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怎樣理解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怎樣理解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16:25:12

怎樣理解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孔子說民可使由之)1

孔子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句話不長,但是由于中國的古文是沒有标點符号的,所以各種斷句方式都可以解釋出不同的意思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種斷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種斷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一種斷法。

那麼,我們到底要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我們都知道,句子釋意不清,趕緊看上下文。可是《論語》是像《道德經》一樣各章節并列通解,德經在前亦可,在後亦可的形式,還是有統一的、遞進的邏輯思想的作品呢?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們一起整編的,回憶固然是散亂的,但是編撰過程必然是有序的。這一點和悉達多的弟子們整理他的經文不同,因為中國人比印度人更看重手寫筆載,而佛家第一次經文整理完全是口頭記錄,所以《論語》在書寫前必然經過孔子幾位學生審核真僞、編排次序的,一旦成書,千年無改,不會像釋家對悉達多的原始教義産生那麼多的分歧。

怎樣理解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孔子說民可使由之)2

所以《論語》中每一章的每一句的存在,都有一定的論述邏輯在裡面。我們自然可以根據上下文來搞清楚這句話的正确理解。

《論語·泰伯篇》是講什麼呢?

《泰伯篇》論述的是“德政”。第一部分講“何為德政”;第二部分講“何德堪行德政”;第三部分講“行德政的方法”;最後一部分舉出古代德政的典範作為例證。所以這其實就是一篇關于“德政”的小論文,有頭有尾,有始有終。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是在第二部分,用來說明主政者應該怎麼樣看待“德政”,遇見不同問題應該怎麼解決。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是“仁”。孔子所理解的“德政”就是讓每個人的道德都高尚,社會自然就發展得好,大家都講“仁”,“德政”自然而行。

怎樣理解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孔子說民可使由之)3

老子無為治國,孔子教化萬民治國,都是淡化統治者的存在。這兩種狀态雖然是理想化的,但都是邏輯自洽的。

施行“德政”的邏輯,要求主政者成為道德典範,然後帶領大家提高道德水平,完成“仁”治天下的“德政”。這種邏輯有問題嗎?咱們現在不還講究“先富起來一部分人,再帶動大家緻富”嗎?雖然“富裕”和“仁德”不能同日而語,也是孔子思想終歸隻是理想的根本原因,但是這種以榜樣帶動群衆的思路是對的。

如果萬民的德行都提升了,主政者還需要做其他事情嗎?就不需要了,可以任由民衆自己發展、自由發展,社會也不會出現動亂、糾紛。

這就叫“民可,使由之”。如果民衆道德素養足夠,那麼就讓其自由發展即可,不必有過多的幹涉。

怎樣理解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孔子說民可使由之)4

如果民衆道德素質達不到怎麼辦?那就想辦法教化他們,提高他們的素質,這就是“不可,使知之”。

我們隻有了解了孔子的施政理念,在他的語境下解釋出來這個句子的意思能合理地進行邏輯自洽,才是正确的理解。而“愚民”之說,是與孔子的理念相違背,那就必然是錯誤的。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又是稱“萬世之師”的聖人,最講究的就是“教化”,也就是說通過詩書禮儀、楷模效應等,讓全社會都達到一定程度的道德水平。這正是“使知之”的過程,怎麼可能會“不可使知之”?

所以這句話本人的理解是斷句應該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個人見解,願與各位共商。

怎樣理解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孔子說民可使由之)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