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産品經理的思維邏輯性是可以通過練習得到提升的。這也是其組織PM邏輯訓練營的初衷。本文是訓練營的第一個任務,與大家進行簡單地分享。
邏輯訓練
邏輯是一種能力,簡單的理解便是對事物進行拆解,并按照先後、從屬等關系進行排列組合。我們可以通過邏輯,将某件事從單一的“點”,轉變成一條或者多條“線”。
這是我們對邏輯的初步認識,因此它可以通過練習得到提升,而且是極為有效的提升。
這是我為訓練營準備的第一次正式任務,你也可以一同思考一下。
請用數據流向圖繪制電商APP的下單流程:
- 無需考慮購物車,僅考慮直接購買。
- 需要包含優惠券的判定。
- 需要包含支付保護期(已下單未支付的狀态)。
接下來,我會與你一起嘗試完成該任務。
邏輯的頭号大敵“發散與混亂”
我們可以将這個任務視為一道筆試題。
我想告訴你,面對筆試題,或者其他的命題任務時,首要任務,不是去執行,而是“畫地為牢”。
你一定要清楚,這僅僅是命題作業,是一個有邊界的任務,而不是一個大而廣之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認識到思維的邊界,并利用邊界效應,将自己的思維在某一個點集中,而不是擴散開來,這是我們訓練邏輯時,要做的第一件事。
這個能力,我認為是邏輯性的圓點。
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命題任務,這些任務看上去非常不合理,非常寬泛,缺少很多必要的信息,十分不具備可行性。
并不是任務不可行,而是我們的思維缺少了聚焦,進行了不必要的擴散。
思維的擴散,不聚焦實際上,也是我們對任務的理解和拆解能力的欠缺。
命題任務是繪制電商APP的下單流程,最終産物是“下單流程”,我們需要明确對于下單流程這個命題而言,流程圖的起點是什麼?
将“點擊立即購買”作為起點,因為這個位置是“下單”行為的起點。
在我點評的部分作品裡,有部分朋友的起點是選擇商品或者找到想要的商品,而這個環節嚴格上來講屬于“選品”或者“導購”,并不是“下單流程”的起點。(本文末位将附上完整的案例圖)
這便是一種典型的擴散,是思維不聚焦的表現形式之一,如果你仔細思考,會發現“商品選擇”,“商品推薦”本身便是極為複雜的流程。
我們會給用戶和商品之間,建立許多通道。實際上 ,我們會用很多手段誘導用戶進入商品詳情頁,若是沿着這條思路展開,我相信這會是一道沒有人能回答的命題練習。
如果你考慮到了“選品”,對應的你一定會考慮到“售後”、退款”,再發散一點,你甚至有可能會考慮到“複購”。
你的思維,将一直處于發散狀态,而缺少“原點”,缺少“焦點”的思維,很難形成“邏輯”。
發散的思維,隻能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問題”,迫使我們去尋找更多的材料,不斷的擴寬思維邊界,不斷的發現新的問題。新的條件缺失,和命題之間的距離,将會越行越遠。
除了起點以外,我們還需要明确命題的終點。
對于下單流程而言,終點是用戶付款,當訂單變成“有效訂單”時,就是下單流程的終點,再往後的售後相關問題,其實并不屬于我們的命題範圍。
我需要向你強調,這是命題任務,其存在的意義是幫助我們提高邏輯能力,或者是作為筆試的測驗,因此他必然是可完成的,且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可完成的。
若我們将命題裡的“下單流程”,理解成“完整的訂單流程”,包含選品,下單,售後等各個環節,這個命題将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他缺少必要的“環境條件”。
我們甚至不知道這是一款什麼樣的産品,外賣的流程和服裝電商的流程便是截然不同的流程,生鮮電商和二手交易電商也是完全不同。
明确“核心”與“關鍵指标”
每一個産品,每一件産品相關的任務都存在核心,存在關鍵指标。
我們通過“開始點”和“結束點”确認了思維範圍,還需要在該範圍裡,确定命題的核心以及關鍵指标。
命題解析:
- 無需考慮購物車,僅考慮直接購買。
