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聿”部的兩個漢字“聿、筆”。“聿”是部首漢字,“筆”在現代漢語簡化為“筆”,是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顯然,這兩個字在現代漢語是兩個字,但在造字伊始,“聿”與“筆”實際上是一個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聿。讀yù。《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從帇,一聲。”許慎認為它是形聲字。本義是筆。本義沒有問題,但是否形聲字需要看看字形演變:
(聿的字形演變)
在甲骨文中,聿的字形就是一隻手執一隻下部開叉或有毛的筆,這顯然是會意字。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此象手持筆形,乃象形,非形聲也。”依據象形字與會意字的界定:象形字是一個完整的形體;會意字大多數是二體的組合。“聿”字除去“又”部,已經象形“筆”,加上“又(手)”是為了會意更加清楚,因此:聿是會意字。本義是筆。
實際上,《說文》所說的“從帇,一聲”中的“一”是在春秋時,在“帇”的基礎上添加的飾筆,其目的在于區别“帇”與“聿”,沒有實際意義。《說文》所說的“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是秦統一之前不同地區對“筆”的不同稱呼,吳地所稱的“不律”,連讀就是“筆”。到秦統一之後,統稱為筆了。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秦以後皆作筆字。”
(手執筆書寫狀)
《太玄·餙》:“舌聿之利,利見知人也。”司馬光《集注》:“聿,筆也。君子發言著書,不失中道,惟智者能知之。”言論的作用,隻有智者能夠認識到。柳宗元《湘源二妃廟碑》:“鹹執版聿,至于祠下。”也是用的聿的本義,都拿着紙和筆,來到祠前。
聿在本義之外,還有其他用法:
(1)迅速。陸機《思親賦》:“年歲俄其聿暮,明星爛而将清。”年月迅速來到遲暮,很快将要星光滿天。《詩·唐風·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莫。”天寒蟋蟀進堂屋,一年匆匆臨歲暮。
(《詩經·蟋蟀》詩意)
(2)循。《玉篇·聿部》:“聿,循也。”《後漢書·文苑傳·傅毅》:“密勿朝夕,聿同始卒。”李賢注:“聿,循也。”這實際上是傅毅《迪志詩》的最末兩句,表達始終遵循同樣的志願。
(3)助詞。用在句首或句中。《玉篇·聿部》:“聿,辝(同”辭“)也。”《書·湯诰》:“聿求元聖,與之戮力。”于是尋求那偉大的聖人,與你們一起向上天祈求。
此外,聿還是姓氏。《萬姓統譜·質韻》:“聿,周,聿修。”
“聿”的小篆寫法如圖:
(聿的小篆寫法)
要注意“聿”與“帇”的篆法區别。
2、筆(筆)。讀bǐ。《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會意字。本義是寫字畫圖的用具。
王筠《說文釋例》:“《聿部》收‘筆’字,與‘其’字在《箕部》正同,蓋皆一字也……不以筆為聿之重文者,以音辨之也。經典讀其如姬、如記者多有,而聿、筆異讀,故聿下雲:‘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筆下雲:‘秦謂之筆。’其詞相連而及,以見其為一物。而以‘謂之’别其為不同音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秦以竹為之,加竹。”
“筆”的字形,戰國已經有了,就是在“聿”上加“竹”形成的會意字(兼形聲字)。後來,因為“竹”常寫作“艸”(竹,冬生艸也),又有“茟”的寫法。
筆的本義就是寫字畫圖的用具。《爾雅·釋器》:“不律謂之筆。”關于毛筆的曆史,《史記》說“蒙恬造筆”,這并不是最原始的筆,桂馥《說文義證》中的一段話有價值:“《史記》:‘蒙恬築長城,取中山兔毛造筆。’《古今注》:‘牛亨問曰:自古有書契已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筆耳。古以枯木為管,廌(zhì,一種獸,通“豸”)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蒙恬所造的是“秦筆”,不是最原始的筆。
(蒙恬造筆)
顯然,在蒙恬之前,先民們已經有毛筆了,隻是到了蒙恬,他又進行了用料的革新改造。《莊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畫圖,衆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宋元君要畫畫,衆位畫師都來了,受君命拜揖而立,潤筆調墨準備着,門外面還有一大半。
筆在本義之外,還有很多用法:
(1)書寫;記載。《釋名·釋書契》:“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到了寫《春秋》時就不同了,應該記載的一定寫上去,應當删的一定删掉,就連子夏這些長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話也不能給他增删。
(孔子像)
(2)文筆;寫文章的技巧。《論衡·自紀》:“口辯者其言深,筆敏者其文沉。”善辯的人講出來的話很深刻,擅長寫文章的人他寫出的文章就深刻含蓄。
(3)特指散文,與韻文稱“文”相對。《文心雕龍·總術》:“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如今人們常說,文章有“文”和“筆”兩種;他們認為不講究音節的是“筆”,講究音節的是“文”。趙璘《因話錄·商都下》:“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公文至高,孟長于五言,時号“孟詩韓筆”,是說孟郊擅長寫詩,而韓愈擅長寫散文。後來“孟詩韓筆”發展為成語,指詩文佳作。這裡的“筆”,特指散文。
(韓愈像)
(4)書畫作品。《夢溪筆談·書畫》:“相國寺舊畫壁,乃高益之筆。”大相國寺的舊壁畫,是高益的真迹。
(5)(漢字的)筆畫。如:起筆;筆順。《晉書·王羲之傳》:“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這裡說的是王羲之的書法筆勢。
(王羲之草書《遊目帖》)
(6)星名。即彗星。《釋名·釋天》:“筆星,星氣有一枝末銳似筆也。”彗星的樣子像一支筆。
(7)量詞。賬冊上的一條内容叫一筆,因此作為款項、債務的計量詞。《紅樓夢》第五十五回:“這兩筆底下皆有原故:一個是隔省遷父母之柩,外賞六十兩;一個是現買葬地,外賞二十兩。”
此外,“筆”還是姓。《萬姓統譜·質韻》:“筆,見《姓苑》。”
“筆”的小篆寫法如圖:
(筆的小篆寫法)
要注意“筆”從“聿”,不從“帇”。
(【說文解字】之563,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