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2022屆高三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

2022屆高三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7-04 06:24:04

2022屆高三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高三語文考試注意事項:,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2022屆高三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2022屆高三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2022屆高三廣東金太陽8月聯考語文試題和答案)1

2022屆高三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

高三語文考試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場号、座位号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後,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标号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幹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選擇題時,将答案寫在

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後,将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4.本試卷主要考試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詩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溫柔敦厚”。曆史地看,詩教是他為中華民族開創的一種詩歌教育傳統,并深刻影響了中國詩歌的發展走向。詩教由“詩”和“教”組合而成,其意是以“詩”為“教”。

在孔子看來《詩經》所書寫的内容、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過闡釋而傳播,以規範人們的思想與行為,通過人們的廣泛參與實現對社會政治、倫理的建構。“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詩經》雖是情感表達的結晶,卻具有“興”“觀”“群”“怨”等特點,能“事父”事君”,具有維系人際秩序的政治功能。不僅如此,在《論語·為政》裡,孔子稱《詩經》思無邪”;在《論語·雍也》裡,孔子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所以,“不學《詩》無以言”。這些是孔子的《詩經》觀,也是其詩教觀。孔子之後的儒者,諸如孟子、荀子、鄭玄、孔穎達、朱熹等,不斷注疏、闡述并踐行這些理念,在中國詩歌教育史、文化史上形成“詩教”這一源遠流長的傳統。

所謂詩教傳統,簡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詩經》為底本,以孔子的《詩經》思想為原則,延續兩千多年的教詩、傳詩以言志的文化傳播、生産機制,是在中國古代社會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維系社會結構穩定的文化傳統,其内容包括詩教實施主體、詩教原則、詩教方式、詩教目的,以及詩教性質等。詩教實施主體,由春秋戰國以降兩千多年裡以儒者為主體的不同階層成員構成,多數人默默無聞,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經學大儒,諸如孔門弟子、孟子、荀子、孔安國、董仲舒、司馬遷、毛苌、衛宏、鄭玄、孔穎達、程頤、程颢、朱熹、王陽明、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戴震、康有為,等等。他們既是接受者,又是闡釋者、傳播者,其人生和思想構成了兩千多年來詩教的重要内容。将“溫柔敦厚”定位為詩教核心,要求以“義理”教化民衆,一定程度上規範了中國社會的人格建構和詩歌發展。“溫柔敦厚”“思無邪”、“興觀群怨”“止乎禮義”、美刺諷谏等,是被曆代儒者反複倡導的最重要的詩教原則。

詩教是借《詩經》言志,其方式是賦詩、教詩和引詩。按蕭華榮的解釋,賦詩偶為新作,多為吟誦《詩經》中的篇章;教詩就是教授《詩經》闡述《詩經》之義;引詩基本上是引用《詩經》中的詩句。賦詩、教詩、引詩就是以《詩經》為底本言說己志。孔子在《論語·泰伯》中曾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在《論語·子路》中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見,從起源上說,詩教就是要以禮義教人,規範人的言說,培育君子人格。詩教的本質就是政教。在先秦的政治外交生活中,人們往往以賦詩述政治目的,這在《詩大序》中表述得很清楚:“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教旨在維系社會倫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張少康概括說:“孔子的文學思想以‘詩教’為核心,強調文學要為政治教化服務,認為文學是以仁義禮樂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這種思想貫穿中國詩教史,不隻是對《詩經》的闡釋,其他種類的文學也滲透這種政教思想。

特别是宋代以後,“溫柔敦厚”說也用于文之教。楊時在《龜山集》中認為“為文要有溫柔敦厚之氣”,“文以載道”應運而生。朱自清甚至認為宋以後“‘文以載道’說不但代替了詩教,而且代替了六藝之教”這種觀點在某種程度上誇大了“文以載道”的覆蓋面。不過,宋以後,詩教的含義确實泛化了,其“詩”不再僅僅指《詩經》而是指包括《詩經》在内的所有詩歌作品,詩教的外延更為廣大,凡是以詩歌作品為底本對人進行教育,傳揚“溫柔敦厚”“思無邪”等觀念,以禮義規範人的言行維護政治倫理秩序,使社會機體得以有序運行的行為,都屬于詩教。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詩教不斷演變成為中國詩歌創作與傳播的一大特點,并最終沉澱為中國詩歌和教育的重要傳統。

(摘編自方長安《中國詩教傳統的現代轉化及其當代傳承》)

材料二:

