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百裡秦川,五千年中國。秦嶺山脈是劃分我國南北地區的分界線之一,也是中華文明腹地的一道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習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來到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了解秦嶺生态保護工作情況,體現了國家對生态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增強了領導幹部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責任感、使命感。
2、對生态環境工作,總書記曆來看得很重。從去年8月考察甘肅祁連山山丹馬場、聽取祁連山生态修複情況彙報,到此次陝西考察深入秦嶺腹地惕勵領導幹部吸取教訓,總書記對生态環境保護問題不僅親自抓、打頭陣,而且回頭看、重實效。在未來,生态建設應如何發展呢,綠水青山應如何守望呢?
3、守望“綠水青山”,需要新發展理念。人類對自然界的索取會越來越多,如果不加以重視生态文明建設,仍然堅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那麼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将永遠成為一個“美麗的夢想”。因此,我們需要全方位真抓落實,加之生态文明又是中國夢的一部分,未來經濟發展不能再像以往那樣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而是要正确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态環境保護的關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态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唯有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真正建設美麗中國。
4、守望“綠水青山”,需要法律的完善。我國幅員遼闊,資源禀賦不甚平衡,生态環境差異顯著,環境治理措施,也需因地制宜。相對來說,地方立法機構更熟悉當地的環境治理情況,更知曉當地群衆對生态産品的需求,制定的法規也就更有針對性。近年來,諸多案例看到了基層富有創造力,好經驗常來自一線。今年3月,《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确,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環境治理領域先于國家進行立法。制定生态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一方面,要符合中央大政方針精神,确保國家法律和上位法規落細落實。另一方面,地方人大制定生态環境保護法規,要重視總結地方經驗,重在解決實際問題。
5、守望“綠水青山”,需要算好政治賬。秦嶺的違建教訓表面上是自然生态破壞問題,背後卻是當地政治生态遭腐蝕的嚴峻現實。總書記強調:“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反映,影響着黨員幹部的價值取向和為政行為。當前,仍有少數領導幹部對踐行“兩山理念”認識上不到位、落實上有偏差。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到,生态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因此,要全面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必須加強政治生态建設,以政治生态山清水秀守護自然生态山清水秀。
6、“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建設生态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從現在做起,把接力棒一棒一棒傳下去,我們必定能加快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态體系,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更自然、更健康、更可持續,必能為中華民族赢得美好未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