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聞Knews記者 施政 朱齊越
2020-07-14 16:37
上海的老公房加裝電梯,走過了十多年曆程。從一開始的試點、停滞、再嘗試,到現在各區加梯工作的"百花齊放"。一部電梯,承載着"懸空老人"的期盼,然而推動老公房加裝電梯,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卡脖子"。如何加速推進這項工作,靜安區十多年來一步步探索,形成了一套"靜安模式",從一個個裝到成批量裝,這是如何做到的呢,來看報道。
“以前樓梯真的不想爬,能夠不下來就不下來,現在,哪怕坐着輪椅都可以方便地上下了,一樓到六樓一共13秒。”
像這樣買一袋10公斤的大米搬回6樓的家,在過去想都不敢想。不過現在,家住六樓的楊老伯輕松就能完成。他家所在的臨汾小區,從2018年開始探索老公房加裝電梯,到目前已有8台投入使用,還有超過十台在籌建、在建過程中。
臨汾路街道辦事處主任徐健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街道的第一台電梯花了四年時間才加裝成功,一開始居委會牽頭的協商動員,自治共管,形成一個共管小組,後續在區裡各條線部門的指導下,各項工程審批資料的準備,都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老齡化日益嚴重,有裝電梯想法的居民不在少數,但願意帶頭吃螃蟹的就很難得了。2012年,靜安區美麗園小區1号樓正式開始嘗試走通加裝電梯這條路,原靜安區人大代表 陸純,憑着一腔熱情,足足帶着居民們跑了?年,從零開始摸索整個流程,一戶戶居民做協商、做征詢、籌集資金,跑部門蓋了幾十個章。
原靜安區人大代表陸純表示,加裝電梯之前沒有做過,沒有相關文件,也沒有指導性政策和意見,如何來合理分配,如何來平衡,都需要動腦筋,像資金問題是一個難點,居民的意見統一也是一個難點,做到兩個百分之百是很難的。
2014年4月30日,靜安區美麗園小區1号樓,電梯夢圓。這也成為了《本市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的指導意見》出台後 全市加裝成功的第一台電梯。這一路艱難的探索,為後續有意向的居民們,帶去了寶貴的經驗。2016年《關于本市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建設管理相關建設審批的通知》正式下發,将原來的46個審批事項,縮短到15個,居民們加裝電梯的熱情更被點燃。
2017年,靜安區彭浦鎮遠龍公寓小區,通過居民自治,成立"加裝電梯聯建小組",自主做居民工作,僅用兩年半時間,小區内5台電梯全部加裝完成,成為上海第一個"加裝電梯全覆蓋小區"。
2018年,臨汾路街道又開創"123工作法",臨汾小區成為了全市首個 成規模批量化 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的小區,老公房加裝電梯,從"個例"走向了"量産"。
去年,市裡又發布新的工作意見,将征詢通過比例由原來90%降為三分之二;财政補貼标準由原不超過每台24萬提升至28萬。靜安區也将原先串聯審批改為"并聯咨詢、一口受理",再次為加裝電梯按下"加速鍵"。
上海佰家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洋表示,原來審批大概要花6至7個月,或者更長時間,但現在2個多月就批出來了。
加裝電梯摸底工作也在整個區内展開,摸清每個門洞是否具備加裝電梯所需的規劃等硬件條件。一個社區一張圖,用不同顔色标注加裝電梯的"難易程度",進一步為有意向的居民提供了便利。
靜安區房管局副局長姜鶴表示,通過初步排摸,統計了小區裡大概有1.1萬個門洞,但這些門洞是不是都能加,有可能受限于它的退界、安全等各種方面原因,所以首先要把底數進一步摸清楚。
截止2019年底,靜安區已經完成了188台電梯的立項工作,今年以來,又有36台電梯成功立項,9台電梯完工。目前全區已經有52台電梯已經投入使用,讓3187戶居民體驗到了上上下下的享受。
從2019年開始,靜安區連續兩年,将加裝電梯工程列入政府實事項目,同時立下"每年完成50台電梯開工建設"的目标。政府服務"做加法"、審批流程"做減法",最終都是為了實現 讓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我們也相信,随着相關審批流程的不斷優化,社區自治共治的進一步探索,上海的老公房加梯之路,會越走越順。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施政 朱齊越 實習編輯:鐘郁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