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紅樓夢第十回概括

紅樓夢第十回概括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4 12:52:34

紅樓夢第十回概括?一、賈府的清客們 1.寶玉從甯國府送賈母回榮國府,待賈母睡了中覺,寶玉打算去看望養病在家的寶钗,這裡有這麼一句話:“若從上房後角門過去,又恐遇見别事纏繞,再或可巧遇見他父親,更為不妥,甯可繞遠路罷了”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寶玉十分怕賈政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紅樓夢第十回概括?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紅樓夢第十回概括(紅樓夢第八回賞析)1

紅樓夢第十回概括

一、賈府的清客們

1.寶玉從甯國府送賈母回榮國府,待賈母睡了中覺,寶玉打算去看望養病在家的寶钗,這裡有這麼一句話:“若從上房後角門過去,又恐遇見别事纏繞,再或可巧遇見他父親,更為不妥,甯可繞遠路罷了。”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寶玉十分怕賈政的。

2.誰知到穿堂,便向東向北繞廳後而去。偏頂頭遇見了門下清客相公詹光單聘仁二人走來。這兩位清客的名字諧音是“沾光、善騙人”,可想賈府的清客們絕大數人都是騙吃騙喝的。看看他們是怎麼對待寶玉:“一見了寶玉,便都笑着趕上來,一個抱住腰,一個攜着手”。寶玉也從他們嘴裡得知賈政在夢坡齋小書房裡歇中覺。

3.在寶玉轉向北奔梨香院,又遇見銀庫房總領吳新登,倉上頭目戴良和幾個管事的頭目,共七人。有一個買辦錢華忙上來請安。看看這些人說的話:“前兒在一處看見二爺寫的鬥方兒,字法越發好了,多早晚兒賞我們幾張貼貼。”明顯的是溜須拍馬。

4.不論是清客們,還是大小頭目們,都是阿谀奉承之輩。可想賈府的腐敗,腐敗到人心裡去了,賈府的衰亡和這些人也是有一定關系的。

二、“通靈寶玉”和“金鎖”

1.嘲詩:“女娲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親就臭皮囊。好知運敗金無彩,堪歎時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這首詩将“通靈寶玉”的來曆簡介了一下,也把賈家最後會敗亡的主題再次點了出來。

2.通靈寶玉正反面内容:①正面:“通靈寶玉——莫失莫忘,仙壽恒昌”;②反面:“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

3.金鎖的兩面:不離不棄,芳齡永繼。

4.莺兒說了半句話:“是個癞頭和尚送的,他說必須錾在金器上——”看樣子給寶钗看病的是這個癞頭和尚,給金鎖的也是這個癞頭和尚,正應了“金玉良緣”的谶言,既然莺兒說了一半,也說明“金玉良緣”也是半途而終。

5.這一回安排寶钗看通靈寶玉,寶玉看金鎖,暗暗說明二人有一段姻緣,可惜不是好姻緣。

6.寶玉聞了一股香,這就是“冷香丸”的香氣,寶玉還要吃,這既是胡鬧,也是說明二人以後的緣分。

三、寶玉的奶媽

1.正在寶玉寶钗二人說話間,林黛玉進來了,黛玉又說了一番諷刺話。

2.随後薛姨媽留寶玉、黛玉吃飯,寶玉想喝酒,薛姨媽令人取了上等酒,寶玉的奶媽李嬷嬷說了一番,概括出來就是寶玉不能吃酒,否則自己挨訓,在賈母那怎麼吃都行,在外面就不行。薛姨媽說了,老太太問了,有我呢。說話時,寶玉已是三杯過去。李嬷嬷又上來攔阻。寶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時,李嬷嬷說了一句:“你可仔細老爺今兒在家,隄防問你的書!”寶玉頓時不想喝了,這次黛玉出馬,說了幾句,李嬷嬷不知道該怎麼說了。之後吩咐小丫頭,家去換衣服去了。

3.李嬷嬷又把寶玉沏的楓露茶給喝了,寶玉氣的要把李嬷嬷攆出去,在襲人的勸說下,寶玉入睡了。彼時李嬷嬷等已進來了,聽見醉了,不敢前來再加觸犯,隻悄悄的打聽睡了,方放心散去。

4.李嬷嬷作為寶玉的奶媽管的太多,自己仗着喂過寶玉,有些倚老賣老。後文這個煩人的嬷嬷仍然有煩人的情節。

5.等後文再看看賈琏的奶媽,再進行對比。

四、秦可卿的父親

1.秦業現任營繕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當年無兒女,便向養生堂抱了一個兒子并一個女兒。誰知兒子又死了,隻剩女兒,小名喚可兒,長大時,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風流。因素與賈家有些瓜葛,故結了親,許與賈蓉為妻。那秦業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鐘。

2.通過上面的信息,我們可以得知秦可卿并不是秦業的親生女兒,而是從養生堂抱來的。秦業還抱來了一個兒子,結果兒子死了。這裡的秦可卿的小名是叫可兒,而第五回賈寶玉喊的是“可卿”,可見《紅樓夢》的作者還沒有來得及修改前後的文本,就去世了。而秦鐘是秦業五十多歲才有的,可見秦業是有生育能力的,而秦可卿和秦鐘并不是親姊弟。至于秦可卿嫁給賈蓉的理由居然是“因素與賈家有些瓜葛,故結了親,許與賈蓉為妻”,這是很不尋常的,賈蓉可是甯國府第五代單傳的正宗接班人,怎麼會娶一個從養生堂抱來的女孩子?看看賈琏和賈珠娶得分别是王熙鳳和李纨,這兩人的家世,秦可卿怎麼比得了?所以秦可卿的身份令人諱莫如深,後文慢慢分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