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訓诂是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傳統經典(古書)中的古字詞。
(二)訓诂學是古代傳統小學,是經學的基礎,是從形、音、義三個方面研究古文古字。
(三)訓诂的工具是字典字書,如《爾雅》《小雅》《廣雅》《方言》《說文解字》等。
(四)訓诂的目的是解決今人直接閱讀古代書面文字的障礙。
很多學問我們未必要精通,但還是很有必要知道原委的。就比如吃飯,未必需要自己會做飯,也不一定需要自己親自動手,但是吃飯的人畢竟知道做飯是怎麼一回事。讀經也是一樣的,未必需要自己會校勘,也不一定是需要自己訓诂,但是既然要讀經總體上要知道經是怎麼一回事。訓诂是從形音義三個方面研究古文字,是通讀經典的基礎,具體訓诂的方法也體現在這三方面。
形訓,通過字形來解釋古代字義。有三例:
一、陳說,直接陳述特征特點。比如:“貪财為饕,貪食為餮”。
二、描述,通過形象化的手法來比拟說明。比如:“狒狒,如人,被發,迅走,食人”。
三、比拟,把一個事物當作另外一個事物來描述。比如:“蒙,雨貌”。“湯湯,水盛貌”。“蚩蚩,敦厚之貌”
音訓,通過讀音聲韻來解釋古代字義。有三例:
一、同字為訓,用本字解釋需要訓诂的文字。比如:“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比者,比也”,“親者,親之也”。
二、同音為訓,用相同讀音,意思相同的字來解釋需要訓诂的文字。比如:“鹹者,感也”,“夬者,決也”,“政者,正也”,“晉者,進也”。
三、音近為訓,用讀音相似,意思相近的字來解釋需要訓诂的文字。比如:“乾,健也”,“坤,順也”,“仁者,人也”,“義者,宜也”,“校者,教也”,“戶,護也”。
義訓,通過具體涵義來解釋古代字義。有五例:
一、直訓,用同義詞、近義詞來解釋需要訓诂的文字。比如:“弄,玩也”。“假,借也”。“碩,大也。”
二、互訓,用意義相同、相近的詞互相解釋。比如:““宮謂之室,室謂之宮”。“咽,嗌也;嗌,咽也”。
三、遞訓,用意思相近的機組詞,遞進解釋。比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煽,熾也;熾,盛也”。
四、反訓,用意思相反的詞解釋需要訓诂的文字。比如:“亂,治也”,“故,今也”。
五、義界,通過界定概念的具體内容來解釋名詞。比如:“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男子謂女子先生為姊,後生為妹。父之姊妹為姑”。“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風行水成文曰漣”。“不榮而實曰秀”。
我們在明白一門學問的根由、目的及其方法之後,還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問題。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手段是包治百病的,沒有任何一門學問是完美無瑕的。建立在科學态度之下的學問,都是用于承認自己不足并且緻力于自身的完善和發展。訓诂學當然也不例外,存在自身的弊病不可不查。
大緻總結下來,有五個方面的弊病:一、牽強附會,把不相關的事物牽合在一起,強行比附。
二、望文生訓,還是牽強附會的一種,把看着相似,但實際上又不是一回事的内容通過個人臆斷附會到一起。有時候是以先入為主的觀念,去牽強理解古文。
三、随意破字,有的文句屬于暫時讀不通的,有的人便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強行通轉,使古書符合自己的意思。這屬于改字,而通句意的一種。不糾察作者原意,而全憑個人意圖。
四、增字減字,在語句不通順的時候,通過主觀臆斷推測或是缺字,或是衍字,随着個人意圖或增加或删。
五、忽略語法,不重視文言語法,忽略古今語法差異,直接按今文語法解釋古語。
其實總結下來,所有弊病均來源于一個因素,便是個人主觀意見過強。雖說是五個例子,其實也就兩個問題,一是在文字核心義理上面做功夫,二是在讀不通的章句上做功夫。治學是要尊重客觀事實的,有的古書古義并不符合當今價值觀,但是在“為尊者諱,為親者隐”的思想之下,又不能說聖人言論不合時宜了,隻能根據當下意見強行解讀。古書傳抄至今,有所脫衍訛誤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有人認為讀不懂仍是個人水平問題,不接受傳統經典有缺陷的事實,然後在讀不通的地方通過改字、加字、減字等手段,使得内容讀得通。
想要避免如上問題,也是有辦法的。首先是要充分的尊重客觀,尊重事實,讀不通的可以存疑待解,但是不能生拉硬扯的作出解釋。再者要充分認識到人不是萬能神這個事實,無論是先知還是聖賢,本質上都是人,都有人的局限性,不可能全知全能,并且全對了。退一步講,及時聖賢是對的,傳抄了兩千多年了,誰能保證中間的人不抄錯?在沒有考分考證依據的條件下,不宜采用主觀臆斷的方法來處理問題。學問隻能是使得主觀認知越來越符合客觀事實,而不能通過改造材料虛構客觀存在。最後是要明白,分科而治學是人為進行的,而客觀事實是普遍聯系的,閱讀經典不能僅僅依賴一種途徑。
國學基本功:什麼是考據學?
國學基本功:什麼是訓诂學?
國學基本功:如何考據?
轉載請注明出自【頭條号:極簡國學】
插圖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先聯系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