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客氣地說,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冷戰中發展出的機械化步兵車輛,它們在本質上都是為“核環境”下打一場大規模機械化戰争而設計的“薄皮貨”,機動性和火力的強化才是重點(西方步兵戰車火控系統的“豪華”甚至超過了坦克),雖然三防性能完備,但裝甲防護卻隻是“盡力而為”,遠遠達不到應有的級别。一旦脫離了所謂的“核環境”,這些“薄皮大餡”的步兵戰車缺乏應對複雜戰場環境的缺陷便會凸顯:如果要打一場“非核環境”下的常規機械化戰争,那麼由于裝甲防護與主戰坦克存在“質”的差别,步兵戰車的伴随能力無從談起。也正因如此,以最大限度強化機械化步兵車輛裝甲防護能力的想法,從一開始便由然而生。雖然由于某些原因,早期的重裝甲步兵戰車被視為非主流的“殺馬特”,地位邊緣又尴尬,但在冷戰結束20多年後的今天,步兵戰車的重裝甲化還是成為了時髦的主流趨勢……
關于“異端”
作為主流裝甲戰鬥車輛族群中最為年輕的一個成員,步兵戰車發展至今,其技術方向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裝甲防護的問題便是如此。長期以來,雖然在裝甲防護的級别上有所差異,以至形成了所謂“西重東輕”的格局。舉例來講,在第一代步兵戰車中,西德的“黃鼠狼”1早期型重28.2噸,後來改進的“黃鼠狼”1A1/A2戰鬥全重分别增加到30噸和35噸,而蘇聯的BMP-1/2戰鬥全重不過是13.3噸和14.6噸。在第二代步兵戰車中,美國的M2“布雷德利”重達29.5噸(1988年投産的M2A2),英國的“武士”重達24.5噸,差不多同時期出現的蘇聯BMP-3戰鬥全重則為18.7噸,仍然差距較為明顯。但需要看到的是,即便是較重的西方步兵戰車,裝甲防護性能也與同時代的主戰坦克無法相提并論,“重”實際上是相對于東方的“輕”而言的。
當以色列的“阿奇紮裡特”、“雌虎”這類裝甲防護性能堪比坦克的“反傳統”設計一經出現,很快就被人們劃入了非主流的“異端”,成為了“殺馬特”般的“荒唐”存在。不過,“異端”這個詞其實是個奇妙的字眼——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不完全是貶義的。要知道,人們總是傾向于贊成自己最能理解的東西。當我們的智慧不足以支持我們所看到事物更為複雜的一面時,我們總是對那些适應我們理解能力的意見從善如流。這實際上也是即得利益的一種抽象體現。可問題在于,這是有益的嗎?沒人能做出斬釘截鐵的回答。而異端,尤其是理念上的異端,無非是與主流異辄的一些理論或是構想。這意味着“異端”的出現,影響的是慣常于“傳統思維”并為之所束縛的“大腦”,以一種激烈或是被認為激烈方式懷疑被我們奉為圭臬的主流,改進僵化的思想,哪怕是從一種最荒謬的角度。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應該感謝異端,正是他們的對主流的反叛,正是他們的無所顧忌,正是那些在我們看來愚蠢、荒謬的假說,擴展了我們被傳統所限制的思維疆界,恩澤了我們。畢竟人們總是容易被限制,被“正确”限制,被“正統”限制,被我們認為的各種“常識性”的東西所限制。正所謂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也正因為如此,或許“阿奇紮裡特”們曾被嘲笑為“殺馬特”,可當以T-15“艦隊”步兵戰車的出現為标志,今天的主流坦克國家也開始以認真的心态來涉足重裝步兵戰車的領域時,曾經的“異端”便成了穿西裝打領帶的“正統”,步兵戰車的重裝甲化也就實實在在地成為了一種趨勢。
早期蔭發的構想
嚴格意義上說,盡管以色列最早将重裝步兵戰車付諸于實踐,但以色列人卻并非是這種“異端”思想的始作俑者。有關重裝步兵戰車這一構想的起源是多源性的,僅就美國而言,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與坦克更好地協同作戰,美國提出了發展機械化步兵戰車的要求。先後出現過3種樣車:第一種為1965年美國太平洋汽車與鑄造公司(Pacific Car and Foundry)研制的XM701型,亦稱MICV-65型,一共制出5輛樣車,經過試驗,發現潛力不大,且不能用C-141軍用運輸機空運,故停止發展。第二種為1967年美國食品機械化學公司軍械分部研制的XM765型,共制出2輛樣車,雖未被美軍采用,但該公司決定自行投資,繼續發展并命名為AIFV裝甲步兵戰車。此後不僅在荷蘭、菲律賓和比利時軍隊中裝備,而且還被土耳其選中,特許生産。第三種為XM723型,系美軍于1974年4月提出,參與競争的公司有克萊斯勒(Chrysler)公司、食品機械化學公司和太平洋汽車與鑄造公司等3家企業。同年11月,美軍決定選定食品機械化學公司軍械分部并簽訂了工程與預生産合同,包括設計、研制和制造3輛樣車、1輛彈道試驗車和12輛生産試驗車以及有關系統工程、生産保障和試驗設施等費用在内,所有樣車均于1975年夏完成。1976年8月,美軍機械化步兵戰車特别小組對整個XM723計劃進行了單獨驗證,以确定該樣車是否符合未來美軍的要求。經過從火力、機動到防護方面的論證和測試,特别小組提出了許多建議,其中之一是完全推翻XM723的基本設計,采用正在研制并進行對比測試的X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方案底盤,研制一種裝甲防護能力與主戰坦克相當的重裝步兵戰車,其戰鬥全重約為40~45噸級。
