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悟道叫做見地,要見到道,不是眼睛看見啊!楞嚴經上講見道之見,有四句話: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你看這個佛經,讨厭吧!都是什麼見呀見的。第一個見,我們眼睛看見的見,心與眼看見。第二個是見道的見,換句話說,第一個見是所見之見,第二個是能見之見。我們眼睛看東西,這是所見,這是現象。所見回過來,自己能夠見道,明心見性那個見,不是所見之見,不是眼睛能夠看見一個現象,或者看見一個境界,那不是道啊!
所以“見見之時”,自己回轉來看到見道之見,明心見性那個見的時候,“見非是見”。這個能見,見道的見,不是眼睛看東西所見的見,故說“見非是見”。那麼能見道的見,難道還有一個境界嗎?“見猶離見”。當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聽,一切皆空以後,說我見道了,有一個見存在,還是所見,這個見還是要拿掉,見猶離見,還要拿掉,空還要空下來。“見不能及”,真正明心見性的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不是心眼上有個所及,能見的見。說了一大堆的見,多麼難懂啊!
告訴我們明心見性之見,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撲咚一聲跳進水……要一切見無所見,一切山河大地,宇宙萬有,都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談禅宗了,明心見性有點影子了。記着!還隻是一點影子啊!
《金剛經說什麼》
---------------
《楞嚴經》開頭講的第二個要點是“八還辨見”。八次辯論“看見”這個“見”字的道理,佛特别用眼睛來講這個道理,我們開眼可以看見光明,那是因為宇宙裡有光,像太陽光、月光、星星的光,還有人造的電燈光等等。佛問阿難:“瞎子能看嗎?”阿難說不能看,佛說:“你錯了,瞎子也能看。看到裡面黑洞洞的,不像我們看到外面這個樣子。”開眼見明,閉眼見暗。這樣來回有八次辯論。
佛就告訴阿難,明來暗去,暗來明就去,現象的變化是無常的,但能見明見暗的那個能見的東西,不在明暗上面。有人說,佛說的不如現在詳細,不如現在科學,那是亂說。當今科學雖然很詳盡,但對很多事情也還沒有定論。佛是兩千多年前講的,那真是了不起。你們現在學佛經很容易有主觀成見,不像我們當年看這些經典,那是完全聽他的,然後用自己做試驗,把自己的主觀都拿掉。
佛說,你把光明還給太陽、月亮、星星,把障礙還給牆壁(如果是一張紙擋住你了,就把障礙還給那張紙),把一切都還完了,但還有一個東西沒有辦法可以歸還的,也沒有辦法還給虛空,那個東西不就是你那個能見的嗎?這樣分析完了,佛講了四句名言“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見道時,明心見性的這個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見道的本身不是物質的東西,離開物質的東西,離開現象的東西,不是眼睛看見的見所能達到的,這是談形而上的見。
那麼佛為什麼在提出七處征心以後就提出眼睛談“見”呢?到家有一個最古老的經典,姜太公的《陰符經》,也有人說是姜太公的師父作的,到底如何不知道。《陰符經》就講“機在目,機在心”(眼心之機也),眼睛是心的開關,當我們休息好了,睡醒了,眼睛就要打開,做白天一切的活動。等疲勞了,就要走入黑暗狀态,走入陰境界,就閉上眼睛睡眠了。一陰一陽都在眼睛這個機關裡,所以開眼見明,閉眼見暗。這兩句話可以用來修道,也可以是世間大政之治,大謀略的哲學。“機在目”,外面要觀察清楚,“機在心”,應用之妙就在于你的思想心了。
為什麼講到這裡呢?因為前面講到一念之間有堅固妄想,有虛明妄想,還有融通妄想,大家平時都沒有看清楚,《楞嚴經》把這些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的秘密都告訴你了。眼睛能見色,見一切物理的現象,但是還有無表色,還有理念世界,那就不是物理的現象了,但與眼睛也都有關聯。講這些就是告訴你們,不能光聽色受想陰的理論,要自己試驗。