傳統詩教追求美善統一的原則延續到當代,有着調節自我、和諧身心的實用價值。當代詩教應重視詩的教化作用和對心靈的引導作用。随着社會的飛速發展,人文精神及相關藝術遭受了巨大沖擊,受到嚴重削弱。寫作賦予了作者和讀者張揚個性和人文精神的關懷。對普通讀者而言,詩的治療功能可能比詩的教化功能更為重要。詩療功能也是詩的審美功能的重要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孔子詩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就是力圖和諧人際關系、解決社會問題以及釋放内心壓力、淨化心靈的審美實踐。“群”是以溫柔敦厚的詩教實現人與群體的和諧相處,達到宗法社會成員之間的政治聯系和情感溝通。《詩經》作為教材,多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親朋等社會關系為主題,目的在于營造互敬互愛的理想社會。對當代詩教來說,除了依托校園打造詩教的第一課堂,還需要在社會上打造各類型的詩詞文化活動、晚會以及相關網站等“軟環境”,使普通群衆(平民詩人)通過切磋詩藝加強交際,友好相處。

(摘編自郭晨光《傳統詩教美育思想及其對當代詩教的啟示》)

1.下列對材料相關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孔子非常重視《詩經》稱《詩經》“思無邪”,評價《詩經》“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B.詩教的核心是“溫柔敦厚”,但是到了宋代以後,人們認為“溫柔敦厚”已經過時,用“文以載道”取而代之。

C.當代社會人文精神及相關藝術遭到嚴重削弱,需要發展詩教,要發展詩教,重點是營造詩教的“軟環境”。

D.美善統一是傳統詩教的原則,這個原則對當代詩教仍具借鑒價值,當代詩教應發揮詩的教化、治療的功能。

2.根據材料内容,下列說法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如果沒有曆代儒者傳承的賦詩、教詩、引詩等闡釋、傳播活動,就不可能形成“興觀群怨”等詩教原則。

B.詩教本質是政教,即詩教擔負着政治道德教化功能,以達成維護社會倫理秩序,培育君子人格等目的。

C.随着時代更替,詩教含意泛化,“詩”指包括《詩經》在内的所有詩歌作品,“詩教”外延也因之擴大。

D.孔子《詩》教提出的“群”“怨”思想,對于當下時代的人際和諧、社會和諧、個體減壓等都有積極意義。

3.根據材料内容,下列各項中對于《詩》的闡述,不屬于詩教範疇的一項是(3分)

A.《詩》依違諷谏,不指切事情,故雲溫柔敦厚是《詩》教也。

B.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

C.此一經以《詩》化民,雖用敦厚,能以義節之,欲使民雖敦厚不至于愚。

D.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4.請結合材料内容,給“中國詩教傳統”下一個簡要的定義。(4分)

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6分)

(二)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深 秋 安慶

進入八月,秋梅的心就被拽回家鄉了。

一到秋天,秋梅就有一種莫名的感覺,就想回家,回家吃母親煮的玉米。說不出自己為什麼偏愛煮玉米,也許是自己出生在秋天;母親說生她前吃了兩穗煮玉米,秋梅在娘胎裡就聞着煮玉米的味兒了。父親也是在秋季離開人世的,那時侯秋梅才5歲,她隐約記得母親拉着她和哥哥站在父親墳前茫然的樣子。幾年前的秋季秋梅離家的前一天,母親默默地挎着荊籃去地裡摘回幾穗玉米,然後把黃澄澄的熟玉米放在她的眼前。母親說:孩子,想吃玉米時就回來。

一進入八月,她就有一種歸心似箭的感覺。回了家,母親挎着那隻荊籃往地裡走,瘦瘦的身影淹沒在無邊的青紗帳裡。那一年看母親挎着荊籃往地裡去,她跑過去要挎籃子,母親不讓,她就挎着母親的胳膊。她看見母親日益多起來的白發像玉米纓子一樣地飄,心裡隐隐地有些憂郁。人幹嗎要老呢?母親這麼慈祥的人也會老呀?

