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辣湯
在王少華先生“長河三部曲”之《宋門》即将出版發行之際,香港新世界集團執行董事李長法先生專程造訪位于王大昌老茶号的“金瓦刀作坊”,談起自己與開封、與“長河三部曲”的不解之緣……
李長法先生
開封菜,家鄉菜
2013年,王少華先生“長河三部曲”第一部《寺門》問世,李先生讀後興奮不已,連夜從國外打來電話,感謝少華先生用親切而獨特的“汴味”筆墨,寫出了以“沙二哥”為代表的回族兄弟及以“艾三”為代表的古猶太人後裔在民族危亡之際,同仇敵忾抵禦外侮、堅持信仰愛國愛教的高尚品德與風采。
說起“長河三部曲”,李先生對《寺門》、《門神門神扛大刀》和即将出版的《宋門》中多次出現的民間美食“胡辣湯”極感興趣,他曾多次走訪西域諸國進行實地考證。李先生認為,所謂胡辣湯就是“胡人的辣湯”,湯的主要原料“胡椒”是回族和猶太民族祖先由古印度的喀拉拉邦傳入中國。
印度
喀拉拉邦
盛産胡椒
也愛喝胡辣湯
喀拉拉邦位于印度西南部,與斯裡蘭卡隔海相望,臨阿拉伯海,東靠西高止山,區域内河流縱橫,是古印度最大的貿易港口,也是東西方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人類航海來此地尋找香料、檀香木及象牙的曆史可以追朔到兩千年多前,而世界百分之四十的胡椒均産自喀拉拉邦。
聖經中唯一提到印度的經卷是《以斯帖記》,該書所用的希伯來文字及記載事迹表明,在澤克西斯一世(公元前485年至公元前465年)的時代,從印度到古實(古埃及南部地區)都有猶太人居住。
中國在漢代已認識胡椒,《後漢書》記載“身毒國(印度)”是胡椒産地;在唐代,胡椒通過絲綢之路開始傳入中國,價比黃金;至宋代,胡椒作為藥物和調料食用已相當普遍。以胡椒為主要原料的胡辣湯也随着東西方通商及民族遷徙、融合逐漸由西域傳入中原。
河南各地均有不同特色的胡辣湯。例如著名的開封胡辣湯、北舞渡胡辣湯、逍遙鎮胡辣湯等,追本溯源都與回族及猶太民族與内地通商、遷徙、定居有關。
穆斯林美食
作為七朝古都、“八荒争湊,萬國鹹通”的開封,猶太人于北宋徽宗年間從天山南路入境,先是經商,後定居下來。初來有漢姓金、李、俺、艾、趙、張等十七姓。信奉猶太教,舊稱“天竺教”,後改稱“一賜樂業教”;食肉必先挑筋,戴藍色小帽,故又俗稱“藍帽回回”。開封的猶太會堂稱“清真寺”,建于金世宗大定三年,毀于十九世紀中葉,延續七百餘年。明代以後,猶太人逐漸為漢族同化,部分猶太人改宗回教而成回族。因此,“胡人的辣湯”出現在開封不足為奇。
北舞渡鎮古稱定陵,臨汝水(沙河),西通汝洛,東下江淮,南連荊楚,北通鄭汴。江南百雜商貨、沿海蘆鹽水産由此吐吞中轉,在明、清兩代達到鼎盛時期,中外客商雲集,有“拉不完的賒家店,填不滿的北舞渡”美譽,是當時豫中重要的商業集散地。
逍遙鎮曆史更為悠久,始建于東漢建安年間,因沙河、颍河傍鎮而過,又名“合流鎮”。宋末在此設清水縣,是連接沙河上下遊的重要商埠,與漯河、周口、界首并稱沙河“四大碼頭”。
與内地通商的西域人便是沿着這些交通便利、商業發達的水陸碼頭逐漸遷徙并定居下來,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獨具特色的民族風味美食。
美麗的寺門女孩
據考證,唐代胡椒價格昂貴,一兩胡椒等同于一兩黃金,是皇親貴族才有資格享用的奢侈調味品。如今,放有大把胡椒的胡辣湯已成為民間日常美食,可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正如王少華先生在“長河三部曲”之《寺門》中所說,這小小一碗胡辣湯,背後卻藏着西域文明在中原落地生根的艱辛曆程,探究它的曆史,人們就會知道“一個民族,為啥能夠曆經滄桑而生生不息;一座城市,為啥能夠飽經戰亂而巍然屹立;一種信仰,為啥能夠世代更替而薪火相傳……”
即将上市的長篇小說《宋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