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的寶寶将近三歲了,但是說話仍舊是一、兩個字或者三個字的往外蹦,稍微長一點的句子都說不了。鄰居說她家的寶寶天生嘴巴笨。有些孩子,特别是男孩子,說話相對女孩來說要稍微晚一些,這是正常現象,但是鄰居家的寶寶說話笨,我觀察到,其實和他家的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寶寶的爸爸媽媽白天上班,通常都是奶奶在帶娃。奶奶這個人平時不太愛說話,和孩子的交流也不多。孩子的爸爸回家後也不怎麼帶娃,媽媽又忙着做飯收拾房間,和寶寶的互動時間也比較少。
我們都知道,寶寶之所以能夠開口說話,前提是外界環境對寶寶有大量的語言輸入。如果寶寶每天幾乎都聽不到什麼對話,輸入都沒有,哪裡還能開口說話?
過多地幫助孩子
我表哥家的二寶說話也很晚,我的表姐和我講道的原因是,一家人都太疼愛這個男寶了,包攬了孩子的一切。比如寶寶想拿一樣東西,還沒有開口說話請求大人的幫助,身邊人看到後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會立刻把東西遞到寶寶的手裡,這無意中就會剝奪寶寶開口說話的機會。
還有寶寶受到了一些委屈,當哭着想向大人說明白是怎麼回事的時候,還沒開口說幾個字,家人大概明白是怎麼回事,就會打斷寶寶說話,安慰寶寶别哭了,然後哄着寶寶出去買好吃的。就這樣,寶寶開口說話的機會又一次被大人剝奪了。
我們很多的家長也會像我表哥家一樣,看似十分疼愛寶寶,然而實際上卻阻礙了寶寶語言的發展,讓寶寶錯過了語言發展的黃金期。
幼兒語言發展基本規律
三歲之前的寶寶,是口頭語言的啟蒙和爆發期。
一般的情況下, 一歲的寶寶就能夠将聲音與某一特定事物關聯,逐漸對詞彙内容發生反應;15個月的寶寶,能說出10個以上的詞彙。
一歲半到兩歲的階段,寶寶開始進入詞彙爆發期,逐漸地從感知語言到能夠說出語言。
兩歲到三歲的寶寶,語言發展又會上一層樓,因為前期積累了大量的語音意義的經驗,會從“電報句”逐漸發展到完整地說出一句話。
每日親子對話
剛才我提到,要想讓孩子有語言輸出,首先得有輸入。而輸入的方式,家人,特别是寶寶的照料者和寶寶的交流是最重要的。
這就要求寶爸寶媽們必須要有主動培養和寶寶的交流習慣,發起每日親子對話。
比如,帶寶寶出去玩的時候,可以指着天空對寶寶說:“哇!寶寶你看,天空好藍啊!還飄着好多的白雲。”
給寶寶吃蘋果的時候,指着蘋果對寶寶說:“寶寶,這是蘋果,媽媽要給你吃蘋果了。”
給寶寶擦臉的時候,拿着寶寶的小毛巾對寶寶說:“寶寶,這是你的毛巾,是給你擦臉擦手用的哦!”
很多父母認為,寶寶還小的時候,和寶寶說這些他也聽不懂,不明白,其實不然,寶寶之所以能夠開口說話,正是依靠父母和家人日複一日的每天大量的語言重複和積累。
寶寶開口說話,就像是你往杯子裡注水,隻有水注得足夠多,直到把杯子注滿水了,水自然才會流出來。
聽得多了,等到寶寶的身體準備好了,自然就能開口說。
做個啰嗦的“話痨老媽”
寶寶的口頭語言發展,是建立在父母在生活細節中對寶寶的語言輸入基礎之上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和寶寶交流的時候,一定要不厭其煩,做一個啰嗦的“話痨媽媽”。
比如,寶寶指着水壺,表示自己要喝水。這個時候,寶媽不要第一時間把水壺拿給寶寶,可以對寶寶說:“寶寶,你是要喝水嗎?嗯,看來寶寶是要喝水。”
拿起水壺,往水壺裡倒水的時候,對寶寶說:“媽媽現在在給寶寶的水壺裡倒水,等一會兒寶寶就能喝到水了。”
倒好水之後,對寶寶說:“寶寶,水已經倒好了,現在水來喽!“
堅持親子閱讀
親子閱讀既是高質量的陪伴,增加親子之間的關聯,又是寶寶語言發展能力的一個很好的媒介。
加拿大學者琳達·西格認為,在早期的閱讀當中,有三個能力非常重要,一是對語音的敏感性,二是對語法的敏感性,三是工作記憶能力。
語音的敏感性指的是寶寶能夠分辨周圍環境中所發出的各種聲音,并對自主參與的發音活動産生興趣。這就要求寶爸寶媽們要給孩子多讀,并在讀繪本的時候,盡量要抑揚頓挫,繪聲繪色。其實我們在親子閱讀的時候不難發現,我們越是讀得聲情并茂,甚至有些誇張,寶寶越喜歡聽。
我們再看語法的敏感性,字詞的學習,需要放到句子裡才能理解得更準确,更深刻,也更有意義。如何讓寶寶理解深奧的語法呢?寶爸寶媽可以找一些擁有特殊句式的童謠繪本和故事繪本,通過不斷重複的句式來培養寶寶對于語法的敏感性。
舉個例子:《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這本繪本中,“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我看見一隻紅色的鳥在看我。”,“紅色的鳥,紅色的鳥,你在看什麼?我看見一隻黃色的鴨子在看我。”這種結構相同的句式,在媽媽反複的朗讀中,就會很快地掌握這樣的結構。
工作記憶指的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儲存的容量有限的記憶系統。說人話就是寶寶在讀繪本的時候前後記憶力。
比如有的人不喜歡看厚一些的書,因為看到後面的時候早已經忘記了前面講的什麼。放到寶寶身上,就是媽媽說一些指令,寶寶隻能跟上和記住前面的指令,後面的話壓根沒聽到。如果寶寶的工作記憶力差,當他上學後處理需要同時記憶和其他信息的作業時就會十分困難。
在親子閱讀中,寶爸寶媽可以通過提問遊戲、預測遊戲和複述演繹等互動來增強寶寶的工作記憶。
再拿《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這本繪本來舉例,這本書故事本身就是一句提問一句回答,并且不斷重複的句式。當寶寶跟着爸爸媽媽讀了幾遍以後,就會根據圖畫給出的提示回答出問題。
給寶寶說話的機會
如果寶寶已經能夠說一些簡單的單詞或者簡短的句子,當寶寶想要表達心理活動的時候,剛開始可能說得很慢,很多時候說一句話還要想半天,看到寶寶這個樣子,很多父母就會着急,直接替寶寶說出來。
這個時候,家長不妨耐心地等一等,如果寶寶實在想不起來該怎麼表達,再幫助寶寶把他們想表達的話說出來。家長要注意的是,幫助寶寶說出内心想表達的話時,用詞一定要準确,表達一定要簡短清晰。
比如寶寶被别的小朋友搶走了玩具,跑過來找你訴苦,說不出來。你可以對寶寶說:“寶寶,别的小朋友搶走了你的玩具,你很不開心是嗎?”得到寶寶的肯定後,再問寶寶:“你現在需要我做什麼呢?”引導寶寶說出自己的需求。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我是諾媽育娃記,80後全職寶媽一枚,一手帶娃一手碼字,緻力于做科學育兒的踐行者和分享者。原創不易,如果您喜歡,感謝您的關注,讓我們一起探讨育兒那些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