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無後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無後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20:40:04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裡面的“後”究竟該如何诠釋呢?

文學界素來有兩種觀點:

一種是認為“後”是娶妻生子傳承香火;

另一種則認為是對後代的責任。

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但不可否認的是,不論作何理解,“不娶無子”在古代都是一種大不韪的行為。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無後是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1

我國曆史上,也曾出現過不少“不婚族”。保持單身,就意味着沒有後代,沒有後代,便是不孝的表現。所以說,古代的每個獨身男人,都要承擔巨大的壓力,這份壓力既來自于家庭,亦來自于傳統儒學主導的社會。隻不過,古代的單身漢,都頗有“破罐子破摔”的思維,他們對這些外來的壓力毫不畏懼,且能為自己的“無後”給出諸多大義凜然的理由。

陸羽,中國茶道的聖者,他這輩子便沒有子嗣,屬無後之人。但是,陸羽卻絲毫不畏懼外界的壓力,表示既然自己生來“不知何許人”,又何必在意死後無後?從文獻的記載來看,陸羽是個被父母抛棄的孩子,不知自己姓甚名誰。早年為了謀生,陸羽還曾加入戲班子,成為備受輕賤的下等人。在二十歲之前,他一直在學習和唱戲,後來考察茶事遍曆江湖,著作《茶經》。書成之後,陸羽已年過半百,可他卻并未娶親。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無後是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2

《新唐書》裡,收錄了這樣一則關于陸羽的故事:

陸羽小時候,寺廟裡的智積禅師讓他抄佛經,可陸羽卻對此并不感冒,詢問道:“終鮮兄弟,而絕後嗣,得為孝乎?羽将授孔聖之文。”一番“離經叛道”的話,将老和尚怼得七竅生煙。陸羽長大之後,雖然學習孔孟之道,卻并沒有受儒家“無後不孝”的困擾。

陸羽在《陸文學自傳》中如是說道:“字鴻漸,不知何許人。”這句話說得擲地有聲,意思就是:孝道都是對于祖先而言的,他陸羽連親生父母都不知是何人,哪來的祖先?既然連祖先都沒必要祭祀,那麼這“不孝”就無從談起,自己是否“無後”,又有什麼相幹?

這個道理聽來荒誕,但仔細琢磨卻又十分在理。在當時,又沒有生物學範疇人類傳續的概念,所以陸羽的想法亦無不可。與陸羽一樣,“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大詩人羅隐也是個單身貴族。羅隐的前半生,基本都在科舉中度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無後是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3

命運似乎與他開了玩笑,以至羅隐前半輩子始終沒走上仕途。一般來說,屢試不中的名士向來有憤世嫉俗的潛質,羅隐自不例外。羅隐的才華毋庸置疑,這一點從他的作品中就能看到。羅隐的每一首詩,都是相當接地氣的,既讀來朗朗上口,又能讓人明白其中的深刻哲理。

《唐才子傳》記載,羅隐早年也曾邂逅過一段感情:

“隐初貧來赴舉,過鐘陵,見營妓雲英有才思。後一紀,下第過之。英曰:‘羅秀才尚未脫白,隐贈詩雲:鐘陵醉别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隻可惜,這對男女最終沒能走到一起,不知羅隐餘生是否會以此為遺憾。後來趕上黃巢起義爆發,羅隐在九華山當起了閑雲野鶴。五十五歲時,羅隐投靠吳越王,這才有了一番際遇,當了幾年官。

對于絕後這件事,羅隐看得非常開:“國計已推肝膽許,家财不為子孫謀。”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要執迷于小家?何不将眼界和能力放在國家上?倘若有了子孫,那就必須為子孫而操勞,為後人積攢家财,可是,富不過三代,到最後還不是落得家風敗壞家财散盡的結局?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無後是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4

和前面二者一樣,林逋亦是無後的名士。“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隻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在真宗想要延攬林逋時,他說了這樣一番話。顯然,林逋是真正的方外之人,他的目标在于修身,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與他并無關聯。

這種思維,堪稱隐士文化的代表,亦具有強烈的普世價值,儒家、道教、佛教中人都不能免于世俗熏陶,可隐士卻可以做到這種程度。正因為他們是真正的不求聞達者,所以史官才能公平地在他們的評價中寫“不為己甚”四個字。

由此可見,“無後”未必是“不孝”,有些舊思想的糟粕,其實,在千百年前就該被摒棄了。

參考資料:

【《唐才子傳》、《陸文學自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