡,大多殘破損壞,1996年到2000年西安出土35面銅鏡,僅一面完整者;從西安鹹陽等幾處較大宗的秦鏡出土情況看,殘鏡占比均超80%,有的高達97%,甚至百分之百。(馬利清《出土秦鏡和秦人毀鏡習俗的蠡測》)但是,這種毀鏡的形狀繁雜,其毀鏡的動機尚不明确,更沒有能夠體現男女情感的證據。

由于漢承秦制,不僅保留發展了秦時的經濟政治制度,同樣在喪葬方面,毀鏡習俗也在一定的範圍與人群中得以保持,而銘文鏡又是漢代最流行的鏡類,随着銅鏡寄托的男女情感的世俗化,自然而然地毀鏡下葬就突出了“破鏡重圓”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夫妻死亡有先有後,待到後一人死亡時才合葬在一起。而夫妻合葬墓裡,無論是合穴還是異穴,乃至異室分葬,破開的半鏡随葬入墓内,夫妻各執之,象征着生死不離的情感,夫妻都可以通過破鏡在來世再相識、再相聚,永續他們堅貞不移的愛情,同時也體現出儒家對夫妻關系的倫理要求。可見,西漢時代産生的“破鏡重圓”毀鏡習俗與周秦早期的毀鏡行為,兩者的動機是顯然不同的。

正如沈從文所判斷的那樣,人們熟知并流傳很廣的“破鏡重圓”的故事發生在南北朝,而“破鏡重圓”的情感理念早在西漢就已經形成。而區别在于,南北朝的永昌公主夫妻憑破鏡得以團圓是留傳久遠的民間故事,西漢時期出現的體現情感理念的破鏡入葬行為則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喪葬習俗。

内容來源于殡葬文化,侵權必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