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淋漓,動了真感情,眼淚嘩嘩的。”演完《白蛇傳·斷橋》,白娘子扮演者邢娜還沉浸在劇情中。6月25日,上海淮劇團圍繞“端午、非遺、淮音”三大主題開展“端午話非遺·淮音訴衷腸”主題直播,聊端午習俗、話非遺故事、品濃情淮音。
以一代宗師筱文豔為首的幾代淮劇表演藝術家打造《白蛇傳》,讓它在淮劇發展史上取得了裡程碑式地位。淮劇《白蛇傳》風靡一時,曾榮獲中國金唱片獎,其中離不開筱文豔的貢獻。她博采衆長,開拓創新,以其鮮明而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在淮劇界獨樹一幟。1939年她創造的旋律婉轉、行調自如的自由調極大地豐富淮劇的聲腔藝術,與淮調、拉調一起沿用至今,成為淮劇藝術的三大聲腔。淮劇《白蛇傳》傳承過程中,迎來一批批青年演員,張洵澎、王芝泉等名家都曾指導《白蛇傳》劇組。
直播中,邢娜、邱海東、陳榮榮主演《白蛇傳·斷橋》。邢娜感慨,這是上海淮劇團搬遷新址後第一次在筱文豔演藝廳推出《白蛇傳》,“經典之作必須多演。”由于疫情,演員們前期準備時一直通過微信不斷溝通表演細節。邱海東說,作為淮劇經典作品,《白蛇傳》是自己在戲校學習時接觸過的一出戲。有趣的是,當時他除了演許仙,還要客串當龍套,“比如‘水鬥’一場,學生演員人數不夠,就需要我去演神将、翻跟鬥了。”雖然對主演們來說,《白蛇傳》太熟悉,大家依然一絲不苟,不敢對直播有半點馬虎,“壓力很大,一代代老藝術家把經典傳承到我們手上,這是一種鞭策。”
除了演出《白蛇傳》,直播還介紹了喜聞樂見的端午民俗。青年演員王俊傑、黃金鑫、顧芯瑜圍坐一桌,做香囊、吃粽子,忙得不亦樂乎。“民間有習俗,在端午懸艾草,用艾草做成香包、香囊佩戴在身上,能驅蚊擋蟲。”顧芯瑜拿起艾草的香囊材料包,自告奮勇嘗試手工活,“民俗認為午日午時太陽最烈,這時百草都是藥,因此端午是采藥的良日。端午習俗甚至影響到越南、朝鮮、日本都有采藥習俗。挂菖蒲、飲雄黃酒也是端午避邪解毒方式。佩彩絲,挂玉佩,不得瘟病,後世民間多用五色線,系在小兒手腕上,男左女右,稱為端午索或長壽線。”
“五月家家過端陽,鹽蛋粽子與雄黃。”端午節的粽子是意蘊豐厚的文化創造物,不僅造型獨特,而且包裹的方式與内容都有特别的含義。黃金鑫介紹,漢魏前,粽子是夏至吃的,也叫“夏至粽”,後移到端午,才叫“端午粽”。演員們邊吃粽子邊回顧曆史,粽子附着了追思屈原的傳說,“有人特地在粽子裡包上一枚紅棗,象征屈原的赤膽忠心。”龍舟則是直播另一個話題。王俊傑說,龍舟競渡起源于南方水鄉,江南地區如蘇州、揚州、杭州等地沿襲了端午競渡的傳統,不過有新的變化,重點展示舟船的華麗、水面的嬉鬧等。百姓買賣雜貨食品,十天才結束,俗稱為“劃龍船市”。晚上萬船燈火,尤為奇觀,俗稱“燈劃龍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