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明代進士(25)王恂:擔任國子監祭酒,是當時最高學府的“校長”
餘大中
王恂(?-1453),字用誠,初名王振,後改王恂。湖廣公安縣(今屬湖北荊州)人。宣德五年(1430年)進士。
中進士後,王恂選為庶吉士。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四年(1439年)任翰林院檢讨,參與編修《宣宗實錄》。正統十三年(1448年)任翰林院修撰。正統十四年(1449年)升任大理寺右寺丞,巡撫貴州。景泰三年(1452年)改任右春坊右庶子。景泰四年(1453年)升任國子監祭酒。
(圖片來自網絡)
國子監,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隋朝以後一直是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明代國子監,創于明太祖朱元璋初定金陵時,即改應天府學為國子學。建都南京後,重建校舍于雞鳴山下,改學為監,故稱國子監。建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國子監始建,初稱北平郡學。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國子監學生已有8000多名。永樂二年(1404年),北平郡學複稱國子監。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北京國子監為京師國子監,于是明代國學有“南北兩監”之分(亦稱“南北兩雍”)。永樂二十年(1422年)國子監學生達9900多人,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國子監學習。
王恂擔任國子監祭酒,就是當時最高學府的“校長”。景泰四年(1453年)九月,王恂罹患風疾,逝世于任上。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