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伴随着我的成長歲月,給我帶來快樂,帶來心靈的撫慰和啟迪,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物質極度貧乏的上個世紀60年代,我懵懂記事時,就在家裡人的幫助下,開始看小人書,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連環畫。那個年代,看小人書是孩子們的一大娛樂方式。把家裡的小人書全部看過後,就跟院裡的小朋友交換着看。凡是看過的書,都可以拿來在孩子堆裡炫耀,給小夥伴們一知半解地而又添油加醋地講述書中的故事。伴随着小夥伴們的敬佩和贊許增多,我越來越對讀書有了興趣。
上小學後,識字逐漸多了,看書的範圍漸漸擴大。記得當時的呼和浩特市新城南街有一家小人書鋪,隻要花上2分錢就能看一本小人書。幾乎每次爸爸給我的零花錢,都被我用來去那裡看書了。書鋪比較簡陋,地上搭建有若幹排長條凳,沒有靠背,一字排開,斑駁脫落的牆壁上,四周全部挂的是小人書封面的宣傳畫,想看什麼書,就從這裡找,然後跟老闆索要我要看的書。記得在那個書鋪看的第一本書是電影連環畫《英雄兒女》,王成光輝的英雄形象和電影感人的情節在我幼小的心靈深深地烙下印記,也奠定了我一生揮之不去的英雄情結。
1966年轟轟烈烈的“文革”開始了,我平靜而快樂的讀書歲月被打破。小人書鋪成為“封、資、修”的代表,一夜之間被查封。學校也停課鬧革命,鬥走資派、抄家,大街上大字報鋪天蓋地,圖書館裡一些曆史書籍、文藝作品也成為禁書。有一次,哥哥不知從哪裡偷偷借回一本《林海雪原》,我囫囵吞棗地讀了一遍,被書中的楊子榮、邵劍波等英雄人物深深吸引。看完後我不禁納悶,這麼好看的怎麼是“毒草”呢?從此以後,我對文藝作品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中學時代,我讀了《苦菜花》、《平原槍聲》等大量反映國内戰争題材的文學作品,以及高爾基的《人間三部曲》、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前蘇聯文學名著和大仲馬《基度山伯爵》、巴爾紮克《人間喜劇》等西方文學作品。我常常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所吸引,心情随着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有時讀到激動時熱淚奪眶而出,有時讀到好笑時,禁不住又大聲笑出來。記得有一次幫媽媽做飯拉風箱時,我左手拉風箱,右手捧着書看,邊看書邊拉風箱。慢慢地,我被書中的人物所吸引,忘記了手中拉風箱的事情,直到鍋竈上濃煙四起,才被媽媽的驚呼聲喚回現實。大鍋已被我燒紅,籠屜冒煙,蒸饅頭成了烤饅頭!老媽的責罵自然是少不了的。這樣的糗事還不隻一次。因為讀書,家裡的籠屜被我燒壞了好幾套。老爸也常調侃我說:我家姑娘的學習,要是有讀小說的勁頭就好了!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正是因為有了書籍,我的人生才漸漸豐盈。此生,癡情不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