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期間“一個人吃兩個人補”,為了寶寶出生時白白胖胖的,很多孕媽被家人催着多吃些,以至于營養過剩把自己也吃胖了。随着一次次産檢,醫生的一次次叮囑“控制體重”,孕媽才明白,寶寶過大并不是好事。
雖然新生兒胖胖的很是可愛,但這未必就是好事,除了對寶寶自身有所影響,對于産婦來說在生産的時候那可是有難 産的分險。
根據過往分娩記錄顯示,胎兒體重過重造成分娩的傷害占3-7%,胎兒過重容易造成産程遲滞、增加産道擠壓創傷、增加剖腹産概率,以及産後出血多、恢複慢等各種情況。
同時,胎兒體重超标通常也意味着孕媽體重超标,除了行動不便還有妊娠TNB的可能性,寶寶出生時就會電解質不正常、低血糖、黃疸、血小闆過多等,需要醫護人員頻繁追蹤巨大兒的血糖值。
看着醫護人員對寶寶過多的“關注”,新媽媽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自己幫不上忙反而看着着急,一着急就影響了母乳的分泌。
我生寶寶時在醫院就見過一位媽媽生了個8斤多的寶寶,而且還是順産的,但是這個順産過程非常不容易,據說撕 裂了,以至于産婦好幾天都下不了床,而且寶寶還被特殊照顧着,對于這位媽媽來說,她就感覺經曆了這輩子難以想象的“不容易”。
新生兒出生時的體重在5-8斤都是正常的,男寶寶會比女寶寶重一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媽媽們在孕期的營養是比較充足的,不再像早前因為物資匮乏而營養不良了。
因此,新生兒出生時體重大多數是在6-8斤,如果超過8斤,就屬于巨大兒了。
随着寶寶的月齡增加,新媽媽又開始擔心寶寶的體重增長的是否正常。
其實用阿布提的話來說,根本就不用擔心這個,隻要寶寶吃得飽睡得暖,寶寶都是健康的,而且小時候體重增長的快慢代表不了什麼,每個寶寶都存在個體差别,有的寶寶前期瘦小後面卻長胖了;有的出生時胖胖的,到後面就越來越瘦。
不過,過度肥胖和過度瘦小那可是不行的,嬰幼兒體重還是要在某個範圍結合身高來評估,來看一下标準體重的測量公式:
1-6個月體重(公斤)=出生體重 月齡x0.7
7-12個月體重(公斤)=出生體重 月齡x0.5
2-10歲體重(公斤)=嬰幼兒體重X2+8
當然,這些體重隻是一個參考數值,孩子的胖瘦跟飲食、遺傳等都有關系。寶寶的體重這樣量:對于年齡偏小的寶寶,一般是放在嬰兒秤上躺着稱量,稱量前盡量讓寶寶排完便便,然後脫去厚厚的衣服,越輕越準确;等寶寶稍微大些,在1-3歲之間就采用坐着稱量體重了;3歲以上的就是站着用普通體重秤稱量。
在寶寶的生長過程中,體重也不是一直漲而不下降的,比如說新生兒出生後的一個星期體重就會減少,這是因為排出胎便和吸吮能力差喝奶少造成的,等過多一個星期體重就能上漲了;
又比如寶寶在八個月左右和一周歲左右體重會增長得慢一些,這是因為胖寶寶要長高了,他們不再是橫着長而是豎着長了。
另外,寶寶在生病期間的體重也會有所降低,因為人在不舒服的時候胃口會不好和睡覺不踏實。
新生兒滿月的體重比剛出生時重2斤,滿2個月時的體重比剛出生重4斤;
5-6個月的體重是剛出生時的2倍;
10-12個月時的體重是剛出生時的3倍;
2歲時大約是4倍;3歲時大約是4倍。
建議:
6個月以内寶寶每個月稱量一次;
6-12個月寶寶每兩個月稱量一次;
1-2歲幼兒每三個月稱量一次;
3-6歲每半年稱量一次;
每次稱量數據記錄下來并參照體重标準進行評估。
說在最後
寶寶的體重不能作為是否健康來參考,寶寶是否健康還包括身高、頭圍等,在每個階段體檢的時候醫生都會指出,家長們可以按要求适當做出飲食調整和其他改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