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徽州立秋習俗

徽州立秋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04 10:13:17

徽州立秋習俗(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1

宋代《草堂消夏圖》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熱死牛。”

當進入公曆8月,首先迎來的節氣,就是立秋。根據民諺所雲,立秋立得早,天氣會很涼爽;倘若立得晚,天氣依舊會很悶熱,甚至能夠熱死牛。而如何區分早立秋和晚立秋,一直以來也存在争議,普遍的一種說法認為,立秋當天的農曆日期是确定早晚的依據。如果在農曆六月,就是早立秋;如果在七月,就是晚立秋。

而放下“早晚”立秋的争執,随着8月的到來,随着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的降臨,雖然人們還在抱怨酷暑難耐、日頭正毒,但自然界中,萬物悄然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秋天的腳步已經不遠。

當然,立秋的來臨并不意味着酷熱天氣就此結束,此時還處在“三伏天”中。要等到8月下旬的處暑節氣,暑氣才能漸漸消退。而縱觀整個8月,不僅有節氣立秋和出暑,更有代表着“中國情人節”的傳統節日七夕,和緬懷逝去先人的中元節。 所以,無需再抱怨暑氣逼人的烈日,盡情享受夏天的末尾吧。

露簟荻竹清,風扇蒲葵輕。

8月7日 立秋(農曆六月二十九)

“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這樣記載到立秋的定義。根據古代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因此,秋季以立秋為始點,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雖從氣溫上看暑氣正盛,人們還在熬着“三伏天”的熱氣騰騰。但在這一天,自然界的正悄然發生着改變。《曆書》有曰:“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寫到了節氣立秋,是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

古人将立秋分為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載:“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為是說立秋過後,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熱風。接着,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産生,并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在古代,有于立秋節氣祭祀的習俗。據《禮記·月令》記載:“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記錄了在立秋這天,天子會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設壇迎秋,舉行祭祀秋神的儀式,并下令武将開始操練士兵。

而在民間,節氣習俗大多與飲食相關,立秋自然也不例外。立秋有“咬秋”的習俗,據清朝張焘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人們相信立秋時吃西瓜,可使整個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來年春天的腹瀉。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8月14日 七夕(農曆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其起源于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而在曆史的變遷中,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更在現代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但也有學者指出,相較于情人節的内涵,七夕節更偏向于“古代婦女節”,因為這是屬于婦女們的盛大節日。

徽州立秋習俗(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2

缂絲七夕乞巧圖軸,清乾隆,故宮博物院藏

為何說是“古代婦女節”呢?因為在古時,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靓女們專屬節日。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而七月七是她的誕辰,故靓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穿針乞巧、對月穿針、喜蛛應巧、蘭夜鬥巧……可以說,七夕乞巧的方式讓人眼花缭亂。譬如穿針乞巧,即穿針引線,誰穿得又準又快就為“得巧”;而喜蛛應巧,則是晚上把捉的蜘蛛放在小盒中,到天明後打開,以蛛網的疏密判斷是否“得巧”,密者巧多,稀者巧少。

徽州立秋習俗(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3

宋 李嵩 《漢宮乞巧圖》 故宮博物院藏

其中,還有投針驗巧的習俗,在此前的熱播劇《延禧攻略》中,也再現了這一場面。即提前一晚取“鴛鴦水”(白天和夜晚取得水混合或者河水和井水混合)倒在盆裡,水在盆裡露天一夜加七夕白天曬一天,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此時取縫衣針投入,針浮于水面,觀察水底下出現的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呈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便是“得巧”。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

8月22日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節,民間俗稱為“七月半”,其産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道教的說法。

據明代《五雜俎》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由此看出,在道教的文化中,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在中元節,人們最為熟知的習俗,應該就是祭祖了。《東京夢華錄》有載:“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民間相信,祖先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離離暑雲散,袅袅涼風起。

8月23日 處暑(農曆七月十六)

“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記載中,能明确看到對于處暑節氣的闡釋。炎熱即将過去,暑氣将結束,這就是處暑。此時,暑氣呈退減趨勢,且已經“出伏”,三伏天的炎熱已經離開。

雖說暑氣将退,但别忘了還有“秋老虎”的存在。處暑節氣就處在短期回熱天氣,即“秋老虎”期内,天氣雖已由炎熱向涼爽過渡,但“秋老虎”的威力仍不可小視。

因處暑到來的前後,民間會有中元節的民俗活動,所以處暑的民俗,也大多與中元節相似,如祭祖迎秋、放河燈等。但在處暑,還有一項特别的食俗,就是吃鴨子。“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為農曆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農村俗語有雲“處暑送鴨,無病各家”,表明在處暑時節,親朋好友們以鴨子作為互相贈送的禮物,認為吃了能夠身體健康,無病無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