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長城遺址上的烽火台

長城遺址上的烽火台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5 08:17:58

烽火台是長城軍事防禦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其建築形制和功能,大緻分為敵台(牆體内外、馬面),烽台(禦敵、瞭敵、傳訊),接火墩(傳遞敵情的傳訊台),敵樓(駐兵儲物多功能)。

在一次長城調查中,驚奇地發現了這樣一座烽火台,具備以上各台的功能,但是又無需發揮以上各台的作用,更主要的任務應該是用于“藏兵”,故暫且稱它為“藏兵台”。

第一次發現這座墩台的時候,就覺得他很特殊,在此後的一段日子裡,對這座墩台建築的曆史背景;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墩台、長城、教場、營房、馬棚等建築遺址;墩台的作用和意義,做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用文獻考古去解讀田野考古的發現,力圖解開長城“藏兵台”之謎。

長城遺址上的烽火台(驚見大境門藏兵台)1

01

一.境門東山頂後的奇觀

建在長城上的大境門是一座張家口标志性的建築,它雖然沒有像長城上山海關等關口那樣敵樓高聳、宏偉雄壯,但是因為明朝隆慶年間在這裡開啟馬市而聞名于世。黃時昉《國史唯疑》中說:“張家口本荒涼邊界,開馬市後,緞布買自江南,皮毛賣到湖廣,物豐民安,商賈雲集,如中原城市一般繁榮”。《宣府鎮志》載:“張家口堡已是賈店鱗比,各有名稱。如:南京羅緞鋪,蘇杭羅緞鋪、臨清布帛鋪、絨線鋪、雜貨鋪等,各行交易鋪沿長四五裡許,商賈皆争居之”。 據日本學者小野和子考證,這一年 (隆慶五年 1571 年)張家口馬市私市交易總量為馬騾牛羊總兩萬四千二百一十七匹,是官市交易三倍以上。相應地,私市交易額也應在官市交易總額五萬六千四百七十五兩的三倍左右。

長城遺址上的烽火台(驚見大境門藏兵台)2

近日和朋友從大境門東登魚兒山,登上“境東台” 頂,一幅山水林田路、樓亭廟台牆使人眼花缭亂的立體畫卷展現在眼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裡造就出一片别樣的洞天。

大境門東懸崖峭壁下是激起了浪花的清水河。頂端沿着懸崖的邊緣,是一道與峭壁并行的山梁,“境東台”就建在山梁的最高點上。登台頂南觀:城區裡的高樓大廈就像堆積起來的積木。穿城緩緩流過的清水河閃爍着魚鱗般光點的清波。北望:北溝河床已被新建的民房包裹起來的“孤石”(一根石柱獨立在河床的中間,曾是張家口的一大景觀)猶如眼前。西看:懸崖下的大景門景區、西太平山上的長城與烽台、堆滿了各種建築的西溝盡收眼底。

在“境東台”的東面山腳下,出現了一個特别神奇的、四面環山的小盆地。盆地南北寬120米,東西長240米,底部十分平整。毛石幹插的長城從“境東台”的東部下到盆地,就像系在盆沿上的一條鎖鍊,從盆地的南沿向東山頂爬去。

長城遺址上的烽火台(驚見大境門藏兵台)3

在盆底長城中部的外側,有一個方型夯土墩台,底邊各寬8米,高9米。墩台的底部周邊發現了灰磚塊兒和灰瓦。此墩台原有外包磚。墩台頂北部有較大的土堆,應該原是一座頂部鋪瓦的磚木結構的鋪房。墩台南壁有一道塌陷的壕槽,應該是内設的軟梯登頂的通道。墩台北部被雨水沖刷得平整的切面上,通體夯層清晰均勻,沒有維修增築的痕迹,是一座一次性成型的墩台。從整個遺存的建築遺迹看,這是一座規格較高的烽火台

墩台的西北部是一個120米×70米的教場,場面猶如而今新建的足球場一樣平坦,上面生長的一些纖細微弱的小草,并沒有遮掩住夯土踏壓的面容。醒目的教場就像在碧綠的草叢中鑲嵌的一塊特别醒目的褐色地毯。

