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在前往桐城的路上,同行的安徽朋友就介紹:桐城曆史悠久,是江淮文化的發祥地,走出過很多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誕生過一系列文學藝術流派,享有“天下文章看桐城”之說,是中國文都。
朋友還告訴我們,央視猴年春晚趙薇演唱的《六尺巷》,就在桐城。雖然不追星,但能作為題材,被趙薇選中春晚舞台演唱的,必定有着不同凡響獨特之處。況且朋友還說,以前六尺巷并不怎麼為人知,春晚傳唱後名聲大噪,每天都有全國各地遊人前往。朋友這麼說,便讓古鎮控的我對六尺巷長草不已,迫不及待要去拔草。
心動就行動,晚上到達桐城,第二天一早,我們就奔六尺巷而去。有點不好意思自曝下,去之前我還以為是如鳳凰、麗江之類的古鎮,會有賣民族風衣飾和土特産的商鋪,所以下車前還小有興奮,特地帶上錢包,向小夥伴表示要淘淘寶“買買買”。
興沖沖而至,沒想到卻大失所望!眼前隻有一條光秃秃、幽幽長長的狹窄深巷。哪有什麼古玩特産?哪有什麼商鋪人家?市井喧嚣、商鋪林立、摩肩人群,原來隻是自己自以為是的想象。
“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原來,六尺巷就是一個以鵝卵石鋪就的,寬2米(6尺),長100米的狹長巷落。隻是,這個巷子,有着不同尋常的來曆,有着特别的意義。
六尺巷來源于一段千古佳話: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地方上尊稱宰相);其老家桐城府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越界占用,張家不服,雙方争執不下,将官司打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難以判決。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張英收到家書,認為鄰裡之間應該相互謙讓,不必為小事鬧矛盾。
于是,提筆在在家書上以詩作複: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書信,見詩明理,立即把院牆退後拆讓三尺;此舉使吳家深受感動,也主動将院牆退後三尺。
如此,兩家人的争端平息,兩家院牆之間還多出了一個六尺巷寬的巷子,還能供行人自由通過,“六尺巷”便由此得名。
争一争,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六尺巷,一個源于糾紛,終于和諧的古代巷落,是中華文化遺産,也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和睦謙讓仁義包容美德的見證。張吳兩家的禮讓之舉,也成為數百年來的鄉土美談。
在六尺巷一側,有一條與之平行的長廊,長廊兩側牆上,有着很多桐城派名人及當地風俗人情的介紹,最吸引我的,卻是張英、張廷玉父子家訓的内容。
作為一代名臣,賢臣良相張英用自己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以及古聖時賢的言行事例,撰寫了《聰訓齋語》,教導子孫如何持家治國讀書立身及為人處世。
《澄懷園語》則是張英之子張廷玉秉承《聰訓齋語》之旨而撰寫的家訓。是其在服官之餘、理政之暇,留心時務,詳察當代變革;苦讀深思,細究為文為人之道。浏覽這些内容,也頗有啟迪與感悟,深受教益。
人在江湖,免不了要與人打交道,有時也許會在一些小事産生矛盾;如果雙方都争強鬥氣,就容易激化矛盾;如果一方心胸寬闊些,氣量大一些,以忍進德,就可令矛盾消除,融洽人際關系。人生在世,免不了會有這樣那樣的煩惱,多一份包容心,安分循理,自能求得興之真樂……這些,亦是逛六尺巷的收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