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炖雞湯時,都是用一個瓦罐。
瓦缸煨湯是流行于民間的一種風味烹饪法,至今已流傳一千多年。
相傳北宋嘉佑年間一洪州才子約友人郊遊,至一美景之處,命仆人就地烹魚煮雞燒肉,玩至夕陽西下,衆人仍意猶未盡相約明日再來。
臨走時,仆人将剩餘雞魚肉及佐料放入瓦罐,加滿清泉,蓋壓封嚴,塞進未熄的灰爐中用土封存,僅留一孔通氣。次日,衆人如期而至,仆人将掩埋的瓦罐搬出,才開瓦蓋,已是香飄四溢。
此後,衆人外出遊玩均如法炮制,後被一掌櫃得悉,引至飯莊,瓦罐煨湯自此揚名民間,成為贛菜一絕。曾有美食家賦詩贊曰:“民間煨湯上千年,四海賓客常留連。千年奇鮮一罐收,品得此湯金不換。”
在唐代的《瓦罐煨湯記》中,也曾記載到“瓦罐香沸,四方飄逸,一罐煨盡,天下奇香”
瓦罐由陶土制成,在于秉土質陶器陰陽之性,内有很多的細孔,用來煮食材,久煨而不沸,同時保持鍋内食物的熱度,使原料鮮味及營養成分充分融解于湯中,味道的厚薄,便這般融入在湯汁的領略裡。
有人說:炖雞湯,焯水是必需功課。其實,不然。雞塊一定不要焯水,因焯水受熱,其營養成分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受破壞,雞的鮮味就會流失,而雞湯講究的恰恰就是湯的美味及營養。
母親的做法,雞肉放入瓦罐中,大火炖開後,一點點的撇去浮沫與油脂,加少許料酒、姜、蔥,從不放花椒、大料、茴香等味道厚重的調料,母親說,味重和調料會會把雞的鮮味驅走或掩蓋掉,雞湯之美妙,不在于調料,在于那點對雞本身鮮味的悠長提煉,然後小火煲,炖至爛熟,加鹽。
母親在選擇雞時,是活雞宰殺,放置幾個小時後再炖湯,讓肉從“僵直期”過渡“腐敗期”到“成熟期”,這時的肉質最好,再來炖湯做菜很是香嫩。
喝過母親煮的那碗雞湯,怎麼也忘不掉那碗雞湯的味道,今天,依然會記得姜的切法、湯的熱度,以及是不是帶着甜味。
寒冷冬日的早上,外面飄着小雪。
我忽然很想喝一碗熱騰騰的湯,鼻息之間有馨香彌散感覺特别香暖,心不再灰。
食譜:瓦罐雞湯
材料:土雞1隻,滑子菇40克,牛肝菌50克、蟲草花5克。
調料:蔥1段、姜3片、料酒10克、鹽5克。
做法:1.雞洗淨,斬塊
2.滑子菇、牛肝菌洗淨,蟲草花加水泡開
3. 炒鍋置旺火上,放入油燒熱,将雞和姜一起下鍋爆炒
4. 雞塊呈變色,加入香蔥,然後放入清水和料酒,煮開後,撇去浮沫
5.将雞塊移至砂鍋中,滑子菇、牛肝菌、蟲草花
6.大火燒開
7. 轉小火,煲1小時左右,調入鹽再煲10分鐘,煮至湯汁濃稠,取出盛入湯碗内即成。
廚房小語:煲好的雞湯時,為了保留雞湯的原汁原味,沒有焯水,要先煮開後撇去血沫的油脂,這層雞油,大都屬于飽和脂肪酸,如果是高血壓、高血脂和有膽道疾病的人群,最好把油撇清再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