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書籍的形态主要有:簡策、金刻、石刻、獸皮、缣帛、紙書。①簡冊也稱簡策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書籍。連接竹片的材料主要是麻繩和牛皮繩。用牛皮繩連接的就叫緯編所以有個成語叫緯編三絕。②金刻是指鑄或刻在銅器上的銘文,從周代到漢代鐘鼎等,許多青銅器上都有銘文。周代金文内容多為有關宣揚周王功績、紀念祖先業績、記載重要事件。石刻是指刻在石頭上的碑文,以碑文當作書籍是流傳甚廣的形式。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③缣帛中國古代以絲織品為記錄知識載體的。在發明紙以前,常在缣帛上寫字,稱帛書。帛書産生于春秋戰國之交。缣帛與竹片是同時并存。④紙書根據考古的發現,早在西漢初年就發明了植物纖維紙。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之後,人們開始用紙寫字,但簡冊和帛書同時存在,而且還是主要的書籍形式。随着造紙術的改進還紙張的大量出現,紙寫本才取代簡冊和帛書,成為書籍的主要形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