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一個震驚國人消息燃爆互聯網,長江白鲟被宣告滅絕。除此之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鲟和長江鲟也被評估為“極危”等級物種。很多人将白鲟的滅絕,歸罪于三峽水電站的修建,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三峽水庫蓄水20年,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得不償失?今天我們就以長江魚類生長狀況來一起看看三峽水庫給我們帶來的生态與效益的博弈。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型的工程項目。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正常蓄水水位枯水期為145米,豐水期為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2009年完工,工程投資達2000億元。
三峽工程自修建以來就受到廣泛的關注,關于它的利弊,衆說紛纭。反對的人說,三峽庫區按計劃蓄水175m後,重慶和湖北境内129座城鎮将永久淹沒在了長江江水中,其中包括萬州、涪陵兩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還有113萬三峽庫區人民需要背井離鄉。而且水庫還會引起地震等自然災害,并且萬一将來發生戰争,三峽水庫畢竟受到敵方首要攻擊目标,萬一三峽潰壩,那下遊上億百姓将受到滅頂之災。
有以上言論的人都是對未來做的預測,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像三峽這樣大體量的水庫,勢必會影響身邊的生态環境,但是像地震等自然災害是可以有提前預測的,更别提戰争會受到攻擊導緻三峽潰壩這種危言聳聽的言論了。你們知道三峽布局了多少防空武器嗎,再退一萬步而言,要是哪個國家敢打擊這樣大的民生工程,導緻上億人民受災,那無異于是要我們發動核戰争,要打擊我們的三峽大壩前,得先問問我們的東風快遞答不答應。
當然,相對于以上言論遙遠的預測,現存的問題也是我們不容回避的。就比如現在長江流域顯著的生态問題,長江白鲟被宣告滅絕,中國特有的中華鲟和長江鲟也被評估為“極危”等級物種等,這些都是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不可回避。有的人就把這些物種的滅絕和瀕危歸于三峽水庫的修建,真的是這樣的嗎?
長江流域的魚類豐富,包括亞種在内共有400多種魚類,其中出名的就有中華鲟、達氏鲟等,還有常見的鯉魚和草魚等。
已經滅絕的長江白鲟體長可達3米多,體重高達300多公斤,是最大的淡水魚之一,所以還被人冠以水中老虎的稱号。據曆史記載,在缺少食物的上世紀70年代左右,每年都能從長江中捕獲25噸的白鲟,但是随着葛洲壩的建成,白鲟的數量急劇下降,在1981年到1990年的調查中,每年可捕獲到的白鲟隻有10頭左右,2005年之後就再也沒有見到過白鲟的蹤影,所以科學家估計,早在1993年,長江白鲟就已經功能性滅絕,而徹底滅絕的時間大概在2005-2010年間。
跟白鲟一樣,中華鲟也是一種江海洄遊性魚類,它們雖然生長速度較快,但是性成熟時間較晚,需要在海洋中生活9-18年左右,沿着長江洄遊到長江上遊四川宜賓以及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季節時,它們會溯遊到長江上遊金沙江一帶産卵,然後再和幼小的鲟魚一起前往海洋生活,等到下一次繁殖期到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中華鲟體長可達5米,體重500多千克。但長江上修建的大壩導緻水溫升高,使得中華鲟的繁殖出現抑制,再加上1981年的葛洲壩截流後,中華鲟的數量急劇下降,直到2013年,中華鲟最後一處産卵場消失,目前已經觀測不到野生幼魚。上世紀70年代,中華鲟長江裡的繁殖群體能達到1萬餘尾,葛洲壩截流的80年代,驟減到2176尾,2000年僅有363尾,2010年估算隻剩57尾。現如今的三峽大壩裡沒有中華鲟的存在。
每一項大的工程背後都牽扯着方方面面的東西,就像人無完人一樣,三峽工程的修建,截至今年7月份,發電量已經突破2萬億千瓦時,其中,清潔能源發電量占全部電量的99.3%,相當于減少燃燒标準煤6.3億噸,減少碳排放16.2億噸。在防洪方面更是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不過科學家們在縱橫大局的同時,也意識到了生态問題,為了保護長江流域的魚類和物種資源,一直在努力地進行人工繁殖,目前每年都會向長江投放中華鲟魚苗,确保該種群基因延續性得到保障。還有一大批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地為它們重建栖息地,還增加了魚梯、休息池、保育區與繁衍中心等加以應對受到沖擊的族群,希望能提高存活數量。畢竟中華鲟的減少以及白鲟的滅絕的教訓不能夠忘記。而且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開始實行10年禁漁。
所以作為平常百姓的我們,很難看得出在這樣的大項目面前,效益和生态孰輕孰重,國家層面更多考慮的是大局觀和未來發展方向。你們覺得呢,三峽水庫蓄水20年來,是利大于弊還是得不償失,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