水在火上滾,幾分鐘後那玉米的香味兒溢得滿屋子都是。母親說:成熟前的玉米穗兒,也就是熟到七八成時的嫩玉米煮出來最好吃,幹幹淨淨的黃像剛剛升起的太陽的顔色。秋梅有一次和單位的幾個人進飯館吃自助餐,一夥人津津有味地搶吃切成一截截的玉米,隻有秋梅穩塔似的坐着。有人問:秋梅,你不吃呀?秋梅搖搖頭。真的,秋梅從不在城裡的街上買玉米吃。她隻喜歡吃母親煮的玉米。有一次吃着吃着,秋梅忽然冒出這樣的靈感:吃母親煮的玉米,好像在吃母親的奶。真的,怎麼不是呢?母親不是說生自己時吃了兩穗煮玉米嗎,這麼說,自己一生下來吃的第一口奶裡就有玉米的味道了,自己愛吃煮玉米也許從自己落地吃第一口奶時就開始了,那個時候煮玉米的馨香已經在心裡紮根了。秋梅為這種想法激動,更堅定了回家吃玉米的念頭。

往往是玉米煮熟了,母親把一鍋的玉米從火上端下來,把一個個玉米穗撈進竈台上的一個用秫稭編成的小筐裡。一縷縷熱氣噴着一個個小小的氣柱,幻成氣圈兒往上蹿。晾幾分鐘,母親把一隻玉米穗遞給女兒,女兒接過來,睃着母親也拿過一隻,便貪婪地吃起來。

這時候女兒就要告訴母親自己在城裡的一些消息,讓媽媽為自己高興。秋梅說:媽,我受了獎勵,工資又長了一級。媽問:真的嗎?秋梅說:真的,我能騙媽嗎?媽囑咐;做本分的人,好好兒幹,幹好才有出息。秋梅點點頭,她看見母親臉上綻出了歡喜的笑容,她迎着母親的目光笑得露出了白白的牙齒。

有一次,秋梅啃着玉米說:媽,我每年都回家吃你煮的玉米,每年。不,一輩子都回家吃,也給媽帶來女兒的好消息。

母親笑笑,臉上的皺紋往一處擠。媽不知還能給你煮幾年啊,媽是煮一次少一次啊。

秋梅急了:媽,你咋這樣說呀?媽,你記着,女兒喜歡你煮的玉米,你要長生不老。

秋梅真的每年八月都回來一次。秋梅有一個哥,哥忙,要種地還要抽空做些生意,很少和媽在一起。這年回家,母親挎着荊籃往河灘走。秋梅有些迷惘地跟着母親,母親把她帶到河灘上一片勃勃生長的玉米旁。秋梅看見玉米穗上的紅纓子舞動着,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在河灘的上空叫。母親站着,說:咱家的田被新修的公路占了,這是我開的荒。

開荒?

母親點點頭。

母親莊重地說:我要讓你每年都吃到我親手種的玉米穗。

秋梅呆呆地站着,秋梅知道開荒的難,要除掉荒草,剔走石子……她看着母親,看着母親越來越駝的背,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秋梅蓦地想起自己心裡的那句話:吃母親煮的玉米像吃母親的奶。那次秋梅吃得很慢,吃得很香。

又一年秋天,她又踏上回家的路。

媽。她喊着。

水開了,玉米在鍋中咕嘟咕嘟地沸,玉米的香氣出來了,溢得滿屋子都是。秋梅把鍋端下來,把玉米撈在那個每年撈玉米用的秫稭筐裡,騰騰的熱氣順着筐沿往空中飄。

秋梅把半截玉米放在媽的手裡,媽倚在床頭,慢慢地擡起手,把玉米穗慢慢地往嘴邊送。秋梅也開始吃,吃另半截玉米。吃了幾口,像往年一樣講她在城裡的事兒…

媽側着頭看着秋梅,臉上露着笑容,最後的笑容。

第二天晚上,母親走了。

秋梅摟着媽,哭着,喚着,把個秋夜哭得好陰沉。

哥說:媽其實一直在等你回來。

媽葬了,墳地就在荒地的不遠處。

又是一年的深秋。

這一天午後,秋梅打開寝室的門,哥風塵仆仆地站在她的門口。哥把幾穗煮玉米遞過來,

說:照媽的囑咐,每年的秋天我都給你送玉米穗來……

秋梅伏在哥的肩頭,好久好久才擡起頭,淚眼婆娑地對哥說:哥,回去告訴媽,每年秋天我還回去,咱一起去看媽,還吃那片荒地上的玉米穗……

6.下列對小說相關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小說第一段“進入八月,秋梅的心就被拽回家鄉了”,既交代了小說的主人公,同時也設置了懸念,引發讀者的猜想,激發閱讀興趣。

