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靈樹洞要怎樣才算真?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陳典宏、駱瑤、葉津華,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你的心靈樹洞要怎樣才算真?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陳典宏、駱瑤、葉津華
談心,是我軍開展經常性思想工作的一個重要“法寶”。各級首長機關很重視,基層營連天天抓落實,但談心效果究竟如何?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
有的帶兵人滿口大道理,隻滿足于“談了”,而不看“談得如何”;有的帶兵人自己背着“思想包袱”,卻去給别人“卸包袱”;還有的帶兵人隻注重交流的方式從“土”變“洋”、從“面對面”變“鍵對鍵”,卻忽視了談心的内容,越談反而離兵越遠……
針對個别單位的談心工作現狀,有這樣一首打油詩:不出問題不談心,不找上門不談心,談起心來不上心,出了問題才鬧心。
一路采訪,一路觀察,記者聽到許多基層官兵對談心話題的困惑和思考,也看到了他們的創新和探索。
帶兵有感情,談心才走心;官兵一條心,才能越談越貼心。本期和下一期《軍營觀察》,我們聚焦談心這個老話題,共同關注和探索新時期基層開展談心工作那些事。
一邊是交心交流的迫切需要,一邊是談不出來、不會談的尴尬
上任沒幾天,某連指導員就與全連人員談了個遍,慢的半個小時,快的僅數分鐘。一天晚上,從看完新聞聯播到點名前,進出指導員房間的就有6名戰士。
從外單位調任新連隊,這名指導員對戰士最初的了解幾乎全部來自花名冊。談心的開場,往往是指導員确認戰士的基本信息,随後就是詢問家裡情況、下一步打算等。我問你答,填滿“知兵錄”上未顯示的那些信息後,雙方常常陷入“尬聊”。
指導員辦公桌前這把椅子,随着戰士的進進出出,熱了冷,冷了又熱。
後來,大部分戰士都表示,不願再坐上那張椅子,因為感覺“如坐針氈,像犯了事兒”。
談心難交心,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
談心是做好經常性思想工作的一種随機教育方法。談心,是打開心靈的鑰匙,是經常性思想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我軍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其目的是交流思想、增進了解、融洽感情、提高覺悟。
為确保談心制度有效落實,一些基層部隊專門規範配發了《談心記錄本》。然而,談心要談到什麼程度,很難做出硬性要求,談心的效果也沒有衡量指标。這也導緻一些談心僅僅停留在紙面記錄上。
顯然,一些戰士對這種“紙上談心”并不買賬,認為被作為“談心對象”記錄在本子上,“就像被調查問詢,不光彩”。一名新戰士得知自己和指導員談心時說的話被記錄在《談心記錄本》上之後,表示“以後不會再吐露心聲”。
除了記錄本這個尴尬的存在,另一個現象也引人深思。第75集團軍某旅宣傳科科長張政庭介紹,基層幹部基本上都沒有受過談心方面的系統培訓,也很少有人覺得談心需要培訓,“不就是聊天嘛,誰還不會聊天呢?”