《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
------------
一切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都是現象,現象就是相分。而見分呢?我們知道,相分的那個能知之性後面是見道的見分。所以明心見性,是見道的,見道不是證道,不可把禅搞籠統了;以唯識學來說,見道就是見道。
《楞嚴經》上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非見所及”,第一個“見”是能見之見。第二個“見”是所見之見,見相分之見。我們眼睛能看東西,這是眼識的作用,能見到眼識作用的那個能見之見,見那個見道。“見見之時,見非是見”,那個見道之見,不是所見之見。看到光,看到空,那都是影像。“見猶離見”那個能見之見,能所兩空了以後,“非見所及”,姑且稱“見道”,不是我們心見、眼見所能到達的。
……
【佛眼觀寂滅相,故不應見。乃至不如凡夫人憶想分别見。】
此外要特别注意,《金剛經》上特别提到的問題,什麼是佛眼?佛眼的體與相的分别,所謂相是現象,現象與用。佛眼就是慈悲眼,大慈悲眼就是佛眼,但是這一個佛眼是佛的相與用,不是佛眼的體,佛眼的體是什麼呢?一切寂滅,無所見,不可見,沒有見,不得見。換句話說是見而不見,那是佛眼體的境界。因此這裡告訴我們“佛眼觀寂滅相”,真正佛眼的體是看到什麼呢?畢竟空,一切寂滅,這是佛眼所見的。
大家要知道,禅宗所講的,一切見道的時候,如《楞嚴經》所言:“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非見所及。”什麼是見道?第一句話兩個見,“見見之時”,第一個見是能見之見,第二個見代表所見道這個道。當我們心眼要見道的時候,我們普通講明心見性總以為看到一個東西,尤其在外道的法門裡頭,譬如人在打坐時,定中看到内在一片光明,以為這個是見性,這是錯誤的。那個光明并不是見性,隻要你心誠修正法,都可能呈現這種光明的狀況,那是相,那是用,是四大的變化。真正見道時,“見非所見”,見道那個見,所謂明心見性,這是代名詞,并非像我們眼睛看到一個東西那麼地見。所以“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道那個見,離開心眼意識分别所有的見,“非見所及”,不是我們肉眼看東西或慧眼了解,不是這樣的見。是一切見都空了,了不可得,這是見道的境界。
《宗鏡錄》上永明壽禅師集中各類的經典告訴我們,佛眼是觀寂滅相,這個寂滅相以《楞嚴經》佛這四句偈做很好的一個注解。見道光,見道佛像等等什麼,他說統統是非量的或者屬于獨影的境界,非真見道。“乃至不如凡夫憶想分别見”見道那個見不想普通人的這個憶想分别之見。大家學佛修道想悟道,或者想成就一個東西,已都落在分别憶想中。比如老年人在一起,就千篇一律地,我從前怎麼樣,年輕時又如何。下一次來還是說這些話,他腦子裡隻有憶沒有想。換句話說,隻有看回頭路,不敢向前面看。至于年輕人,沒得回憶,隻有向前面的幻想,想死了。
我們修道、學佛、做功夫,許多的境界是落在這兩個心理狀況中,唯識所生,唯識所變,非憶則想。譬如我們拿佛法的道理來體會,一個人做夢有很多種,以佛學的歸納夢有五種。一種夢是病夢,譬如身上發炎了,内髒火大,容易夢到火;濕氣太重了,容易夢到漲大水、下雨;消化不良或者關節發炎,容易夢到被人追趕而又跑不動,或者東西壓在身上。一種就是想夢,相信一個東西多了,想發财想瘋了,一夢就夢到鈔票、金子。另一種夢呢?回憶所引起,過去曾經經驗過,或者思想上聽到過引起的。還有一種最奇怪的夢,有許多人都有經驗,夢到未來的事。譬如佛法裡頭有個修法叫做夢成就法,可以修到類似神通,将來的事可以在修法夢中知道,看得清清楚楚。例如人生有許多經驗,年輕時候做的夢,幾十年後到了那個地方,唉唷!我來過的。哪裡來過?夢中來過。什麼地方,看見什麼人,談些什麼話,最後都會兌現。這一類是特殊的夢,也是阿賴耶識的根本功能。
但是現在我們還是講憶想的範圍,因此我們要了解自己,你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所有的夢你把它兜攏來,都屬于平常見過聽過了解過回想過的經驗,你沒有想過、見過、聽過,你絕不會夢到過。所以西方人畫的天堂,是西方那個境界;東方人畫的天堂,東方人的境界。人類的思想範圍就是那麼狹小,超不過它現有知識的程度。為什麼如此?因為人不能明心,不能明白自己身心的本體,無量無邊的作用發不起來,所以都在有量有邊的限度之間輪回。一切凡夫的修行,他的觀念往往落在憶或想中,再不就是現有的意識狀态中而不自知。在此我們要注意這句“凡夫憶想分别”所标明的這三種心理狀态。若是佛眼的見道,絕不如此。