B.“慢慢地擡起手”“慢慢地往嘴邊送”這些細節暗示母親病重,大限将至;“露着笑容,最後的笑容”則表明母親為有好女兒而感到欣慰。

C.因自家的田被新修的公路占了,為了讓女兒每年吃到自己親手種的玉米,母親不辭辛勞在河灘開荒:這一情節凸顯母親的愛心與堅韌。

D.母親過世後,哥哥每年秋天給秋梅送玉米:一是為兌現母親的祝福;二是補償生前很少與母親在一起的缺憾,表達自己未盡孝的忏悔。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多起來的白發像玉米纓子一樣地飄……”這一句勾勒出母親白發披散的形象特點,比喻貼切,滿含憐愛、憂慮之意。

B.單位一夥人在飯館裡搶食玉米,而秋梅“穩塔似的坐着”,不為所動:這處對比,意在突出秋梅對母親煮的玉米的喜愛。

C.小說善于運用語言、動作、神态、心理等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描寫生動、傳神,語言簡練、幹淨,飽蘸真摯的情意。

D.小說剪輯母親為女兒煮玉米、種玉米,秋梅回家吃玉米,哥哥給秋梅送玉米等若幹片段,情節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8.玉米在小說中有什麼樣的作用?請從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兩個方面簡要分析。(4分)

9.安慶的小說具有鮮明的特色,請從情感、審美兩個角度談談小說為什麼以“深秋”為題。(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堅銳意欲取江東,下诏大舉入寇。陽平公苻融言于堅曰:“鮮卑、羌虜,我之仇雠,常思風塵之變以逞其志,所陳策畫,何可從也!良家少年皆富饒子弟,不閑軍旅,苟為谄谀之言以會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後患。”堅不聽。是時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謝玄入問計于謝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駕出遊山墅,親朋畢集,與玄圍棋賭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安遂遊陟,至夜乃還。桓沖深以根本為憂,遣精銳三千入援京師。謝安固卻之,曰:“朝廷處分已定,兵甲無阙,西藩宜留以為防。”沖對佐吏歎曰:“謝安石有廟堂之量,不閑将略。今大敵垂至,方遊談不暇,遣諸不經事少年拒之,衆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謝玄遣廣陵相劉牢之帥精兵五千趣洛澗,梁成阻澗為陳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之。于是謝石等諸軍,水陸繼進。秦王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此亦勃敵,何謂弱也!”怃然始有懼色。秦兵逼淝水而陳,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堅曰:“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融亦以為然,遂麾兵使卻。秦兵遂退,不可複止。謝玄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共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謝安得驿書,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内,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淝水之戰》)

[注]①堅,苻堅,前秦國君。②謝安,東晉政治家。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3分)

A.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

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

B.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

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

C.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

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

D.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

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江東,一般指地區名。秦代以後習慣上稱長江蕪湖、南京段以下南岸的地區為“江東”。

B.圍棋,中國傳統棋種。終局時,将占有的空位與子數相加計算,或單計空位,多者為勝。

C.廟堂,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又如《嶽陽樓記》中的“居廟堂之高”。

D.左衽,衽,衣襟。我國古代中原一帶民衆的服裝向左開,異于某些少數民族服裝的右衽。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前秦入侵東晉,大軍壓境,人們恐懼,謝安也對戰局沒有信心,他用下棋、漫遊來掩飾自己内心的緊張心情,桓沖對謝安的行為感到不安。

B.東晉劉牢之率軍擊敗前秦軍隊。苻堅登壽春城嘹望,看到晉兵布陣嚴整,加之草木皆兵,認為遇到了勁敵,因而感到害怕,已經顯露敗象。

C.東晉軍隊在淝水遇阻,謝玄請求前秦讓東晉軍隊渡河,雙方一決雌雄。苻堅對此胸有成竹,沒想到前秦軍隊潰散,一發不可收拾,被東晉擊敗。

D.文末寫謝安獲得戰報,得知戰果,這時他正好與客人在下圍棋,但他故作冷靜,若無其事,但一個細節描寫卻反映出謝安内心是非常興奮的。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朝廷處分已定,兵甲無阙,西藩宜留以為防。(4分)

(2)但引兵少卻,使之半渡,我以鐵騎蹙而殺之,蔑不勝矣。(4分)

14.文中苻融說“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後患”,他的理由是什麼?請簡要概括。(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節選)岑參

胡地苜蓿美,輪台征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師。

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

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

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

卻笑霍嫖姚,區區徒爾為。

[注]①封大夫,封常清,唐朝名将。②苜蓿(muxu),草本植物。③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漢