然而,現實是一些帶兵人說起理來“高大上”,開口閉口“想當年”,關心問候“老三樣”,不管跟誰談,都是“一個調”;不管談什麼,都是“老一套”。
不少基層幹部不懂談心的技巧,缺乏對官兵不同性格特點的研究,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結果不但官兵心裡疙瘩沒解決,反而令問題加劇。
“關于怎麼談心,我還被戰士‘指導’過!”某連指導員說起他剛上任時的一段經曆——
面對具有鮮明網絡時代特征的“拇指一族”,這名指導員發現自己腦中的“詞庫”不夠用,聊上三兩句後就跟不上戰士們的節奏。大家一緻認為他是個“話題終結者”。
“不怕訓練搞得猛,隻怕談心談得深。”采訪中,某旅四級軍士長小張眉頭緊鎖,留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比武集訓那麼苦,都沒把我難倒。倒是談心,像一座大山壓在我心裡。”在比武中多次摘金奪銀的他,對一個場景記憶猶新。
在軍旅生涯的第5個年頭,他和自己最信任的一位排長聊天時,無意中透露了“想回家創業”的想法。誰承想,第二天,他正在訓練場上熱身,突然被叫回了連隊。
一個上午,教導員、指導員、排長輪番上陣做思想工作,目的隻有一個:把這名訓練尖子留下來。
“其實,當時我也就随口一說,并非真的要走。”這場談心讓他談“怕”了。從此,一涉及今後打算這類問題時,他要麼避而不談,要麼“顧左右而言他”。
一邊是交心交流的迫切需要,一邊卻是談不出來、不會談的尴尬。調查中,有近四成戰士反映,他們談心時“說一半藏一半”,說的大多是積極正面的話,藏的是真實想法和情感。
“有問題,才去談心;沒問題,也沒什麼好談的。”這種錯誤認識,在基層還有一定市場。一些帶兵人把談心當作問題發生後“亡羊補牢”的手段,而沒有當作排除隐患的必要做法。
問了很多問題,講了很多道理,并不等于談好了
某連指導員,原來是一名機關幹事。到連隊任職後,他格外重視談心交心工作,特别關注個别人的思想轉化。
了解到戰士小李性格内向、怕吃苦等情況後,指導員決定制造個“機會”跟小李談談心。
那天晚上,小李正在站崗,他随意走過去跟小李聊了起來。他倆越聊越投機,指導員就趁熱打鐵、順藤摸瓜。小李也敞開心扉,談到了自己的家庭以及入伍前的經曆。
小李提及自己從小衣食無憂,沒吃過什麼苦頭。指導員馬上展開現場教育說:“要勇于跳出舒适區,多逼自己成長。”
小李談到自己喜歡一個人訓練時,指導員當即引導說:“融入團體才能實現個人的更好發展。”
就這樣,一次不長的談心,小李被打斷了5次。指導員問了很多問題,也講了很多道理,可最後談心“卡住了”,陷入尴尬的沉默中。
無計可施的指導員去找教導員陳軍訴苦。陳教導員反複提醒、複盤,這名指導員才發現問題所在:原來自己在談心前,就已經給小李“畫好了像”,與其說是談心交心,不如說是一次調查問詢和批評教育。
“你站在人家對立面,換成是我,我也不會接受。”陳教導員說。
“如果帶兵人的‘雷達’捕捉不到戰士的心靈‘電波’,關愛的‘細雨’滋潤不到戰士的思想‘心田’,就很難實現心貼心的交流。”這是第75集團軍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陳銀波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總結。
某旅群衆性練兵比武前夕,種子選手、上士小李找到指導員報告:“比武時間和我外出考駕照沖突。”
這名指導員認為自己與小李共處快3年了,彼此知根知底,便直接批評他說:“你不該把私事放在公事前面。現在要先把心思精力放在訓練上。”
道理講了一大通,可小李卻認為指導員沒把他當“自己人”,不為他着想。
後來,小李在比武中遭到淘汰。指導員又找他談心,結果可想而知——不歡而散。
記者走訪某旅多個連隊發現,絕大多數帶兵人都想談好心,也嘗試了不少談心的方法,但總感到談心的效果不盡如人意。
一名指導員感慨:“每次談心,明明該問的問題也問了,該講的道理也講了,可就是談不到戰士的心裡去。”
問題的症結到底出在哪?記者與官兵深入交談發現,基層營連中那些無效的談心有一些典型表現——
有的人為談心而談心,為落實要求去談心,象征性地問幾個問題,沒有感情交流;
有的人把批評當談心,還沒聽完對方的話,就根據第一印象進行評估,作出不合理的倉促評斷;
有的人不厭其煩地詢問說教那些有“思想疙瘩”的戰士,而沒有放低身段耐心傾聽對方訴求;
有的人習慣“檢察官式”的談心,戰士說每一句話前都得掂量掂量……
