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
蓮池東林寺前有蓮池一方,白蓮朵朵,清波淩淩,綠葉田田。傳說,此池始為東晉名士謝靈運所鑿。謝靈運(385—433)是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故人稱“謝康樂”。他才華橫溢,高傲自負,對慧遠大師卻“肅然心服”,要求加入蓮社,慧遠大師以其心雜未準入社。 謝靈運雖未入蓮社,卻在東林寺内翻譯經文。其間,他幫助東林修建了“蓮池”。池中自蓮,古稱“青蓮華”,中外馳名。 元朝至治元年(1321),日本僧人澄圓将蓮種帶到日本,并大弘淨土教義,力揚東林之風,青蓮花亦開遍日本國。1992年,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日本佛教界将蓮種回贈東林寺,楊成武上将也為蓮池題寫了“蓮池”二字。至此,“青蓮華”又重新盛開在東林祖庭。大雄寶殿
東林寺舊有五百羅漢閣,現五百羅漢堂為1987年後重修,在大雄寶殿東、西兩側,為東林寺重要佛殿之一。重塑的五百羅漢為泥塑,形态各異,栩栩如生。六朝松
三笑堂前有古松一棵,虬枝盤結、樹影婆娑。傳說此松為慧遠大師親手所植,本名為“羅漢松”,因植于東晉,至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故稱“六朝松”,有人亦将它譽為“廬山第一松”。據傳此松頗具靈性,幾度枯榮皆與東林興衰息息相關:寺興樹則榮,寺衰樹則枯。如今又見六朝老松枝繁葉茂,當知中國國運紹隆,東林祖庭亦必道場再興。李北海碑
李北海碑系唐代大書法家李北海親手所書的《東林寺碑》并序,全文1037個字,刻于唐開元十九年(731),時間比柳公權碑還早,可惜原碑毀于火災,現碑為元代至元三年(1337)重刻。至今也有660多年的曆史,仍不失為珍貴文物,現豎立在大雄寶殿之後。柳公權殘碑
唐會昌初年(841),武宗皇帝下诏廢佛,佛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滅頂之災,史稱“會昌法難”,東林寺亦遭遇大劫,成為一片廢墟。幸武宗滅佛後一年而薨,宣宗李忱即位,于會昌六年(846)五月頒布了複佛令。高僧正言法師受江州刺史崔黯委托主持東林複建,曆十一載艱辛,于唐大中十一年(857)複建成“極天下之壯觀”的東林寺。崔黯親撰《複東林寺碑》文,大書法家柳公權時年已80餘歲,欣然為之書,被打制成碑立于寺中。崔文辭采飛揚,柳書遒勁有力,辭書合璧,遂成東林一絕。至清初碑已裂為多塊,康熙年間被收入皇廷,僅留一小塊存寺,故稱“柳公權殘碑”。 此殘碑至光緒初又失其所在。至康有為來遊東林寺,在寺中四處尋找,終于在櫥下覓得,康有為亦有題刻,記載了他在櫥下覓得柳公權殘碑之事。柳公權殘碑現收在東林寺藏經樓中,成為鎮寺之寶。神運殿、出木池
傳說在東林建寺之初,慧遠大師為籌集木材而發愁。一日,遠公寐至夜半,夢中忽見一位自稱“廬山之神”的自須老人對遠公言道:“此處幽靜足以栖。”這天夜裡,天空雷電交加、風雨大作,等到天明的時候一看,殿前的池塘中已湧出了許多上好的木材,解了慧遠大師的燃眉之急。這都是慧遠大師誠心鑒于天地,德行有感于神靈,故有此神助。後來,慧遠大師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為“神運殿”,湧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神運殿現改名為“大雄寶殿”王陽明詩碑
王陽明(1472—1528),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明正德十四年(1519),王陽明平定了南昌甯王朱宸濠的叛亂,為挽救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反而蒙誣遭謗。次年,他滿懷宦海失意的心情來到了廬山,在遊覽東林寺時即興賦詩,當時題在東林寺的牆壁上,清康熙年間被後人摹刻成此碑,存于寺内。護法力士
相傳在修蓋神運殿時,有個力大如牛的僧人,整天汗流浃背地勞動,不肯稍事休息,一個人要幹幾個人的活。慧遠對他特别賞識,稱他為“護法力士”。院僧為了紀念這位護法力士,特為他雕鑿了一座石像,将它供奉于寺側。1975年,當地農民在建“大寨田”時,無意中掘出,經考證該石雕當為唐代遺物,線條古樸簡潔,是罕見的藝術珍品。 聰明泉
東林寺玉佛樓後,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叫做“聰明泉”。傳說東晉名将殷仲堪到東林寺拜訪慧遠大師,二人行至山腳,見此處有蒼松翠柏、泉水潺潺,便于此聽泉談《易》。殷将軍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慧遠大師指泉贊道:“将軍之辯,如此泉湧,君侯聰明,若斯泉矣!”此泉因此得名“聰明泉”。唐太宗曾手書“聰明泉”三字,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亦有詩雲:“一勺如瓊液,将愚拟聖賢。欲知心不變,還似飲貪泉。”後人均刻碑留念。直到現在,許多到東林寺覽勝的遊客都要飲上一勺“聰明泉”水,寄托人們追求智慧的美好願望。譯經台、文佛塔
譯經台是天竺高僧覺賢在東林寺翻譯經文的地方。覺賢,是意譯名,本名佛陀跋陀羅,簡稱佛陀跋陀,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内)人,釋迦族,甘露飯王後裔,17歲出家,以精通禅律馳名。他于義熙四年(408)來到長安。初與後秦高僧鸠摩羅什甚為融洽,後因學風、師承不同漸有分歧,為羅什門人所抨擊,被迫離開關中。在慧遠大師的邀請下,覺賢加入了蓮社,并在東林寺翻譯了大量的佛經,六十卷《華嚴經》即譯于此地。同時,由于慧遠大師的崇高威望,覺賢得以順利恢複名譽。
為了回報慧遠大師,他将随身攜帶的三粒寶貴的佛舍利葬于東林寺北後山,并建上方塔供奉。可惜的是,1937年日本侵略軍攻占廬山時,上方塔毀于一旦,現塔為1998年重修,改名“文佛塔”。
唐經幢
唐代尊勝陀羅尼經幢。主體為八面石柱,高約2米,刻于唐永淳二年(實為弘道元年,即683),為東林寺現存最古老的石刻,是罕見的文化瑰寶。遠公塔院
在東林寺西側,遠公圓寂于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後人建塔供奉。又因其墓塔疊石如荔枝,故又稱“荔枝塔”。舊有塔院在清代已毀壞,現塔為1983年重修,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内有一棵“佛手樟”,相傳為慧遠大師手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東林大佛
東林大佛坐落在江西星子縣的東林寺48米阿彌陀佛像,經過十餘年的醞釀,于2007年正式破土動工。 建成後的東林大佛将是全球最高最大的阿彌陀佛接引銅像,而與之相配套的東林淨土苑,則是集修行、弘法、研究、慈善、安養與臨終關懷為一體的綜合性佛教道場。為彰顯佛教終極關懷品格,東林淨土苑将不收朝禮門票。 景區以東林大佛為核心的建築群沿着中軸線布置,采用中國古代聖山建築群的經典建築空間組織方式,将大佛景區按照七個景區依序展開,建築空間開合有緻,起伏跌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