距墩台東部30米長城内側的山窩處,有一片建築遺址。遺址内散落着磚塊兒,應該是駐軍的營房與馬棚。

從盆地的西邊山坡,穿越盆地的底部至東部山腰,長250米毛石幹插的長城,高四米,頂寬40厘米,保存基本完好 。而與此相接的東部的長城已經倒塌為石埂狀。

長城遺址上的烽火台(驚見大境門藏兵台)4

盆地北面的山梁與盆地的北沿中間有一道深溝,溝上建了一座頂寬三米的旱橋,是一條唯一可進入盆地的小路。此路通到距盆地680米的東窯子老村。

這個隐蔽的盆地裡,有水,有路,有馬棚,有營房,有教場和瞭望台,完全是一座建在長城上的設施齊全、檔次較高的兵營。

長城遺址上的烽火台(驚見大境門藏兵台)5

02

二.馬市的興盛與防護

探讨這座兵營建築的作用和意義,就必須了解馬市的興盛與防護曆史。馬市開啟後,邊境貿易得到迅速的發展。但是來自長城外蒙古部落的不斷發展壯大,并沒有解除朝廷上下思想上的顧慮,依然沒有忘記“詐市”和“炸市”的教訓。

早在《庚戌之變》次年五月,“宣府設馬市于新開口堡,虜酋把都兒、辛愛、伯要蔔朗台吉、委兀兒慎台吉凡五部入市,共易馬2000餘匹”。這次馬市開啟不久,便發生了“詐市”和“炸市”。同時,蒙古部落“欲以牛羊易谷豆者候命不得,遂分散為盜無虛日。十一月間大入邊三次,搶擄人畜甚衆”。遂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九月,朝廷下诏罷各邊馬市,明令“複言開馬市者斬”。明朝閉絕互市之門後,明蒙雙方關系複又回到戰争狀态。所以,“隆慶協議”後在大境門處重新開啟馬市便加強了防衛。為了保證馬市正常進行, 開市期間明朝派士兵500人駐市場, 蒙古部派士兵300人駐長城外。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汪道亨任宣府巡撫來此處視察,認為:“上谷延袤千三百裡,未若此山之扼要而雄峙也!”,“僅北面危垣斷壁”難以禦敵,于是奏請朝廷建起了“來遠堡”。據乾隆年間修《宣化府志》記載:“張家口來遠堡乃昔年互市之地。東畔河琉下開水閘。頗稱險要,系内外之咽喉,統全鎮之要害”。“在堡内專建營房300間,司稅房24間。兼顧屯兵和貿易的營房,駐有重兵”。 堡内建營房三百間,這是當時最為重要的軍事建築,目的是保證馬市的安全。

多少年來,史學者和長城愛好者都十分關注在長城内為了保證馬市的安全建有營房,駐守重兵。大境門長城,東、西都與懸崖絕壁相接(長城直修上西山,東山絕壁底部依然可以看見長城與之相接的痕迹)。西山腰部建有“守關台”,東山絕壁頂部建有“境東台”。兩台遙相呼應,監控境門。如此重兵多方位防控堪稱嚴密了,而誰能料到“境東台”的背面卻藏有玄機,不知什麼時候、何方高人在那個十分隐秘的地方建起了一座“藏兵台”!

長城遺址上的烽火台(驚見大境門藏兵台)6

03

三.破解藏兵台建築年代之謎

境門左右東西太平山上的長城,大緻成形于明成化年間。隆慶年間馬市開啟後,對周邊長城不斷地進行了維修和加固,有的烽台包了磚。從這座棱角分明的墩台和保存較好的長城分析,這座長城上的烽台建築時間應該晚一些。就在我對長城上這處特殊建築感到一片迷茫的時候,發現了此處長城的建造者給我們留下的準确曆史信息。

如果說對于境東台這片長城建築的發現是一個驚奇,而更珍貴的是,在這裡發現了這片建築的準确修築年代。這裡有兩塊記載長城修築年代的刻字石,一塊内容為:“崇祯六年 二工八号 攬頭車承交”;另一塊為:“攬頭左光祿 二工十号,崇祯六年○○○○”。(話外:前幾年到西山野遊,在一溝底發現了一座清代古墓。陵園内尚有兩通碑首雕有精美圖案、字迹比較清晰的墓碑。今年再去,兩座墓碑都不見了。這兩塊兒長城記事的刻字石,最好收藏起來,仿制兩塊兒放在原處,以供人們研究和鑒賞)。