“如果心态上居高臨下,觀念上無法接軌,又怎能打開心鎖,把工作做到戰士心坎上?”陳銀波認為,談心說到底就是心的碰撞,解思想疙瘩,破疑難困惑,穩心理情緒。
好比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撥動心弦才能談得深入。反之,問得再多,說得再好,效果可能越差。
“如果我不多講些,起不到主導作用,任由官兵海闊天空地發揮,那不是我的失敗嗎?”對此,一位指導員也抛出了自己的苦惱。
“這是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某旅領導坦言,一些帶兵人與官兵談心時往往預先設定好主題,而沒有真正以對方為中心。如此一來,恰恰抛開了交流中最重要的東西——對方的現實需求和情感基礎。
在某連指導員鄭旭看來:“談心不是博弈,不能追求輸赢,需要慢工出細活。”
有時候,并不是說得“不夠”,恰恰是說得“太多”
從機關到連隊任職後,指導員朱志鵬的當務之急是盡快把全連官兵的心凝聚在一起。
談心是個好辦法。不久後,連隊發起了大談心活動。這位喜歡閱讀《演講與口才》的指導員深谙談心的技巧。于是,他精心準備了一堂關于溝通交流的課,專門傳授給全連的幹部骨幹。
“談心不僅是連長、指導員的事。如果總是少數幾名幹部和戰士談,無形中大家會産生一定的壓力,還容易形成‘話語疲勞’。”朱指導員覺得自己的做法很科學。但一段時間過後,談心的效果并不佳。
朱指導員在反思,也在嘗試改變。不久,老兵退伍季,他嘗試了一個新辦法——開懇談會,集體談心。
為了這次集體談心,他沒少做功課。會前,他專門找來下士湯建雄,鼓勵他帶頭講真話、說實話,給連隊“挑挑刺”。
一開始,湯建雄果然帶頭“開了炮”。結果,戰士們面面相觑,不知道指導員“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接下來的發言,大家還是很謹慎,說的都是面上的話,表現得“理性而有分寸”。盡管如此,朱志鵬仍耐着性子聆聽。
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不知道從誰開始,老兵們談開了,甚至連指導員和連長的“缺點”也被點了出來。整個會議室的氣氛,越來越活躍。
“老兵們‘挑刺’的背後,是對連隊發自内心的愛。”一場懇談會下來,朱志鵬收獲頗豐——人才培養使用斷茬、個别骨幹“耍特權”等10餘條阻礙連隊發展建設的問題被揪了出來,連隊的凝聚力在“吐槽”中更強了。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說得不夠多,恰恰是因為我們說得太多。”在某炮兵營教導員王貴看來,談心者要盡可能地展示出願意傾聽的姿态,建立一個足夠安全的場所和環境,讓對方敢于表達真情實感,甚至主動反映情況。
“充分尊重并耐心傾聽,本身就是一種談心的方式。”某連指導員郭長卿說。
去年8月,剛休完事假歸隊的中士小林,在一次機關的檢查中被發現違規使用手機。
小林平時表現不錯,過去從未有過違規違紀行為。而且,他剛參加完選晉中士考核。這個時候犯錯,背後會不會有什麼隐情?
郭指導員當即私下交代幾名骨幹接連去找小林“開導”,可小林就是一言不發。
讓人沒想到的是,不久後,小林就把一紙退伍申請書塞到了郭指導員手上。
“每次談心,他都表現得相當積極正面。誰知他卻……”看着小林遞交的退伍申請書,郭指導員措手不及。
這一次,郭指導員沒有“大道理套小道理”地講,而是平心靜氣地聽小林說。
将心比心,小林這才道出實情:原來他那次違規使用手機,是在和家裡商量“去留”問題。前段時間休假回家,他發現奶奶生了重病身邊無人照顧,一時萌生了退伍回家照顧奶奶的念頭。
“我認為,談心并不能解決我的家庭問題。這種家事還是越少人知道越好。”面對真誠聆聽他傾訴的指導員,小林最後才透露隻言片語。
這是一個不争的事實:一些戰士排斥談心,因為他們覺得一旦自己“被談心”了,在别人眼中自己就是有問題、犯了錯。
“一些帶兵人往往先入為主,卻忽略了戰士的真實想法。”某旅部隊管理科參謀梁旭傑談到,談心更多時候需要用心傾聽,談得恰到好處才容易打開戰士的“心鎖”。
“拿着本子正襟危坐,戰士能跟你掏心窩子嗎?”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陸轶坦言,帶兵人能聽善聽、不抓辮子、不打棍子,才能營造暢所欲言的氛圍,才能走到戰士心裡去。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