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熱,鮮花盛開,草木漸茂,各種昆蟲都出來活動了,其中便包括了蜱蟲。在此,專家特别提醒,市民去野外遊玩時要小心,最好穿長衣長褲出行。
飯後散了步就被蜱蟲咬了
4月12日淩晨一點多,高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急急忙忙沖進杭州市餘杭區中醫院急診室,說自己被蟲子咬住了,拔都拔不出來,想讓醫生快點幫幫忙!
原來,當天晚上高先生洗好澡,無意間摸到自己小腿上多出了一顆肉痣一樣的東西,仔細觀察發現原來是一隻長了8隻腳的蟲子,頭部還鑽進了皮膚裡。
高先生試圖将其拔出,可無論怎麼努力,還是拔不出來,于是趕緊來看醫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高先生身上的蜱蟲。
當時值班的急診外科醫生也是頭一次碰到這種病例,憑以往所學,初步診斷是蜱蟲,經過查詢相關資料和電話咨詢皮膚科專家後,試圖用酒精和石蠟油讓其自行退出,但這個方法沒有奏效。
醫生試圖取出蜱蟲。
于是,外科醫生決定用手術的方式,幫高先生取出這隻蜱蟲。
聽說要動刀子,高先生表示非常害怕,醫生和護士進行了心理安慰,使高先生緊張的情緒得到緩解。随後,醫生給與局部麻藥,用手術刀在皮膚上劃開小切口後,成功将蜱蟲完整取出。
高先生身上取出的蜱蟲。
經醫生詢問,高先生這才回想起來,原來4月11日吃好晚飯後,和朋友們一起相約去塘超小徑漫步賞景,走累了就在花草邊坐下聊天。可能是坐下的時候,讓蜱蟲有了可趁之機。
蜱蟲在身上“長”了兩個月
事實上,早在一個月前,醫院皮膚科就接診了一名蜱蟲叮咬的患者劉大伯。
3月13日上午,60歲的劉大伯剛進入餘杭區中醫院皮膚科的診室,就迫不及待地撩起衣服說:“醫生,我這裡長了一團肉,已經兩個月了,早些時候隻有米粒大小,現在長到黃豆那麼大了,有時候有點痛。”
皮膚科醫生黎名根據劉大伯所指的方向看去,發現右乳頭下方約3厘米處确實有一個贅生物,觸之柔軟,周邊紅腫。
劉大伯身上的贅生物。
湊近仔細查看,似乎有黑色的絲線纏繞着這贅生物,因為有些患者會自行采取用細線紮緊贅生物根部,以斷其血供希望它自行掉落的方法,所以黎名問:“大伯,你有用絲線綁過這東西嗎?”大伯說沒有。
黎名發現這絲線像極了昆蟲的觸角,懷疑大伯身上的贅生物可能是一隻蜱蟲。于是,他讓大伯平躺在治療床上,小心翼翼地将這“贅生物”完整取下,放入标本器皿内,發現它竟然會爬,通過形态可以斷定這就是一隻蜱蟲。
寄居在劉大伯身上的蜱蟲。
那麼,這隻蜱蟲是如何寄居到劉大伯胸口的呢?劉大伯回憶,可能是田裡幹農活的時候。劉大伯是湖南人,春節前夕回老家,在老家田裡幹過幾天農活。
發病期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發熱
黎名介紹,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它的嗅覺極為敏感,能在幾米之外嗅到宿主的氣味,爬到1米高的樹葉或草尖上等候覓食,當人和動物經過時,突然跳到人和動物的身上,伺機吸血。
蜱蟲在叮咬人時,會釋放出一種麻醉物質,然後将自己的頭,埋在人體的皮膚内吸血,同時分泌一種對人體有害的慢性螺旋體病毒,導緻慢性遷延性紅斑,表現為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引起神經系統、心血管等部位并發症。
蜱蟲鑽入人體要及時取出,它的體内有一種叫發熱伴血小闆減少綜合征病毒(也稱新型布尼亞病毒)的可怕病毒。
被咬者通常的發病時期是1至2周左右。發病期最典型的表現就是發熱,體溫達到甚至超過38℃,同時感覺沒有食欲、乏力、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劉大伯在被叮咬的近兩個月時間裡,便反反複複發燒了好多次。
而病情比較嚴重的,會出現意識障礙、肺出血、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彌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提醒】
去野外遊玩最好穿長衣長褲
“處理蜱蟲不可輕舉妄動。”黎名說,蜱蟲吃軟不吃硬,若是硬拉出來,不僅會讓它越發往裡鑽,還可能會直接拉斷它,導緻蜱蟲頭部留在體内,毒液滲透進人體。
他建議市民應盡快找專業醫療機構取出,然後做局部消毒處理,并随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及時到相關部門診斷是否患上蜱傳疾病,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最後,黎名強調,春夏季節是蜱蟲的活躍季節,人們衣服穿得單薄,外出郊遊、爬山很容易就把蜱蟲帶回來,所以市民去野外遊玩時要小心,最好穿長衣長褲出行。同時,寵物也易被蜱蟲寄生,建議帶寵物定期做驅蟲護理,去野外回來,認真檢查,以免将蜱蟲帶回家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