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世事而不失少年意趣?朋友薦我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小哲學:如何思考普通的事物》這是一本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捷克當代著名哲學家索克爾編著,何文忠、竺琦玫等人翻譯的哲學著作在我的印象裡,哲學著作往往大而無象難睹其形,小則能納須彌難悟其旨,像極了“天書”“天書”自得“天人”讀,像自己這般愚拙似蛙,是斷斷啃不動的有了這種心理,幾次欲讀都沒敢展卷朋友聽說後,哂笑不已:“虧你還自诩‘讀書人’”為了證明自己是個“讀書人”,就強逼着自己翻開了這本書,結果竟不忍釋卷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經曆世事而不失少年意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朋友薦我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小哲學:如何思考普通的事物》。這是一本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捷克當代著名哲學家索克爾編著,何文忠、竺琦玫等人翻譯的哲學著作。在我的印象裡,哲學著作往往大而無象難睹其形,小則能納須彌難悟其旨,像極了“天書”。“天書”自得“天人”讀,像自己這般愚拙似蛙,是斷斷啃不動的。有了這種心理,幾次欲讀都沒敢展卷。朋友聽說後,哂笑不已:“虧你還自诩‘讀書人’!”為了證明自己是個“讀書人”,就強逼着自己翻開了這本書,結果竟不忍釋卷了。
平淡無奇哲思現
本書名為“哲學”,對天地萬物的解讀則明顯剝掉了蒼白空洞、抽象泛論的“外殼”,代之以明白曉暢的語義诠釋,可觸可聞可感的生活現象與實例展示,使得本書看上去根本不像是專業性的哲學著作,倒像是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正如作者在《前言》裡所說:“最近一些正面的發展成果鼓舞了我,我想要介紹基于哲學論題和主題的哲學思想。我所采用的方法是現象學,即對我們的經驗進行特寫分析,但我會盡可能用簡明的語言來表達,而非訴諸術語。”
通讀本書,作者的這一主導思想貫穿始終,言似白話,語近家常,讀來無滞澀之感。僅以第一章《哲學:介于科學、藝術和神話之間》為例,在解讀哲學的源頭“好奇心和理解力”時,索克爾先從一個故事導入:一天,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外出,因過分專注看星不慎墜井。何以如此專注,當然是對晶瑩閃亮星星背後所蘊奧秘好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泰勒斯開始建構對世界的認知體系。而在闡釋哲學、科學和神話的區别與聯系時,他則取譬設喻,“科學是哲學的後裔,哲學則是神話的後裔”,進而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往往是對抗性的”述說三者之間的相輔相成、相依相存……
老子《道德經》曰,“大道至簡”,意謂越是深邃之理越要寓于簡論中揭示。本書就是這樣“藏千千于芥蒂,蘊奧義盡細微”,籠萬端于筆下,立足于小,終極于大,不疾不徐,娓娓而論,“潤物細無聲”地把哲學的“種子”悄然植于他人頭腦的。
認知世界的“藍本”
“我思故我在”,人之所以為人,是對周圍世界有着本能的追根究底探索的欲望,如葉子為什麼會落?太陽為什麼朝升暮沉?世界與我的對等性體現在哪裡……林林總總,繁如星辰,都是激發其探知欲的絕佳客體。而解謎的方法是什麼,途徑在哪裡,本書予以全方位剖析。如在第27章《城市》裡,索克爾從城市出現的原因說到城市的功能,從城市發展的曆史說到盛衰的影響因素,接着筆鋒陡轉,抖摟出解讀城市的“秘訣”絕非為着增長知識的目的,相反卻是尋覓精神上的那份舒适和安全的需求,有例為證:“也許根本問題并不在于‘城市’自身,而是在于我們對舒适和安全的需求,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有誰知道,将來又會有多少舒适感和安全感可以長期留存呢?”
“天人合一”,将人類、社會和自然看作一個鮮活的生命整體,自古以來,一直是中華哲學的精髓。“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先賢孟子由親人之愛拓展到人類之愛,由人類之愛推及萬物之愛。道家領軍人物莊子持同樣的看法,他認為,世間所有生命同源同種,沒有貴賤的差異,屬于平等的存在。當代哲學大師馮友蘭将“人生的境界”分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個境界,其實質也即“天人合一”。在思維多元、轉型明顯的今天,該如何擺正個人的位置,處理個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本書第32章《人與世界》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指南”:“科學僅僅讓我們認識到人類身上精确和可衡量的‘自然’屬性。除了哲學,還有什麼可以點明自然的‘人類’屬性呢?”“今天,人類面臨着為人人設計和實現文明的任務。而到目前為止,我們還隻是在等待思想的火花,等待勇敢、智慧、耐心的人能夠擔起此任。”
借助索克爾的剖析,不必說哲學細胞滿身的“大方之家”,即使一個哲學細胞都不具備的“門外漢”,像我一樣可以從中學會如何思考普通的事物,如何物我兩忘,合二為一,實現“小我”與“大我”的高度契合。
靈魂皈依的“家園”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确實,人從呱呱而誕開始,思維視角便已聚焦至“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人生命題的“循環求解軌道”,循沿着這條軌道,人自然會考慮行動,考慮行動的目的和意義。而這勢必會涉及“自由”的界定。這樣,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幸福等問題都會如雲似的飄來。基于此,索克爾在本書第9章《行動與自由》中,給我們條分縷析了自由的内涵和外延,“自由本身就是最有限制的;唯一可被稱為自由的行動是有距離感且經過冷靜的頭腦而實施的”,可見,自由是自律的産物,是道德準繩的呈現。毫不誇張地說,索克爾鮮明的“自由觀”,完全可奉作你我待人處世的圭臬。
當然,人既是自由的,不是處于不停地被追趕、被要求做事的狀态,就會更重視價值。蘇轼《和子由渑池懷舊》雲:“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人可以赤條條來,絕不可以赤條條去”,無論紅男,抑或綠女,來這世上走一遭,怕是都想留下點兒什麼的。這“什麼”,就是價值。那麼,價值是什麼,該怎樣創造?關于這一點,在本書第22章《價值與金錢》裡,索克爾是這樣解釋的:“價值數不勝數,千姿百态,既有虛無缥缈、昙花一現的,亦有千真萬确的,人必須從中選擇”,“價值依附在實體上并通過實體顯現出來”。毫無疑問,上述這些論述如星、似火,指引着我們用激情放飛夢想之歌。
(作者單位:河南省鄧州市花洲實驗高中)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27日第10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