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忠王李秀成被俘虜,獄中寫下數萬言《自述書》,對太平天國定都金陵做了如下解釋:“天王欲取河南為家,後老水手建議定都金陵,東王楊秀清表示同意,于是定都天京”。沒能北上中原,而是選擇定都金陵,這成為後世批評楊秀清之理由。大夥都認為,定都金陵是戰略錯誤,是偏安一方之表現,也是太平天國滅亡之重要原因。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從當時戰略環境,以及敵我雙方力量對比上看,東王楊秀清定都金陵不能說是戰略錯誤,而是最佳選擇,否則太平天國難以續命11年。被“誤解”的楊秀清:定都金陵并沒錯,為太平天國續命11年,是一次正确決策。
清朝兵力、戰鬥力、部署情況
為證明清朝腐朽無能,八旗、綠營不堪一擊,太平天國若北上中原,一定可以推翻覆沒的清王朝。許多學者都會舉例子:“象州之戰,7個太平軍追着1000貴州綠營兵吊打”,“2年2個月,太平軍就從金田一個村攻入清朝全國第二大城市金陵”。太平軍進展迅速并沒錯,卻未必證明清朝不堪一擊。因為,太平軍是“流寇作戰”,四處亂竄;金田以來,太平軍就從未能擺脫清軍追擊,也沒有進行主力決戰,清軍有生力量基本毫發無損。
清朝總兵力80萬,其中八旗20萬、綠營60萬,絕對數量上碾壓太平軍,且未嘗受到緻命打擊。江南清軍,主力由向榮統帥,一直追擊太平軍,雙方多次交戰都未能決出勝負。太平軍進入金陵後,向榮建立“江南大營”圍困,楊秀清無法破解。北方清軍,戰鬥力最強的是東三省、蒙古八旗馬隊,總計3萬餘人,是清朝最後的本錢。此外,各省地主、士紳辦理團練,數量百餘萬,他們經常襲擾太平軍,配合清朝作戰,非常難對付。
太平軍兵力、戰鬥力究竟如何
金田起義以來,清軍主力未嘗受到任何損失,兵力非常雄厚。那麼, 太平天國兵力、戰鬥力究竟如何呢?許多學者都說,太平軍殺入金陵時,總計兵馬60餘萬,戰船萬餘艘,是一支勁旅。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60萬人是包括家屬,其中絕大多數是從武昌裹挾而來;此時戰鬥力量估計10萬,能算是勁旅的也就四五萬而已。
金田起義時,太平軍包括家屬在内是2萬,廣西轉戰期間有損失也有補充,總數出入不是很大。全州蓑衣渡之戰,太平軍陣亡3000餘人,南王馮雲山斃命,太平天國元氣大傷。進入湖南後,在道州、郴州、永州等地招募天地會、礦工,兵力增加到5萬餘人。可以說,進入金陵時,真正有戰鬥力的就是兩廣“老兄弟”數千人,以及三萬多湖南兄弟。兵力數量上,太平天國對清軍沒啥優勢。
數量不如清軍,戰鬥力究竟如何呢?“老兄弟”戰鬥力沒得說,湖南天地會、礦工經過血戰,水平也不差。但是,太平天國攻堅戰能力弱,2萬北伐軍,還拿不下顔炳焘300餘人駐守的懷慶。
北上中原,太平天國有太多的短闆
兵力數量有限,且攻堅能力不行,太平軍若是全部北上中原,結局隻能是死路一條,比林鳳祥、李開芳北伐還要慘。北上中原,太平軍将面臨這些嚴峻問題,且基本無法解決。首先,50萬家屬追随部隊行動,不但嚴重影響進軍速度,也會消耗大量本就十分稀缺的後勤物資。為保護家屬,太平軍勢必分兵,能投入一線戰鬥的人員,自然十分稀少。
再則,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太平軍北上中原,去哪裡尋找糧食呢?要知道,太平天國是沒有固定基地,無法得到後方補給,隻能就地籌糧。中原地區,唐朝以來其糧食産量就嚴重不足,還得借助運河從南方運輸糧食。60萬太平軍,一邊打仗一邊籌糧,這畫面簡直不要太美。後來,石達開單幹,率30兵馬(包括家屬)攻打寶慶,因缺少後勤基地而就地籌糧,結果被2萬湘軍摁在地上摩擦,狼狽敗逃廣西。
定都金陵,建立基地,為太平天國續命11年
60萬人馬拖家帶口,直接北上中原,奪取燕京,太平天國滅亡更快。那麼,定都金陵就一定好嗎?從當時局勢而言,定都金陵是最佳選擇,為太平天國續命11年,楊秀清功不可沒。選擇金陵,太平天國從湖南、湖北招收的十餘萬漁民、腳夫、船夫、挑夫、水手等就大有用武之地。要知道,太平天國60餘萬能順利抵達金陵,就是借助這些漁船、民船,否則将寸步難行。
若北上中原,這10餘萬“水營”士兵勢必反對,這對軍事行動非常不利。要知道,這些“水營”士兵對太平天國是沒多大感情的。1854年初,“水營”将士想返回湖北、湖南老家過太平日子,水師大将張子朋不同意,結果釀成兵變,楊秀清借助“天父下凡”,杖責韋昌輝200大闆才平息事态。“水營”士兵去金陵都有意見,何況是去中原呢?
綜上所述,東王楊秀清選擇定都金陵是局勢使然,為太平天國續命11年。若是北上中原,60餘萬人拖家帶口在北方晃晃蕩蕩,隻能成為清軍靶子,結局比林鳳祥、李開芳北伐更慘。對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待?歡迎留言分享。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