《宗鏡錄略講》
-------------------
以佛法而言,證到聲聞緣覺的羅漢果位,不算得正見,乃至成就了辟支佛果還不算;唯有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彈指之間,當下徹悟,這才是正見。
所以《楞嚴經》提到:“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是正見。“見見之時”:大菩薩悟道見道的時候。“見非是見”:那個見道之見,不是眼睛看到什麼,也不是心裡或打坐時看到什麼的見。“見猶離見”:那個見道的見,離開能見所見。“見不能及”:不是你的思想觀念所能達到的,這四句偈還不是正見,隻是正見的第二層投影,形容辭而已。
由此可知一切衆生學佛,要對佛法産生正見之難,學佛沒有正見,大部分都在邪見中。
《藥師經的濟世觀》
------------
【如是四加行道中,由是見道智火之前相,故名曰暖。】
四加行的修法,由于現要求見道,就是禅宗所說見地,真見到性空。但這個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是“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楞嚴經》告訴我們,“能見”見到“所見”時,見道的那個時候,那個見道的“見”,不是眼睛看到的那個見。能見、所見的都離開了,不是我們現在想象的眼睛看到了道,或者理上所能了解的情況。
見道智火之前相,就是快要見道以前,将要見道那一刹那間,發起了暖地。這也是作學術教理的解釋,換句話說,真見道時,如禅宗一些大德們的自述,在刹那之間,轟的一悟!出了一身大汗,這就是四加行的初步暖相來了。
《如何修證佛法》
------------------
“是故阿難,”由這個道理,阿難你要知道。“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所以由這個道理,你就要了解,當我們看見光明的時候,光明是個現象哦!我們能看見那個東西不在光明上面。“見明之時,見非是明。”那個能見光明的,并不在光明上面。“見暗之時,見非是暗。”當我們把燈都關了,夜裡看到黑暗的時候,我們能見暗的,不在黑暗的上面。同樣的道理,看見虛空的時候,我們能見虛空的那個能見,不在虛空上面。當我們受了阻礙,受了牆壁的阻礙,或者手掌把眼睛蒙到看不見的時候,我們那個手掌蒙到看不見,我們還是看見了,看見我們現在看不見;所以也不在那個阻礙的上面。這個道理你懂了,“四義成就。”明、暗、空、塞,因緣所生的,同能見之性沒有關系。下面重要的來了!最重要的要你們記住,要背得來,就受用不勝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現在一個更重要的來了。
“汝複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這叫我的外婆啊!見啊、見啊、見,我的媽都不夠!他不曉得講些什麼!這四句除非當成咒語念,當成止血咒也可以,流血流出來,你把它畫一個符,再念一下“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個血就止掉了,哈哈!這個是講些什麼東西呢?
注意呦!你要明心見性啊——他說阿難啊,你現在懂了沒有?“汝複應知”,你現在應該知道。“見見之時”,第一個“見”,見道的見。“見見之時”,當我們見道的時候,見到現在所見的那個後面、那個本性——明心;換句話說,明心見性的時候,那個見道這個見;“見非是見。”不是眼睛看見這個見哦!
所以你們注意呦,打坐起來有一點亮光了,閉着眼睛,看到一點亮光了,看了道家的書,“圓陀陀、光灼灼”——“哎呦!這是本性!”道家有些書上說的,打坐看到亮光了,“圓陀陀、光灼灼”,形容詞,然後一般學道的人,打起坐來看到眼睛啊、眼角膜啦,或者眼睛發炎啦、肝經發炎了,看到一個亮光來,腦神經發炎,“哎喲!見道了!你看,發亮!發亮!圓陀陀,光灼灼。”那是相啊!那是你心裡頭起見的作用了。那不是見性耶!
