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人費盡心機也難以勝過天道,那何不收斂一些,至少還能給乾坤天地間留一份赤子之心。
《菜根譚》之中有一句話,叫:
甯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還天地;甯謝紛華而甘淡泊,遺個清名在乾坤。
做人甯可保持質樸毫無狡詐的本性,摒棄後天機詐的聰明,以便保留一些浩然正氣還給大自然;做人的時候甯願摒棄世俗的榮華富貴,也要過着淡泊恬靜的生活,也要留一個純潔高尚的美名在這世間。
人會為了自己的私心貪欲,在世俗之間用盡狡詐手段,流于世俗機巧,甚至處處阿谀奉承,曲意迎合,這樣的手段看似能給自己帶來想要的名和利,但是這樣違背天道的法則隻是短暫的僥幸獲取,從長久來看不僅僅會讓自己輸掉最後的利益與尊嚴,也會在過分玩弄機巧的同時,失掉内心的淳樸與善良。
既然狡詐的手段不能獲勝,倒不如守持内心的淳樸正氣,以問心無愧的姿态身處在這天地之間。
《道德經》之中有一句話,叫: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巧辯、僞詐、巧利,這三者都是巧言令色的産物,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歸屬,必須要做到保持樸質,減少私欲。
“智巧的心思,善變的言辭,狡詐的手段”,這都是世人所推崇的狀态,甚至以擁有此類手段為榮。
就好像世俗之人都喜歡用“能言善辯,古怪機靈”來誇獎一個人,這是世人普遍推崇的狀态,但是世人推崇的卻未必是正确的,這樣的狀态更是聖人嗤之以鼻的。
因為對于漫長的人生來說,聰明智慧雖是人生的優勢,但是一個人卻在自己主觀意識驅使下,一味利用狡詐的智慧,善變的言辭來滿足私欲,甚至不惜破壞法律和道德的底線,來滿足自身所要達到的目的。
以個人的主觀偏見企圖主導自然法則,這是一種淺薄的愚見,但是這卻是世俗之人常犯的錯誤,這樣的處事狀态不僅不能給自身帶來好的結果,反而在以狡詐手段處事的過程中,讓自己墜入陰暗的深淵之中,備受煎熬。
二、
春秋時期,中原霸主晉國經過常年戰争之後,國勢逐漸衰落,而實權也由六家大夫掌握在手中,這六家大夫各自為營,相互攻打,再後來,有兩家被擊垮之後,隻剩下智、趙、韓、魏四家。
其中以智伯為首的智家勢力最大,而且智伯本人也野心不小,對其他三家都虎視眈眈,于是又向其他三家的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提出要求,讓他們每家都要拿出土地和戶口歸給自己。
其他三家當時并沒有坐在一條船上,迫于智伯的勢力,韓家首先割地給智家,魏家看到之後也不敢怠慢,也給智伯割地,而唯獨趙襄子寸土不讓。
智伯火冒三丈,就想聯合韓魏兩家一起攻打趙家,而趙襄子覺得自己寡不敵衆,就帶兵撤退到了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
智伯帶領韓、魏兩家将趙襄子圍攻在晉陽之後,打算水灌晉陽,以此來攻擊趙襄子。
當韓康子和魏桓子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吓了一跳,因為他們自己的城邑旁邊也各有一條河,此時兩人心中都在盤算,覺得自己有一天可能也會遭此厄運。
就在這個時候,趙襄子偷偷派人找到韓、魏兩家要求結盟,三家一拍即合,決定反過來結盟攻打智伯。
可憐的智伯還在做着黃粱美夢的時候,趙襄子就開始引水倒灌,使大水決口反灌智伯的軍營,而智伯本人也在亂軍之中被殺死。
智伯是一個有智慧而且非常有能力的人,他能夠恢複智家在晉國的最高地位,但是他的緻命弱點就是太過于信賴自己的智慧,總以為自己能夠以主觀手段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但最終還是難以如願。
有這樣一句話叫:“人有千算,天有一算”,個人的力量主導不了天道的規則,一個人不管怎麼算計,在天地的自然規則面前還是微乎其微,即便用盡手段,也難以達到自己期望的生活。
因為人生越是用盡機巧,最後越是背離天道,而所有背離規律的事情都不會有好的結果,輸掉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利益和擁有的東西,同時也丢掉了包括内心的淳樸。
當一個人以自己的主觀愚見為主導,一味沉浸于狡詐的手段之中時,這一份流于世俗,一味狡詐的心思,也會吞噬自己内心的溫和與善良。
當一個人心中有了執着于名利的狡詐念頭之後,就會為了獲取名利而用盡心機,當自己執着于名利手段之中,必然會因此引起莫名而來的禍患和問題,而人生最大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最好的福分就是看似沒有福分的淡泊生活,所以倒不如以赤子之心行走于人生,留取清白在這人間!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