這種基于X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底盤的重裝步兵戰車方案(XM4),最初的構想十分簡單(隻是首尾倒置,變發動機後置為前置),其首要目的是為搭載的機械化步兵提供與新一代主戰坦克相當甚至是更好的裝甲防護能力。此外,通用性所帶來的一系列好處也為人所側目。比如,因為機械化步兵和坦克部隊裝備在主要部件上基本相同,從而不再需要分别給步兵戰車和主戰坦克提供備件和維修工具,這就大大簡化了後勤工作。另外,由于使用和維修方法也是相同的,也大大簡化了乘員和維修人員的訓練。應該說,這是一種相當值得玩味的構想,即便不從後勤、通用化的角度考慮,僅僅是擁有與主戰坦克相當的裝甲防護這一點,就意味着這種方案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步兵戰車的本來面目——與坦克進行最有效率的協同——并因此獲得了一些軍中人士的支持。遺憾的是,後來特别小組進一步發散的思維卻毀掉了這個本來很有前景的想法——他們試圖讓這種重裝步兵戰車方案,不但擁有X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的底盤,也擁有與其相當的火力(其戰鬥全重因此被提升到50噸級的水平)。雖然提出這個點子的特别小組人員洋洋得意的将之稱為“聯合兵種坦克”。在他們的腦海中,這種所謂的“聯合兵種坦克”将集步兵戰車與主戰坦克于一身,不像XM723那樣必須在坦克的支援下作戰,又因其車上載有機械化步兵,從而也不必像“巴頓”或是正在測試中的“艾布拉姆斯”那樣,必須在步兵車輛的遂行下進行作戰。是一種适用于各種作戰任務的多用途戰車。然而,正是這種貪大求全的構想,使最終的結果與他們的美好設想背道而馳——1979年12月,美國軍方宣布選定XM723的發展型号FVS戰鬥車輛系統,作為與X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協同作戰的機械化步兵車輛,并将之命名為“布雷德利”,“聯合兵種坦克”則被置之不理,很多原本的擁護者們也轉變了态度。
原因複雜的漠視
作為主流坦克國家重裝步兵戰車的早期構想,“聯合兵種坦克”之所以會被打入冷宮,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這種所謂的“聯合兵種坦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美國版本的“梅卡瓦”,或者說其設計理念的确受到了“梅卡瓦”的影響,但這種相似性卻成了麻煩的來源。以色列人當時正在研制的“梅卡瓦”主戰坦克由于采用了發動機前置布局,所以有足夠的後部空間用來容納數名步兵,而且也的确在車體尾部設有進/出車輛的艙門。盡管“梅卡瓦”坦克并非是特意設計成可攜帶步兵的坦克,但美國軍事代表團赴以色列對這種坦克進行實地考察時,以色列軍方卻還是頗為得意的向美國人展示了這一能力。不過,如果說出于軍事交流的外交禮節,到訪的美國軍官對“梅卡瓦”的獨特設計進行了誇贊,但在私下裡很多美國軍官卻對這種設計不以為然——在他們的潛意識中,“梅卡瓦”之所以采用如此設計,不過是因為以色列人缺乏良好的裝甲材料,或者說是美國方面不願意将先進的裝甲材料技術提供給以色列人,才導緻的一種無奈。事實上,“梅卡瓦”這樣的設計對于以色列人來說或許是合适的。中東戰争的經驗表明,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具有主動精神的以色列人始終都是戰場主動權的掌握者。
這意味着,在缺乏先進裝甲材料的情況下,将前置的發動機作為裝甲防護的一部分,通過增大侵徹通道長度的方法來保證乘員的安全是有合理性的——雖然前置的發動機破壞了車體正面裝甲的完整性,正面裝甲的厚度也受到了不利影響,容易被打癱,但在戰線不斷推進的戰場上,被打癱的車輛很容易被回收或是就地修複。然而,将類似的構想用在冷戰中的歐洲戰場就很難想象了——在蘇聯擁有壓倒性裝甲力量的局面中,北約部隊很難在地面戰場保持住戰線位置,大量被打癱的“聯合兵種坦克”及其載員隻能淪為蘇聯人的戰利品和俘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