“見見之時”,當你見道的時候;“見非是見。”那個見道的能見之見,不是眼睛看見的這個所見的見耶!那麼見道的時候、明心見性的時候,能見的見有個見嗎?那個能見的見,能所雙亡,所見的現象一切皆空了,沒有了。能見的作用也不動了。“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啊!那個能見的本能所達不到的。換句話就叫做,能見所見是能所雙亡。
所以見性、明心見性,你說我見道了,見到空空洞洞,哦呦我見道了,見到法界自在喲!圓融法界喲!我不是眼睛看到,是心見到的也不對哦!有一個東西有一個境界就不是了。所以我們學佛做工夫的,要想明心見性,千萬記住哦!今天有幾句《楞嚴經》的要點哦,不要白聽了,要背來哦!青年同學們!像我們學佛啊,老實告訴你,比你們年輕多了,二十一二歲,這些要緊的地方都背來了。現在老了,想都不要想,一講到就背出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就要背來。那麼你用工夫啊,你念佛也好,參禅也好,修止觀也好,修密宗也好,顯教……到哪個境界自己就清楚了,就不執著,不要被他騙了。什麼魔境界來也不怕了,佛境界來也不喜歡了。因為真見道的時候,“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啊!放下的更要放下。
所以,百丈拿起這個拂子,“即此用,離此用。”馬祖就給他“喝!”他就趕快放下了。振威一喝!一放下了,他就告訴他:“即此用,離此用!”見不能及。不能抓一個東西。
《楞嚴經講座》
------------
跟到我啊,大家張開眼睛,看到我這裡。佛經就那麼講,現在講經給你們聽,聽不懂啦我就做演員代表佛,你們就做阿難。眼睛看到了,張開看到了。樓下也一樣。雖然我不在那裡,就當我在那裡,就看見了。張開眼睛,看到了。亮光也看到了,都在前面,不要注意去看。眼睛張開看到了。好,現在把眼睛大家閉了,關起來,看到沒有?你覺得看不到,不是啊,也看到--看到裡面那個看到的,那個白茫茫,黑洞洞的,這個也看到。再張開,閉起來,又看到看不見的,那個看不見的也在看,裡頭;大家再張開,看外面,看到,閉起來,看到裡面,看不見的。佛說,開眼見明,開了眼睛,看到東西。閉眼看到什麼,看到看不到的那一個。
看到我又看到亮光,閉起來,又看到看不見的,那個看不見的也在看,裡頭;大家再張開看到外面,看到;閉起來,看到裡面,看不見的。佛說,開眼見明,開了眼睛,看到東西,閉眼看到什麼,看到看不到的那一個。閉眼,看不到,明來就暗謝,外面張開了光明來,黑暗跑掉了,眼睛閉起來,黑暗來了光明也跑掉了。明暗,光明跟眼睛關起來,明跟暗是兩個物理世界的現象,你那個眼睛張開的時候看到光明;閉起眼睛的時候黑暗來了,看到黑暗,能夠見明見暗的那個東西,還不掉的,是你的本來唉。開眼見明,閉眼見暗,能見明見暗的那個還不掉,是你的本來。所以佛的結論,八還辨見你們體會到了,你們将來打坐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兩個有交換,那個外表的現象同你沒有關系,你知道明來知道明,暗來看到暗,這個能見明見暗的不是眼睛,那個是你眼睛的見性,并不是說,明心見性是眼睛見的功能,所以叫你懂了這個,
然後講怎麼叫做明心見性。這幾句話,最高的邏輯,難懂啦。“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我的媽!這是佛說的話,你們這些小法師們見啊……見個什麼,這就是你要做學問了,這是中國文化。
見見之時,第一個見,講能,就是……,我怎麼跟你講。見就是眼睛看見的見,所見的現象,第二個見,代表“能見”,當你回轉來看自己那個能看見,見,眼睛看見的作用回轉來看到第二個字,見見,能見,能夠看見這個功能的時候,見非是見,你能夠看到自己功能那個知道的看見,不是眼睛看見,見猶離見,真正那個能夠見生命這個本體不在你眼睛,或者是所見看見的這個功能上,這個能見之本性離開一切所見所有的現象,見不能及,你那個眼睛看見不看見同那個明心見性那個見是不相幹。你看,大家說佛經難讀,我們說,也說古文不好,那麼簡單的古文,見啊……見……,把那麼複雜一個科學邏輯的東西就用三、四個字換來換去,換來換去把它講完。見啊見,見不能及,所以他說。
佛又在《楞嚴經》上說,障礙還給牆壁,光明還給太陽這八個現象都還完了,有一個還不掉的,比如我們生病,知道痛苦,哪裡難過,知道痛苦,痛苦還給身體,我知道痛苦的,朱醫師講一定是腦的反應,那我又歸還給腦,能夠知道腦有反應的那個東西是還不掉的,還到哪裡去啊,所以《楞嚴經》最後一句,七處征心,八還辨見,你什麼都還完了,有個東西沒有辦法還給虛空,也沒有辦法還給什麼,不汝還者,有個你本身你的生命裡頭,汝就是你,有一個你生命裡頭無法歸還的那個東西,非汝是誰。佛當時就是那麼科學的指出來,那個不是你生命根本是什麼啊,你懂不懂,就問阿難,不汝還者,有個還不掉的,不是你能夠還得掉的就在你生命根本裡頭,不汝還者,不是你,汝就是你,不是你能夠還得掉的,你要想送給人家也送不出去,不汝還者,非汝是誰,那個不是你是誰,念佛是誰,是這個,你還不掉的那個是什麼,阿難就是阿難啦,事非經過不知難,他好像懂了,好像沒有懂。
《南禅七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