長城遺址上的烽火台(驚見大境門藏兵台)7

無獨有偶,延慶在修複長城時“在84号敵樓的清理過程中還發現了帶有“重崇修”文字的瓦當和帶“年祯七”文字的滴水,其含義應為崇祯七年重修”。

“崇祯六”、“年禛七”,這兩個年份絕對不會是巧合。

經查史料,内外一統的大清王朝,對前朝這塊藏兵之地做了詳細的記述。清•乾隆年間重修的《宣化府志•塞垣志》記載:東景台“東至甯靜台四裡。西至守關台三裡,現設外委把總一元,馬兵四名,步兵十六名,平房20間,馬棚兩間。”護關台“西至紅崖台四裡。現設台兵三名”。

據史料記載,崇祯年間,對薊、宣、大長城多處進行了修複、加固。通過以上對長城的實地考察及出土的實物、史料記載及近期資料的相互印證,這座兵營應該是建于崇祯六年。縱觀這座烽火台及設施、地理位置及周邊環境分析,這就是一座“藏兵台”。

04

四.“來遠堡”建設後的軍事态勢與“藏兵台”建設的意義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宣府巡撫汪道亨為什麼要建“來遠堡”?這一年,促成《隆慶和議》的重要人物忠順夫人三娘子死,其夫勢弱,不能控制各部,各部對明邊時有騷擾;林丹汗察哈爾稱王,給宣鎮邊界造成危險;後金努爾哈赤滅了蒙古烏拉部,向外擴張勢頭兇猛。汪道亨到此巡撫,面對來自長城外的威脅,認識到此關口的重要。為了加強此區域的防護,奏請朝廷,在此處建起了“來遠堡”。“來遠堡”的建立隻是起到了防護作用,并沒有消除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

長城遺址上的烽火台(驚見大境門藏兵台)8

明朝萬曆年間的後期,宣大沿邊雖然有不斷的摩擦,但是尚屬穩定。“來遠堡”建成二年後,即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後金。後金天命十年,遷都沈陽。真正使朝廷感到威脅的是北方迅速崛起的女真人。

後金的軍事行動及發展态勢,不能不引起明朝廷的高度關注。崇禛元年(1628),後金攻察哈爾部,察哈爾戰敗。崇禛五年(1832),皇太極攻察哈爾部,林丹汗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遠走。至此,宣大以北亦歸後金控制。

崇祯年間,盡管後金已大兵壓境,但是張家口這個長城内外重要的物質交流關口的馬市還是正常開放的。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的明代揭帖記載,崇祯十年(1637年),欽差分守昌平和宣府兩個軍鎮的禦馬監太監鄭良輔到張家口開市買馬。

長城遺址上的烽火台(驚見大境門藏兵台)9

當時,在長城内外如此嚴峻的軍事态勢下,馬市并沒有關閉。為了保證馬市的安全,必須加強防禦措施。能夠考到在十分隐蔽的地方,埋伏一支奇兵的人,确實是一位軍事天才。

這座烽火台實際上就是在特殊曆史背景下,修築的一座隐蔽的藏兵營。他的兵力配置,遠遠地超過按駐守烽台慣例配置的兵力。一般墩台按慣例,設三至五名台兵是正常的。這裡不僅駐有馬兵4名,步兵16名,另有外台兵3名,并且設外委把總一員。按當時軍官的配置,這裡的把總應該是“衛指揮同知、佥事”。這是朝廷的命官,相當于現在的營、連級幹部。

長城遺址上的烽火台(驚見大境門藏兵台)10

建在懸崖絕壁頂端的“藏兵台”的意義,就在于馬市若發生騷亂,這支隊伍會隐蔽地從東窯子進入境門外北溝河床,猶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現在犯敵身後。與大境門内駐軍形成内外結合,南北夾擊之勢。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奇兵險勝,确保安全。這應該是建築“藏兵台”的目的與意義吧。

長城遺址上的烽火台(驚見大境門藏兵台)11

2022.9.16

作者簡介:胡 明 中國共産黨黨員,原元中都管理處常務副主任,中國長城學會會員,張家口市長城保護管理處特邀研究員。由解放軍岀版社出版《張北長城》、《元中都》學術專著,在報刋發表多篇學術文章。

圖/文:胡明

編輯:劉月琴

審核:袁建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