名将。曾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

A.詩的前兩句以一派草美馬肥的從容、熙和的景象開篇,給人以無限遐想。

B.第三至六句,寥寥二十字寫出封大夫讨伐匈奴從出師到降虜來歸的全過程。

C.第七、八句用兩個疊音詞描寫凱旋時軍隊的浩浩蕩蕩,充滿勝利的喜悅。

D.全詩運用描寫、記叙、議論等表達方式,塑造了一個能征善戰的統帥形象。

16.詩的最後兩句表達了怎樣的主旨?請聯系全詩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夜宿山寺》中“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兩句,運用誇張手法寫山寺高聳雲霄,他的《蜀道難》中“ , ”兩句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寫山峰之高,絕壁之險。

(2)蘇轼《赤壁賦》中,“ , ”兩句,從側面烘托箫聲的哀婉纏綿、凄恻動人。

(3)燕屬候鳥,随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居家屋内或檐下,因此為古人青睐,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等,如

“ , ”。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自古以來就流傳着的養生保健諺語。

春捂,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身體産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态。( ),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适應。病菌乘機偷襲人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由于人體下半部血液循環比上半部差,易受風寒侵襲,所以寒氣多自下而生,因此春季穿衣應注意“下厚上薄”。

秋凍,指立秋後天氣轉涼,不要急于增添過多的衣服。此時加強防寒鍛煉,提高人體抵抗疾病,叢而增強機體逐漸适應寒冷的環境,避免不生病。特别對兒童而言,秋凍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禦寒能力和抗病能力,還能提高其肌肉和關節活動的能力,促進血液循環,流向四肢骨骼的血液也随之增加,對兒童生長發育有益。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地脫掉棉衣,由冬季轉入初春

B.過早地脫掉棉衣,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

C.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地脫掉棉衣

D.由冬季轉入初春,氣溫變化大,過早地脫掉棉衣,乍暖還寒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此時加強防寒鍛煉,使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得以增強,從而使機體逐漸适應寒冷的環

境,避免不生病。

B.此時加強防寒鍛煉,提高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而使機體逐漸适應寒冷的環境,避免生病。

C.此時加強防寒鍛煉,提高人體抵抗疾病,從而使機體逐漸适應寒冷的環境,有利于避免許多疾病的産生。

D.此時加強防寒鍛煉,提高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從而增強機體逐漸适應寒冷的環境,有利于避免許多疾病的産生。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拟人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5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工作狂”在某種意義上是心理問題。“工作狂”與“工作熱情高”有着本質的區别,因為①,一般很難從工作中得到快樂,隻是借助拼命工作求得某種“心理解脫”。此外,這些

人在工作中還常常強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現問題或差錯便羞愧難當、焦慮萬分,卻又可能将他人的援助( );而“工作熱情高”的人都十分熱愛自己的工作,②,如出現失誤

既不會( ),也不會懊惱不已,相反③,同時也注意與同事和上司的協調、配合,因而人際關系相對融洽。調查顯示,( )“工作狂”的工作量要比“工作熱情高”的人大得多,( )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都明顯不如後者。

2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拒人千裡 怨天尤人 因為 所以

B.拒之門外 自怨自艾 因為 所以

C.拒之門外 怨天尤人 盡管 但

D.拒人千裡 自怨自艾 盡管 但

22.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内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6個字。(6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材料一: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57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

查顯示,94.6%的受訪青年有興趣圈,僅17.3%的受訪青年隻想待在原有圈子裡,77.4%的受訪青年認為應該勇于“破圈”,嘗試多元文化。關于如何嘗試“破圈”的問題,61.2%的受訪青年選擇在“傳統”圈加入現代元素,54.0%的受訪青年認為這是“高冷”圈嘗試接地氣的方

式。其他方面還有“小衆”圈走進大衆視野(51.2‰),“民族文化”圈走向世界(47.8%)等。

材料二:

如今,在青年文化圈中,出現了一種“破圈”現象,即原來一些局限于某一群體的圈子,打破了固有的界限,與其他群體相互交流。

上述材料引發你怎樣的思考與感悟?請寫一篇文章,參與《當代青年》雜志社舉辦的“我

看青年‘破圈’”主題筆會活動。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八月金太陽聯考語文答案

1.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A項“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不是評價《詩經》的,文章引用這句話是為了得出“不學《詩》,無以言”的結論,表明孔子重視《詩經》。B項“人門認為‘溫柔敦厚’已經過時,用文以載道取而代之”錯。文中沒有信息表明,人們認為“溫柔敦厚”已經過時;據原文“這種觀點在某種程度上誇大了‘文以載道的覆蓋面”可知,“用‘文以載道取而代之”與原文不符。C項“重點是營造詩教的‘軟環境于文無據。