- 需要包含優惠券的判定。
- 需要包含支付保護期(已下單未支付的狀态)。
題幹要求我包含“優惠券”和“支付保護期”,題幹所要求的便是這次命題的重點,而對重點進行嚴謹的思考,便是這道命題的關鍵指标。
作為命題而言,需要的是“相對全面的思考”而不是“絕對全面的思考”,需要我們圍繞重點,圍繞核心進行全面思考,而不是對于完整的産品進行全面思考。
實際上産品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需要建立對“重點”或者“核心”的敏感度,能夠短時間判斷出什麼是重點,是我們需要投入絕大部分精力,資源的事情。
認識到重點,也就能認識到不屬于重點的内容——即輔助點或者支撐點,這就建立了邏輯的第二步,我們也就掌握了“主次關系”,能夠通過分辨主次,建立基礎的邏輯性思維了。
題幹裡特别強調了“需要考慮到優惠券的使用”,因此我們在優惠券的邏輯要進行展開,乃至更為詳細的思考。
優惠券并不僅僅是在下單時進行選擇,在取消訂單,訂單付款,等許多環節都需要對應的處理。
這便是題幹加分項,也是我們将主要思維聚焦在核心任務上,才能發現的微觀邏輯點。
不僅僅是取消訂單,在付款時,乃至付款成功後都需要對優惠券進行邏輯判定,支付倒計時的判定也是相同的概念。
(本文末位将附上完整的案例圖)
邏輯的順序性
我們對一個點進行拆解,再區分出主次。雖然建立了一定的邏輯,但這并不完整,這仍然是多個點,完整的邏輯是将這多個點,鍊接成一條線。
邏輯的第三步,便是找到這些點的先後順序,按照固定的順序連接起來,就成了一條完整的邏輯。
實際上,相同的點,不同的組合順序,表達的含義完全不同,本質上也是我們對若幹點理解層次上的不同。
在案例裡最核心的順序是:在什麼環節“生成訂單”?是在支付前,還是支付後?在編輯商品信息前,還是在編輯商品信息後?
但因為圖太長,我用另一個相對集中的案例,為大家講解。
在第一次校驗訂單信息時,我們需要分别校驗收件人信息,庫存信息,優惠券信息,這三個判定事件是存在先後關系的,實際上他們的順序是有“邏輯”存在的。
我構造該順序的邏輯是建立在“缺失條件導緻的阻塞力度”之上。
- 沒有收件人信息,一定不能成功下單。
- 庫存不足,可能無法下單。(包含庫存為0,但不隻是庫存為0)
- 優惠券失效,可能繼續下單(并未産生硬性阻塞)優惠券失效和庫存不足,均可能導緻無法下單。然而,庫存為0時的場景,是一定無法下單,因此優先對庫存進行判定,再對優惠券進行判定。
實際上,該順序若是站在“服務器請求壓力”或者“服務器計算壓力”的角度,仍然成立。這個順序是目前占用性能較小的一組順序,适合一些大型的、成熟的電商項目。
相同的判定事件,即使更改了他們的排列順序,也會産生極大的變化。
如果先對優惠券進行判定,再對庫存進行判定,我們通過一組數據來觀察一下:
100個訂單,來自不同用戶,不同商品,其中40個訂單庫存為0,40個訂單優惠券過期。優先判定優惠券,優惠券判定100次後,仍然需要對庫存進行100次判定,因此總共需要判定200次;優先判定庫存,庫存為0的訂單,不用繼續判定優惠券,那麼總共隻需要判定160次。
總結
通過這次的邏輯訓練,我希望能告訴你與産品經理的思維邏輯性有關的三個點:
- 找到思維的邊界,或者為命題構造一個思維的邊界,讓我們的思維聚焦,找到原點,才能集中思考,盲目的發散,隻能讓我們不知所措。
- 通過對事物的主次判斷,建立一種簡單的思維邏輯。任何命題裡都存在“核心”,存在“關鍵指标”,核心便是“主”,非核心便是“次”,将我們的大部分精力,大部分資源都投入到主要的環節裡。
- 認識到“順序”,我們對命題進行了拆解,把一個點變成了多個點,并且區分了主次。最後,需要對這些點構造順序,将其連接成線,即使是相同的點,更改他們的順序,産生的結果也會出現極大的不同。
本次練習的完整數據流向圖:
#專欄作家#
枯葉,産品經理充電站。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近8年經驗的産品經理,擅長社交、社區、細分群體挖掘。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