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調研數據顯示,超四成受訪者自稱“社恐”,認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社恐”壓身的年輕人,肩上還有“脫單”的重擔。
2、在遇到心儀的異性時,62.4%的男生和78.8%的女生呈現被動态度。其中,21.2%的男生及30.2%的女生表示“等待對方先開口”。往往愛在心口難開,有23.1%的男生及33.6%的女生無奈選擇“低調暗戀”。
3、這或許也是近年來青年婚戀問題上升到“國家關注”層面的原因之一,“婚戀是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進行選擇的結果,是社交的一種高級形式。”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長鄧希泉表示,“社恐”很可能會對社交渠道、社交能力、社交效果等造成較明顯的負面影響,由此使青年自身在婚戀競争中處于劣勢,增加婚戀成功的難度。
4、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文華認為,醫學概念中的“社恐”與社會學層面的“社恐”有本質上的不同,前者需要進行嚴密的臨床診斷,後者更多指一種生存狀态,當下大多數青年口中的“社恐”均非病理性的。
5、雖然多數青年“社恐”在專業人士眼中,隻是個人精神上的自嘲或幽默,但其造成的影響,卻肉眼可見。
6、調研發現,34.3%的人表示社交障礙給自己的生活造成影響,其中14.2%的受訪者表示其帶來的影響非常大。“社恐”們偶爾的“被迫營業”也是實在沒躲過去的不得已為之,他們在有意識地回避社交。
7、在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萍看來,“社恐”一詞被泛化的現象,潛藏着豐富的社會意義。首先,它可以解讀為年輕人個性化态度的彰顯:聊得來的人就瘋狂地聊,聊不來的就索性貼一個“社恐”标簽避而遠之。其次,它也可以理解為年輕人對“社交泛化”的“反制”。“他們似乎被困在當下的社交系統裡了,社交已入侵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一個‘盾牌’”助其逃離。”
8、當然,社交技巧學習不足、經驗不夠、缺乏社交自信,也是“社恐”存在的原因。調研中,52.7%的受訪者表示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55.6%的人表示不夠自信,而38.3%的人則歸咎于自身性格内向。
9、與此同時,當代人生活節奏較快,社交關系并不牢固,圈内圈外的社交關系薄弱,所以“懸浮感”也成為導緻其社交障礙乃至“社恐”的原因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