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湛江人,小時候,很長一段時間都有個不敢言說的疑問——認為我的一個小夥伴“沒有”爸媽,因為他和他的姐姐弟弟始終稱叫家裡的兩位大人“阿叔”、“阿嬸”,在我的認知裡,叔是爸爸的弟弟,嬸是叔叔的老婆;曾幾何時,我也問過我媽一個類似的問題:“為什麼你、舅舅和阿姨稱呼外公為‘哥’,外婆是‘姐’?”那時候,我媽沒有認真回答我,而是以一個經常被大人引用的“萬能理由”敷衍過去了,她說:“小孩子不要那麼多事,長大之後就會懂了……”
說到這裡,各位湛江佬一定知道我要說什麼了,則“易稱謂”的傳統(“易稱謂”這個詞是我編造出來的,未知合适與否,請專才賜教)。
在湛江,“易稱謂”是一個有趣而且十分普遍的現象,不少人習慣稱自己父母為哥哥姐姐,或阿叔阿嬸。我媽及其兄弟姐妹稱呼我外公為哥,外婆是姐;我的鄰居,他們兄弟幾人則叫其父母為阿叔阿嬸。也存在“單方”易稱謂的情況,比如父親是阿叔,母親還是稱呼媽媽。我媽說長大之後就會懂了,确實,很多事實在“長大”之後便會明了,可是湛江“易稱謂”的風俗——即便在我搜查了許多資料,也是一知半解。或許民間許多由來已久的風俗本來就沒有“理所當然”的由來說法,如果要為湛江“易稱謂”的風俗作解釋,我認為是這樣的。相對而言,我的兒時玩伴稱其父母為阿叔阿嬸一類的情況比較少見,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我的玩伴的父親上有一位大哥,不幸早逝,留下孀孤,大嫂與小叔同住。
出于憐憫及關懷,後來小叔娶妻生子,子女與遺孀子女同稱這位大嫂為“母親”,因為輩分的關系,順理成章的,自己的子女改稱“阿叔”、“阿嬸”。
至于我媽稱呼我外公為哥,外婆是姐則比較普遍(或叔嬸),與“懼怕小孩難養”的傳統觀念有關,大概類似于我們比較熟悉的小孩“取賤名”。舊時,醫療衛生水平落後,嬰兒出生死亡率高,即便有幸呱呱落地,未成年夭折也是實屬常見。封建思想相信世間人鬼神共存,人們認為小孩患病、夭折是鬼怪作祟——而且尤喜歡條件“優渥”的小孩。為了蒙騙陰間鬼怪,湛江先人們要求小孩改父母稱呼而變“哥姐”或“叔嬸”,如此一般,鬼怪誤以為小孩“命賤”區别以待,不會糾纏小孩子,繼而小孩得以遠離災難惡邪,逢兇化吉,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長大成人。不熟悉湛江文化的人們或許會覺得湛江人稱自己父母“哥姐”可笑、不可思議,可是,我更願意理解且深信這是一種愛。
今天,我們的生活水平優于古人太多,湛江年輕父母為小孩購買最好的奶粉、提供最好的教育等等,這一切所包含的愛與湛江先輩之于孩子的“易稱謂”的行為一緻,“父母之愛”從古至今未曾變改,改變的隻是表達愛的方式!
你認為湛江人稱自己父母為“哥姐”或“叔嬸”的由來是什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