2.A【解析】本題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态度并進行推斷的能力。說法不當。根據原材料,“賦詩、教詩引詩”是詩教的方式,由“曆代儒者傳承的賦詩教詩、引詩等闡釋、傳播活動”,無法推導出“形成“興觀群怨等詩教原則”的結論。

3.B【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該項解說的是詩産生的原因,而非教化功能。

4.①中國詩教傳統是指春秋戰國以來由以儒者為主的不同階層成員構成的實施主體,②以《詩經》為底本,以孔子的《詩經》思想為原則,③采取教詩、傳詩以言志等方式,④旨在傳播儒家正統思想,維系社會結構穩定的文化傳統。(意思對即可,每點1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歸納内容要點的能力。答題區間在材料一第三段,先篩選出關鍵信息,按事理邏輯順序,先闡述實施的主體,再闡述實施的内容和原則然後闡述實施的方式,最後闡述實施的目的。

5.①先簡述詩教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影響及其構成要素;②接着解析孔子的詩教觀,概述詩教傳統的形成

③然後解說詩教傳統的内涵及其實施主體;④進而闡述詩教本質是政教;⑤最後闡述詩教含意的泛化。(意思對即可;每點1分,五點滿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論述類文本思路結構的能力。考生應把握材料一的總體論證思路,弄清了總體論證思路答題時才不會紊亂。材料一是按照逐層遞迸的思路展開論述的,沿着這個思路,逐段梳理其行文脈絡,并用簡明扼要的語言予以概述。注意每段的行文要點不要遺漏。

6.D【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的整體解讀和内容的理解能力。A項是對小說第一段内容及其表達功能的理解。該項表述正确。B項是對母親吃玉米、與女兒談話時的動作、神态細節的作用的理解,前者表明母親病重,後者流露其欣慰之意。該項理解正确。C項從“母親開荒種玉米”這一情節入手設題,它表現了深摯的母愛和堅韌的品格。該項理解正确。D項中“補償生前很少與母親在一起的缺憾,表達自己未盡孝的忏悔”這一理解不正确,屬于過度解讀,于文本語境而言依據不足。

7.D【解析】本題考查對小說藝術特色的鑒賞能力,分别涉及修辭手法,諸如比喻、對比;叙述順序與結構特點語言風格等。A、B、C三項分析鑒賞正确。D項中“情節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這一表述不正确。從本文叙事看,它采用追叙的筆法,撷取秋梅記憶中的若幹片段,展現母女情深,情節舒緩,未有跌宕起伏,也不宜用“扣人心弦”的鑒賞文字。

8.①在人物形象上,母親為女兒煮玉米、種玉米,和兒女一起吃玉米,從中折射出母親的善良、仁愛、堅忍、本分、純樸。②在故事情節上,玉米是情節的樞紐(或聚合點),小說圍繞着玉米來叙事,情節集中、緊湊。(意思對即可,每點2分)

【解析】本題考査鑒賞小說核心意象表達作用的能力。玉米是這篇小說的核心意象,題幹要求從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兩個角度進行回答,應從玉米這一物象所寄寓的母親的性格、品質,以及它對于情節組織的功能兩個方面具體分析。

9.①在情感上,小說剪輯了發生在不同秋天的若幹生活片段場景來抒寫對母親(也是對故鄉)的思念,“深秋”在文中渲染思鄉濃情、念母深情,襯托孝敬母親、感恩母愛的真情。②在審美上,小說淡化故事情節,叙事節奏舒緩,以“深秋”為題,賦予小說詩意色彩,增強了小說的感染力,更能引人共鳴,發人深省。(意思對即可,每點3分)

【解析】本題考查綜合探究能力。該文以時間名詞或說季節意象“深秋”命題,具有多重功能。首先,從情感的角度看,标題“深秋”,蘊含對母親的憶念、追思,渲染緬懷、感傷的氛圍。其次,從審美的角度看,“深秋”題意統攝下的小說叙事,極具詩意,用語簡約而耐人玩味,引人共鳴。

10.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标點: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饑凍,死者什七八。

11.D【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左衽,我國古代某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開,不同于中原一帶民衆服裝的右衽。

12.A【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内容要點的能力。“謝安也對戰局沒有信心,他用下棋、漫遊來掩飾自己内心的緊張心情”與原文不符。文章第一段用謝玄、桓沖的緊張反襯謝安的鎮靜,用烘雲托月的手法刻畫謝安的大将風範。謝安在下棋、漫遊之際實則早有深謀遠慮,故而部署得當,最終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13.(1)朝廷的處理辦法已經決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應該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備。

(2)隻是領兵稍微後撤,讓他們渡河到一半,我們再出動鐵甲騎兵逼迫攻殺,沒有不勝的。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1)小題的關鍵點:“處分”意為“處理”;“阙”意為“缺乏”;“宜”意為”應該”。第(2)小題的關鍵點:“但”意為“隻是”;“卻”意為“後撤”:“蹙”意為“逼迫”。每小題關鍵點每處1分,意思翻譯準确即可,句意1分。

14.仇敵所獻的謀劃不可靠,(1分);良家子弟不熟悉軍事事務,(1分);隻是迎合皇帝的心願。(1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題,要準确理解原文“鮮卑、羌虜,我之仇雠,常思風塵之變以逞其志,所陳策畫,何可從也!良家少年皆富饒子弟,不閑軍旅,苟為谄谀之言以會陛下之意”的意思,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整合。

參考譯文:

苻堅專注于想要攻取江東地區,下達诏令大舉入侵。陽平公苻融向苻堅進言說:“鮮卑、羌族的虜臣,是我們的仇敵,經常盼望着風雲變化以實現他們的心願,他們所獻的計劃,怎麼能聽從呢!良家少年全都是富豪子弟,不熟悉軍事事務,隻是苟且進上阿谀奉承之言,以迎合陛下的心願。我擔心既不能成就戰功,随之還會産生後患。苻堅沒有聽從。這時前秦的軍隊已經非常強盛,東晉京城裡的人震驚恐懼。謝玄入朝,向謝安詢問應對之策,謝安一副平靜的樣子,回答說:“已經另有打算了。”謝安于是就命令駕車出遊山間别墅,親戚朋友雲集,與謝玄在别墅玩圍棋賭博。謝安的棋術一直不如謝玄,這一天謝玄由于内心恐懼,緻使兩人旗鼓相當,謝玄無法取勝。謝安于是就登山漫遊,到晚上才回來。桓沖對國家的根基大業深以為憂,派精銳部隊三千人入城支援京城,謝安堅決阻攔他,說:“朝廷的處理辦法已經決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應該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備。”桓沖對藩府參佐歎息道:“謝安有身居朝廷的氣量,但不熟悉帶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敵臨頭,還盡情遊玩,高談闊論不止,隻派遣未經戰事的年輕人前去抵抗,再加上數量不足,力量弱小,天下的結局已經可以知道了,我們将要受外族的統治了!”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梁成扼守山澗部署兵陣以等待劉牢之。劉牢之徑直向前渡河,攻擊梁成大敗梁成。于是謝石等各路軍隊,從水路、陸路相繼進發。前秦王苻堅與陽平公符融登上壽陽城觀望,隻見東晉軍隊布陣嚴整,又望見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為都是東晉的士兵,苻堅掉頭對苻融說:“這也是強敵,怎麼能說他軟弱呢!”茫然若失,臉上開始有了畏懼的神色。前秦的軍隊緊逼淝水而布陣,東晉的軍隊無法渡過。謝玄派使者對陽平公苻融說:“如果能移動兵陣稍微後撤,讓晉朝的軍隊得以渡河,以決勝負,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嗎?”苻堅說:“隻是領兵稍微後撤,讓他們渡河到一半,我們再出動鐵甲騎兵逼迫攻殺,沒有不勝的。"苻融也認為可以,于是就揮舞戰旗,指揮兵衆後退。前秦軍隊一退就不可收拾。謝玄等率領軍隊渡過淝水攻擊他們。苻融騎馬巡視軍陣,想來率領退逃的兵衆,結果戰馬倒地,被東晉的士兵殺了,前秦的軍隊于是就崩潰了。謝玄等趁勝追擊。前秦的軍隊大敗,自相踐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聽到刮風的聲音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東音的軍隊就要追來了,晝夜不敢停歇,慌不擇路,風餐露宿,凍餓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謝安接到了驿站傳遞的書信,當時他正與客人下圍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無高興的樣子,繼續下棋。客人問他是什麼事,他慢條斯理地回答說:“小孩子們已最終攻破了賊寇。”下完棋以後,他返回屋裡,過門檻時,高興得竟然連屐齒被折斷都沒有發覺。

15.C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古詩的表達技巧、語言和評價古詩觀點态度的能力。“軍隊的浩浩蕩蕩”的理解不正确。應是戰果累累、降虜衆多。橐駝.是駱駝。穹帳,是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氈帳。這兩句描寫的是降虜之多。

16.詩的最後兩句通過把封大夫與封狼居胥、大捷而歸的西漢名将霍去病進行比較,(2分)高度贊揚了封大夫未戰而降服匈奴,使西域戰火熄滅,赢得了邊塞的安甯,功蓋古人。

17. (1)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

(2)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3)示例- - :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示例二: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示例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

示例四: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每空1分,有漏字、錯别字、語序錯誤等,該空不得分)

18.C [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上文說明冬春季節交替,“由冬季轉入初春”放在開頭與上文銜接緊密,介紹完冬春的交替,再說明“乍暖還寒”符合事理邏輯,“氣溫變化又大”是補充信息,過早地脫掉棉衣”與下文“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适應”銜接緊密。

19.B [解析]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項“避免不生病”不合邏輯;C項"提高人體抵抗疾病"成分殘缺;D項“增強機體逐漸适應寒冷的環境”搭配不當。

20.“乘機”“偷襲”分别将病菌人格化,說明冬春之交病菌悄悄地危害人體,以及人們不注意防範的後果,(3分)生動形象,增強了說理性。(2分)

[解析]本題考查正确使用常見修辭手法的能力。“乘機”“偷襲”是用于描述人的行為的,文段中卻把這兩個詞語運用在病菌上.其用意是生動形象地說明病菌的危害性和入侵人體的方式,增強了表達效果。

21.C [解析]本題考查正确使用詞語的能力。“拒之門外“形容拒絕協商或共事。“拒人千裡“形容對人态度傲慢。根據話境,括号處應填”拒之門外”,強調不與人溝通,“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抱怨天,責怪别人。“自怨自艾“指悔恨自己的錯誤,依據括号二處下文語境,應填“怨天尤人”,若填“自怨自艾"導緻前後語意重複累贅。括号三四處應填的關聯詞是”盡管.....但........”,表示轉析關系;而非因果關系。

22示例:

①“工作狂”往往并不熱愛自己的工作

②從工作中他們能獲得巨大樂趣

③會正視錯誤并加以改正

(每答出一處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隻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字數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本題考查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準确表達的能力。根據①處語境,此處應填有關“很難從工作中得到快樂”的原因,如“‘工作狂’”往往并不熱愛自己的工作”;根據②處的語境,此處應填“熱愛工作”的結果,如“從工作中他們能獲得巨大樂趣”;根據③處語境,此處應填與上文語意“相反”的信息,如”會正視錯誤并加以改正”。

23.[寫作提示]本題考查寫作能力。

(一)材料解讀

這是一道情境組合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試題。材料一引述中青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的一項專題調查的相關具體數據,介紹青年文化圈及其“破圈"現象。材料二對“破圈”概念作了扼要解釋。題幹設置“我看青年破圈”的主題筆會的寫作情境,規定了“我看青年‘破圈’”這一筆會主題,對立意範疇做了限定。該題材料新鮮,貼近當代青少年生活,學習及其社會交往的實際,試題既有自主立意的開放性,又有情境的限制性,可以檢測考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檢測其思辨性與獨創性。

審讀兩則材料,須抓住其内涵要點。對于材料一,須關注的是絕大多數青年都有興趣圈,而且大多數青年認同“破圈”,勇于嘗試多元文化。由此可見當下青年的蓬勃朝氣;此外,要關注青年嘗試破圈的行為方式。對于材料二,須關注青年“破圈”的本質是打破固有界限,積極主動參與群體互動、交流。在整體感知上述兩則材料内容要點的基礎上,考生可以針對給定的筆會主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并闡述理由。

(二)參考立意

①"破圈"是青年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重要途徑;

②"破圈"利于增加青年的包容度、多元性和靈活性;

③"破圈"須積極主動,敢于嘗試,勇于創新;

④"破圈"加速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傳承創新;

⑤"破圈"推動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⑥勇于“破圈”,才能體驗多元文化的精彩;

⑦"破圈”的跨界融合,可以促進網絡文化的繁榮發展;等等。

(三)略

(四)補充說明

1.錯别字等扣分

缺标題扣2分;不足字數,每少50個字扣1分;每1個錯别字扣1分,重複的不計;标點錯誤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數等扣分

①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評分标準評分,扣字數分。(少50個字扣1分)

②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評分,不再扣字數分。

③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評分,不再扣字數分。

④隻一-兩句話,,給1分或2分,不評0分。

⑤隻寫标題的,給2分,不評0分。與作文完全無關,甚至是調侃考試、調侃評卷老師的内容,可以打0分。

⑥完全空白的,評0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